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5中考语文课内 民俗散文专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08:00:46
文档

2015中考语文课内 民俗散文专题

民俗散文一、课文内容主旨(一)《端午的鸭蛋》文章记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十分富有地方特色,着重介绍了家乡的咸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二)《吆喝》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作者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总体上是充满了怀念之情的,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三)《安塞腰鼓》整篇文章赞美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
推荐度:
导读民俗散文一、课文内容主旨(一)《端午的鸭蛋》文章记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十分富有地方特色,着重介绍了家乡的咸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二)《吆喝》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作者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总体上是充满了怀念之情的,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三)《安塞腰鼓》整篇文章赞美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
民俗散文

一、课文内容主旨

(一)《端午的鸭蛋》文章记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十分富有地方特色,着重介绍了家乡的咸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二)《吆喝》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作者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总体上是充满了怀念之情的,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三)《安塞腰鼓》整篇文章赞美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表现了汉子的阳刚美,表现了要冲破贫困的生活条件和思想上对自己的束缚阻碍的愿望,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分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为人就要这样痛快淋漓的生活和表现的文章。

二、链接中考

(一)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C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1、选段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先写了高邮咸鸭蛋                  ,然后写了高邮咸鸭蛋                    (2分) 

2、仔细揣摩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2分)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3、选文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什么感情?请结合文段举一例句简要分析。(4分)                                                                                                                                                                 

4、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文中画线A、B、C三句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语言特色,请任选一处并简要赏析....。(3分)

 我选         处,简要赏析:                                                                                                                

 

(二)《吆喝》

(一) ①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②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也许由于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荷叶糕的是“拍花子的”(拐卖儿童的),我特别害怕。他先尖声尖气地喊一声“一包糖来”,然后放低至少八度,来一气“荷叶糕”。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1.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2.第①段中介绍了哪几种叫卖的方法?  第②段中写了几种吆喝的声调?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4.体会一下,作者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安塞腰鼓》

    ①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②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③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④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⑤但是:

⑥看!——

⑦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⑧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主即变得亢奋了。

⑨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⑩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⑫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⑬好一个安塞腰鼓!

⑭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⑮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⑯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⑰好一个安塞腰鼓!

1、“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从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

2、、安塞腰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所蕴含的是什么?

3、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一句中,“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的是什么 

                                                                                     

三、拓展阅读题(14分) 

军 歌

军歌是音乐化了的军旅诗,熔铸进浑厚、清脆和刚猛,它能打碎板结的灵魂,倾注进 

风的呼啸,雨的磅礴。它壮丽、威武,使一切缠绵黯然失色。看吧,全体军人整齐划一地站在大操场上进行歌咏比赛。歌声响起来了,浩浩荡荡地弥漫。二部、四部轮唱,这边歌声刚落那边又响起,一浪接一浪,形成歌的潮水,歌的海洋。听吧,男兵是低音鼓、中间贝司、浑厚的圆号;女兵是尖厉的长笛、拔高的小号,波辣辣剥离而出;这些声音从胸腔喷涌而出,如狂啸的浪涛拍岸,如撼地的雪山轰鸣,唱得彩霞飞舞红旗扬,唱得风吹树叶哗哗响,唱得开花的年岁情思向蓝天向大海畅游……谁也不会忘记那样的时刻,歌声唤起了激情,它使人们思绪叠起、奔驰、心放飘摇,简直要冲破躯壳的樊篱。站在队伍中,看着指挥员的手臂上下左右舞动,划着歌声的潮水。歌潮一浪接一浪向他涌去,他在奋力地划,拼力地摇,蓦然停止了又骤然而起,戏起浪花,冲腾起潮沫。抛举、跌落、驰骤……啊,心的愉悦在挤撞中膨胀、压缩、发酵、升腾、流淌,心灵每一个孔窍都被它灌满了。那真是情感的极致、境界的极致、生命的极致!犹如书家的狂草、画家的喷彩、诗人的长啸! 

那是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那是最具活力的青春潮汐!歌声的链条把大家的意志、勇气和信念联结在一起,犹如手持戟戈、街枚疾走的勇士,在岑参和王昌龄的边塞诗的字里行间驱驰。那声音里包含着多少色彩啊!多少铁骑刀在大旗下翻动?多少银瓶乍破、水浆崩涌?多少豪杰的头颅在洒血盟誓?那真是生命的沸点,个体的力量在整体的力量中冲荡。不是么? 

