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4年嘉应学院汉语言文学专插本培训中国文学史笔记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08:00:49
文档

2014年嘉应学院汉语言文学专插本培训中国文学史笔记

第一编先秦文学一、上古歌谣和《诗经》先秦说理散文中最具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1.上古歌谣的特点:(1)集体创作(2)劳动、生活场面的再现和记录(3)形式简单、语言朴素(与赋的手法一致,简单记录)(4)诗、乐、舞三位一体2.先秦诗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两个源头:现实主义源头--《诗经》浪漫主义源头--《楚辞》“风骚”—风,国风;骚,《离骚》—代表了《诗经》和《楚辞》3.《诗经》--道德的范本专门有一门“诗经学”(重点)(1)《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皆可歌唱。(2)《诗经》形
推荐度:
导读第一编先秦文学一、上古歌谣和《诗经》先秦说理散文中最具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1.上古歌谣的特点:(1)集体创作(2)劳动、生活场面的再现和记录(3)形式简单、语言朴素(与赋的手法一致,简单记录)(4)诗、乐、舞三位一体2.先秦诗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两个源头:现实主义源头--《诗经》浪漫主义源头--《楚辞》“风骚”—风,国风;骚,《离骚》—代表了《诗经》和《楚辞》3.《诗经》--道德的范本专门有一门“诗经学”(重点)(1)《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皆可歌唱。(2)《诗经》形
第一编先秦文学

一、上古歌谣和《诗经》

先秦说理散文中最具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

1.上古歌谣的特点:

(1)集体创作(2)劳动、生活场面的再现和记录

(3)形式简单、语言朴素(与赋的手法一致,简单记录)

(4)诗、乐、舞三位一体

2.先秦诗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两个源头:

现实主义源头--《诗经》浪漫主义源头--《楚辞》

“风骚”—风,国风;骚,《离骚》—代表了《诗经》和《楚辞》

3.《诗经》--道德的范本专门有一门“诗经学”(重点)

(1)《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皆可歌唱。

(2)《诗经》形成的三种说法:(公卿)献诗说、(王宫)采诗说、(孔子)删诗说。

(3)《诗经》按照音乐角度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诸侯国的乐调(15国风共160篇)。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分为大雅(31)和小雅(74),共105篇。

颂,是指宗庙祭祀之乐。分为周颂(31)、商颂(5)和鲁颂(4),共40

篇。

(4)《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宋代朱熹《诗集传》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铺陈直叙。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比,打比方。

单个比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开得非常茂盛、灿烂。用桃花比喻女子的美貌,“夭夭”是形容茂盛、灿烂的样子。

全篇比喻:《硕鼠》,反复吟唱,用硕鼠比喻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统治者。博喻:一连串的比喻,《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P62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烘托、衬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P62

兴句(作用):还可营造气氛,渲染环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皆为兴句,营造了一种朦胧的意境,《秦风•蒹葭》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朦胧诗。

(5)《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6)《诗经》经典名句识记,如:

《采薇》--战争徭役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yù)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7)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反映了周民族诞生、创业、建国的全过程。

(8)《诗经》艺术特点P61

✓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即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批评时政。

✓赋比兴的应用+例子。

✓特殊的章法(重章、叠句、叠字)和句式(四言为主)。

重章: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如《蒹葭》、《黍离》、《芣苢》P63.

叠句:一首诗中中间只有几个句子和之前的句子是相同的。如《豳风•东山》P.

叠字:两个字相叠。(音节更顺畅,音律更和谐,事物描写更生动、形象、逼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依恋。使所描写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雅,灵活、生动;颂,较呆板、凝重。

4.《楚辞》:以屈原为代表创造的具有南方特色的新的诗体。

(1)《楚辞》的特征: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2)屈原作品:《离骚》、《九歌》(11篇)、《九章》(9篇)、《天问》、《招魂》共23篇。

✓《九章》以叙事为主,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九篇作品。

✓《九歌》是根据民间祭歌改编而成,主要祭天神、地神、人神、首章为迎神曲《东皇太一》、中间九章为祭神曲(《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尾章为送神曲《礼魂》,共11篇。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称为骚体诗,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统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主旨是爱国和忠君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宁溘死以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浪漫主义手法主要表现在:

1是一首长篇抒情诗,抒情色彩浓郁,感情色彩热烈。

2运用了许多神话传说,想象丰富,使文章充满神秘色彩和浪漫气息,如四处求女,实际指四处求贤臣。

3创造了一套“香草”、“美人”的意象系统。“香草”用来比喻贤臣或一种高洁的品质,“美人”一般是作者自喻或比喻君王,使得诗中充满哀怨的情调和浪漫气息。(借鉴了《诗经》的比兴手法)

二、先秦散文1、叙事散文:记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称历史散文。

发展阶段:萌芽阶段(甲骨文、金文,文字简短)——过渡阶段(记事为主《春秋》、记言为主《尚书》)——成熟阶段(《左传》、《战国策》)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照时间年份的顺序来分,这个体例叫编年体。

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

《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以描写战争出名,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最重要的思想是:民本思想

《战国策》是按照国家来写的,是国别体杂史著作,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形象、思想,表现了他们的远见卓识。《冯谖客孟尝君》

