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网络教学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08:12:19
文档

网络教学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网络教学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作者:***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7年第11期        摘要:网络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也推动了教育的飞速发展,当人们正在享受网络教育带来的成果时,一些不利于教育发展的因素凸现了出来,我们不得不以理性的头脑去思考这些问题。本文主要对网络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影响进行阐述,通过对学生情感培养、实践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培养以及对教学管理四个方面的研究,从而引起人们对网络教育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网络教育;情感;虚拟现实;思维模式
推荐度:
导读网络教学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作者:***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7年第11期        摘要:网络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也推动了教育的飞速发展,当人们正在享受网络教育带来的成果时,一些不利于教育发展的因素凸现了出来,我们不得不以理性的头脑去思考这些问题。本文主要对网络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影响进行阐述,通过对学生情感培养、实践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培养以及对教学管理四个方面的研究,从而引起人们对网络教育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网络教育;情感;虚拟现实;思维模式
网络教学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作者:***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7年第11期

        摘 要:网络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也推动了教育的飞速发展,当人们正在享受网络教育带来的成果时,一些不利于教育发展的因素凸现了出来,我们不得不以理性的头脑去思考这些问题。本文主要对网络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影响进行阐述,通过对学生情感培养、实践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培养以及对教学管理四个方面的研究,从而引起人们对网络教育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网络教育;情感;虚拟现实;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G 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7)11-0017-03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科学技术获得飞速发展。这种史无前例的技术不仅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态——网络教育的出现提供了技术保证和物质载体,也促使人们开始从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教育。网络教育以它独有的特征: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多媒化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及时空的开放性和非受限性,知识获取的快捷性,赢得了老师和学生的喜爱。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许多高校现在已经在大规模的开设网络课程。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中小学也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络课程。在如此汹涌澎湃的网络教育面前,许多大众媒体开始向人们描绘网络教育的动人情景,网络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网络教育将替代传统教育而成为21世纪最主要的教育形式。

        网络推进了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优化了现代教育的进程,但人们仍要用大脑来思维和产生思想,用心灵来培育情感,用实践来生长智慧,用创造来实现目的。于是在网络教育快速发展的背后,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在中小学教育中,网络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因此我们在广泛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的同时,不得不回到理性的状态去思考这一问题。

        

        二、网络教育对中小学教学的影响

        

        1. 网络对学生情感发展的影响

        情感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它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总和向人们显示了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调节功能,运用到教学中能起到提高学生智力活动效率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动力功能,在教学中能起到直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定向功能,能使学生因求知欲的驱动而倾心于学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感染功能,影响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师生在教与学活动中的各自的主动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适应功能,可以让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避免学生产生“情感上的维生素缺乏症”,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社会环境。尤其对中小学生来说,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在上课时语言、形体动作、手势、板书、示范等等方面都影响着学生。学生“向师性”的特征决定了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悔,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关怀和鼓励。愿意以教师为表率,教师的治学态度方法、才能、人品、世界观等均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将来的人格发展起着奠定基础。身教重于言教,这一点是网络教育无法替代的。

        网络教育的学习环境只是一个相对自闭的环境,由于师生的准分离,学生面对着的始终是冰冷的计算机,操作的始终是无生命的键盘、鼠标,人机之间的关系是枯燥、生硬与被动的,人与人之间缺少面对面的相互交流,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障碍、情感化的僵化,少了老师的鼓励、表扬,学生从内心深处感觉不到自己的学习的成就感,长时间内就会造成对网络学习的排斥,特别是对于需要师生情感联系、即时交互、及时鼓励、生动活泼、群体学习环境的青少年来说,老师的一个友好的眼神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和赞赏,完全依靠网络学习,无疑是不全面、不合适和不实际的。

        交互作为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一种相互作用,是教学动力的来源之一。教学中的交互性可以分为师生间的交互和生生间的交互两种,无论哪一种形式的交互,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网络教育大多采取网络课件、网络视频方式,学生只能通过屏幕观看学习内容,无法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无法随时提出自己的问题,也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解决。但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及时对学生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

        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虚拟学习环境中的E-mail和BBS同样能支持师生正常交流,并认为对学生来讲,这种虚拟的交流方式更方便和随意,网络交流的平等性打消了师生之间原有的羞涩、拘谨和隔膜。但这种观点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E-mail 和BBS 实现的是非实时的交互,这与实时的面对面的交流的作用迥然不同。另外,E-mail 和BBS 交流的隐蔽性也可能导致学生做出欺骗性行为。至于一些所谓“电子老师”或“虚拟老师”,即使是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也只能起到“导航”的作用,仅能防止“信息过剩”或“资源迷向”,更不用说能够作为学生的导师了。

        2.网络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

        我们通常所说的各种能力包括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再造能力与创造能力、认知能力与操作能力及社交能力。对于某些能力的培养,如认知能力,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智力,可以从书本或直接由教师传授而得,现在更多的是通过网络来获得。

        在网络教育中,由于形式所,很多在传统教育中完全可以开展的诸如实验、演示之类的实践活动,在网络教育中却只能通过电脑作简单的演示,以演示替代学生亲自操作、实验、体验和想象,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加之,目前网络教育资源缺乏,软、硬件方面还达不到满足学生各种需要的水平,更是使这一问题进一步突出。在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网络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比如在网络上借助训练模拟系统,让学生在生物课上学习动手解剖青蛙,这就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游戏化”,允许出错和反复练习,虽然其具有促进技能提高、方略娴熟的正面效果。但也有轻视、漠视生命、麻木精神的负面心理隐患,而且虚拟现实的“逼真性”,易使学生对客观现实产生忽视、漠视、回避或失落、排斥的心态,不利于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再比如,对于体育这样一门课程,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试想如果把体育课搬到网络上,学生整天面对电脑进行训练,学生还能不能学会跳高?