有军人的地方就有这样的歌声。 

是的,无论在哪里,只要有它就有一种信念和意志存在。这种信念和意志是放达、团聚、不可粉碎的。它能使陌生的士兵走到一块儿,在这歌声里找到同一种心跳的声音。无论是在南疆的热带雨林的蛇行堑壕里,还是在白山黑水莽莽苍苍的森林中;无论是在惊涛拍岸的岩礁上,还是在月黑风高的漫漫长夜中;只要有它,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使绿色的年华更加葱郁,更加辉煌。 

军歌铿锵,它是士兵灵魂的集合体; 

军歌恢弘,它是战士搏动的心澜; 

军歌灿烂,它是阳光下一朵盛开的奇葩。 

走进军营,你就是军歌中的一枚音符,你就要发出声响,你就得震动灵感,你就能潇洒激昂、壮怀激烈。歌声像铁锤一样锻打你,使你成为闪光的、灼热的星辰,不是吗?唱起它,你就不会觉得天涯的孤独,海角的寂寞,不会觉得那冰冷的界碑上皑皑白雪的寒意。你就会像海上的霞光,张开宽广的臂膀拥住一片火红,你就会像一只蜷伏的狮子,时刻准备向危难的地方扑去,去流血,去抛献一切! 

哦,这铁打的军营铁打的歌声啊! 

(节选自《报》) 

1.本文与《安塞腰鼓》一样,充溢着一种阳刚之美。选文的第1段赞美军歌的 、 和 _______展现军歌的动人心魄的力量。(3分)

                                                                                     

                                                                                     

2.歌声应靠耳听,可作者却把它转化为视觉文字,请从第1段中找出这样的句子。(3分)

                                                                                     

                                                                                     

3、能概括第2段内容的句子是: 。(2分)

                                                                                     

                                                                                     

4、从第3段开始,作者主要书写了军歌有怎样的作用?(2分)

                                                                                     

                                                                                     

5、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精彩的比喻,请各举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⑴排比:                                                                                      

⑵比喻:                                                       

民俗散文参

(一)《端午的鸭蛋》

1、名声大      质细而油多的特点。(2分) 

2、“吱”,形象地描摹出筷子扎进咸鸭蛋红油从中冒出来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家乡咸鸭

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3、赞美,自豪(1分) 举例说明:(3分) 

示例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示例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表达作者赞美、自豪之情。 

示例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觉得很亲切”,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示例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4、示例①:我选A处 

示例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平淡而有味。 

示例②:我选B处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示例③:我选C处 

“一般是敲破空头”句中的“空头”是方言词,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了作者“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特点。 

(二)《吆喝》参

1、答①叫卖有不同的内容。②叫卖有不同的声调。  

2、答.叫卖的方法:①吆喝制作的过程;②借甲物形容乙物;③戏剧性吆喝。

 叫卖的声调:①声音细而高;②声音低而沉;③忽高忽低。   

3、答.写实的成分多,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可能会“吓了个马趴”,当然,作者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幽默风趣。  

4、答充满了怀念之情。 

(三)《安塞腰鼓》参

1、“好一个安塞腰鼓”是文章的抒情线索,它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无限赞美的深情。

2、安塞腰鼓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是一个表现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源的象征体。

3、“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是生命。 

(四)军歌

1、壮丽 威武 刚猛 

2、这边歌声刚落那边又响起,一浪接一浪,形成歌的潮水,歌的海洋。 

3、歌声的链条把大家的意志、勇气和信念联结在一起。 点拨:以上三题注意从原文筛选、提取信息。 

4、巨大的教育作用、鼓舞作用。 点拨:本题注意概括内容、主旨。 

5、示例:⑴“犹如书法家的狂草、画家的喷彩、诗人的长啸。” 作用:增强了语言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军歌的壮丽、刚猛和豪放。 ⑵“这些声音从胸腔喷涌而出,如狂啸的浪涛拍岸,如撼地的雪山轰鸣。” 作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歌声磅礴激昂,气势逼人。 点拨: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要求对所学知识由课内到课外的拓展和迁移,答题内容符合题意即可。 

文档

2015中考语文课内 民俗散文专题

民俗散文一、课文内容主旨(一)《端午的鸭蛋》文章记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十分富有地方特色,着重介绍了家乡的咸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二)《吆喝》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作者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总体上是充满了怀念之情的,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三)《安塞腰鼓》整篇文章赞美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