        尽管高速发展的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更精确的去模拟现实世界,但模拟情景终究不能代替真实环境中的感受,欠缺真正的实践、实验环节,不利于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另外,网络世界中的学习和生存能力也不可能简单地移植到现实生活中来,单纯依靠网络教育,无法满足现实社会的生存能力要求。

        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开设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一些农村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在网络上,由于面对的是大多数的学生,学习资源偏于一致,也比较规范,也就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 网络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人的思维是靠大脑来进行的,它具有随意性。网络教育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只能按照人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而不是“网络化的塑造”。网络数据处理的技术路线,使网络为人们提供的是一种“纯理性”的、程序化的、逻辑化的思维模式和思维环境。虽然网络具有非线性网状结构的特性,有混沌、分型、自组织的要素,信息的交流融合可生化出新的信息,但对整个人类复杂的、非理性与理性交织的、逻辑与非逻辑相伴的、形象与抽象交替的思维来说,它仍然是精于组合、计算、分析、推演,而拙于思辩、创造,没有灵感、顿悟、幻觉、意识流。尽管在模拟人的智能、探索思维的奥秘方面,网络的发展是神速的,永无止境的,某些方面可能会比人更复杂、更“聪明”,但有一点可以明确,人不能以技术对人的思维和智能活动的模仿或再造来蕴育人的智慧。

        

        建构主义理论十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相联系,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它反对学习材料的结构性,并认为过于结构化的学习材料会弱化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反对掌握学科体系的教学,而学生的认知建构活动的构成完全是由个体心理逻辑决定的观念体系,网络教育比较多的方式仍然是照搬传统教学模式,或者是在其基础上增加一些多媒体信息以及给出一些其他学习资源网站的链接而已。直接以Web 页和链接组织起来的客观体系只能为学生机械掌握,并很快遗忘,且不能为学生所用及实现知识创新。这样,学生也就没有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方法,没有组织知识的动力。

        网络教学中逼真的虚拟现实,简略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大脑中相互转化的过程,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和想象力的开拓。网络课程中完全结构化的知识组织,过于详尽、动态、直观的细节展示,把一切都呈现给学生,反而弱化了学习者的推理、想象,促使学习者机械掌握知识,削弱了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和知识意义建构的程度,不利于知识的联想和创造,也不利于思维的创新。

        另外,加强人际沟通、营造创新气氛和开展兴趣活动,拓展创新空间对于创造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网络教育的虚拟性无疑不能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

        人可以通过网络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改进思辩、活跃想象、激发灵感,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健全心理素质,建构崭新人格,但却不能让人的思维发展受网络的控制,附属于网络,让人的思维成为网络模拟人的思维的拷贝。尤其对于正处于思维形成期的中小学生来说,应避免在网络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和习惯于网络的“思维方式”,而变得僵化和萎缩。

        4. 网络对学生管理的影响

        学生的管理包括老师对学生的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也是教育的手段之一。有效的管理一方面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确保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计划,另一方面有效的管理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律性,做到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反馈并加以矫正,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但是在网络这样一种虚拟的学习环境下对学生实施有效管理目前来说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网络教育中的学生是分散的,网上交流大都通常使用E-mail和BBS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去发现学生学习的一些问题。但由于E-mail和BBS的非实时性和双盲性,使教师无法清楚及时地把握学生当前状况,而学生也可能据此欺骗教师。目前,在虚拟学习环境中,教师与学生沟通联系的通道过于单调,使学生无法全方位了解教师。这将直接影响教师的亲合力和威慑力,从而影响着课堂管理的效果。

        对尚缺乏自控能力、信息过滤能力的青少年来说,往往容易被网络上的信息所包围、淹没,难于把握学习进度和内容,迷茫于网络之中,甚至会被不良信息误入歧途;对于长期沉迷于网络之中的青少年,易陷于“人机”关系与“人际”关系、“虚拟现实”与“实际现实”关系矛盾与冲突之中。当学习遇到困难时,可能有人不知如何求助或当求助未得到及时反馈时,心理焦虑不安;可能有人会淹没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不得要领,茫然惶恐。如何在网络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这对网络教育来说值得我们去思考。

        

        三、结论

        

        网络教育以它独有的特点占据教育的主要地位,但学校教育仍处于教育的制高点上,是学生学习不可替代的重要环境。因此无论那种教育对学生来说都各具利弊,都不能相互取舍。只有将两种教育采取更好的形式结合并统一起来,彼此达到互补,我们的教育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冰,张雅萍.对网络教育的反观和自省[J].电化教育研究,2002,(8).

        [2]郝宁.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看当前网络教育存在的缺陷[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

        [3]俞涛.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劣势分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

        [4]刘淑俊,郭跃军.论网络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9).

        [5]梁建.网络教育的发展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1,(1).

        [6]任瑞仙.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情感交流缺失探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4,(3).

        [7]任瑞仙,张敬环.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情感交流[J].开放学习,2004,(5).

        [8]张伟远,黄河笑.网上学习的障碍与期望:学习者体验之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03,(2).

        [9]高淑芳.信息化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文档

网络教学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网络教学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作者:***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7年第11期        摘要:网络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也推动了教育的飞速发展,当人们正在享受网络教育带来的成果时,一些不利于教育发展的因素凸现了出来,我们不得不以理性的头脑去思考这些问题。本文主要对网络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影响进行阐述,通过对学生情感培养、实践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培养以及对教学管理四个方面的研究,从而引起人们对网络教育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网络教育;情感;虚拟现实;思维模式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