2、说理散文,也称诸子散文。

发展阶段:

✓语录体散文:记录言语,以孔子为代表(思想核心—“仁”、“礼”),代表作品为《老子》、(《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简洁、深刻。

✓对话体散文:即以对话方式展开论述,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

孟子是儒家思想第二杰出代表,思想核心为“仁”、“仁政”。代表作:<齐桓晋王之事>

鲁迅评价《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的文章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有时候也带有抒情色彩.(奇特的想象、虚构、夸张及方言的表达方式;“三言”表现形式。如:《逍遥游》

创作方法——三言:

1以卮言为曼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2以重言为真,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

3以寓言为广。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最主要的表现方式)✓专题论文,即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论述(语言严谨,锐利)。以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和荀子(儒家,发展了孔子的“礼”)为代表,前者语气严谨,锋芒毕露;后者逻辑严谨,体系完整。

诸子百家中主要的是儒道法墨四家。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第二编秦汉文学

一、汉赋

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

1、汉赋发展时期:

✓产生(汉初),枚乘的《七发》是第一篇汉大赋,标志着汉大赋的正式确立。

✓鼎盛期,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子虚赋》、《上林赋》

✓模拟期,杨雄和班固为代表。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描写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那个时期的精神风貌,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杨雄四赋:《甘泉赋》(艺术成就最高)、《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其《蜀都赋》开创了后世京都赋的先河。

✓转变期,以张衡为代表。其《归田赋》是汉代第一篇抒情小赋,是第一篇比较成熟的骈体赋,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逸乐趣的作品,

“扬马”——司马相如和杨雄“班马”——司马相如和班固

贾谊是现今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赋作家。

2、汉大赋(写物为主)的特点:以叙述为主

(1)散韵相结。(如《子虚赋》)对话的方式用散文,故事的时候用韵文。(2)铺采摛(chi)文,摛,舒张。铺张文字,夸大其词。(子虚夸耀楚国的物产的时候,用不同名词来表达同一个玉石,显得非常多)

(3)分层次的描写。一层套一层,层层不穷,条分理晰的描述(如子虚夸耀楚国,先夸耀物产,再到楚王和谋士狩猎的情形,最后夸耀楚王和女子的现状)。(4)既美且刺,既赞美又讽刺(批评)。(缺陷:劝百讽一)

(5)主客问答

(3)骚体赋:是汉代的人模仿屈原的《离骚》等楚辞作品而写成的一种赋体,以抒情、咏物为主、抒发一种哀怨之情。代表诗人有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和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

(汉赋以叙事为主)

(4)汉大赋:描写事物为主

(5)抒情小赋:以抒情为主,代表为张衡的《归田赋》。

二、散文

1、司马迁的《史记》

✓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历史。(通史——即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贯通的历史,除司马迁《史记》是通史,其他全为断代史。断代史——即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始创于班固所著的《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史记》的人物共性:知恩图报、以德报德、以牙还牙、以怨抱怨、士为知己者死,反映了司马迁个人的思想。

✓《史记》的体例

五体:

1十二本纪(帝王)、十表(表格)、八书(经济制度史,文化史)、三十世家(王侯,诸侯)、七十列传(各种人物)。本纪、世家和列传,都是以记录人物为主的。表是指用表格的方式来记录历史事件,书是一部经济文化记录史。核心是本纪,以帝王为主,世家和列传环绕在其周围,为本纪做补充。

2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

✓《史记》修史的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塑造了上千个人物形象,主要是采用

1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如《高祖本纪》主要写了刘邦神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而在《项羽本纪》中表现出了刘邦的贪财好色,甚至在《樊郦滕灌列传》中描写他战败逃命为了保全性命三番五次把亲生女儿推到车下,表现了他的自私。)WHY?——避讳和表现人物性格的需要

2透视法,即从多方面、多视角来不同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史记》的风格特色

1抒情性。是叙事作品,但抒情色彩也很浓郁。司马迁把自己的经历发愤于书,与屈原写《离骚》的出发点一致。使《史记》的写作具有了抒情的前提,作品文字中也有很多抒情的意味。如《史记》中太史公曰这类总结性的文字中,抒情色彩也非常浓郁。

2悲剧性。作者把自身的悲剧体验和悲剧情感灌注在人物中,奠定了《史记》悲剧色彩的基础。如项羽、李广便是典型悲剧人物。

3传奇性。一来源于选材,加入了许多传说故事。如张良的传奇经历。二源于司马迁叙事写人的手法。

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文学角度)

三、诗歌——以文人五言诗和汉乐府为代表。

1、文人五言诗的四个发展阶段P226

✓班固的《咏史》是第一首文人五言诗。以叙事为主。

✓张衡的《同声歌》,以抒情为主。

✓秦嘉《赠妇诗》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古诗十九首》

(1)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2)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基本内容是抒发了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怨和感叹生命短暂。

(3)主题:游子,思妇相思之情;感叹生命短暂

《迢迢牵牛星》《明月何皎皎》背诵

简要分析文人五言诗的优秀作品。(从主题思想、环境衬托、语言特色等分析)如:

《迢迢牵牛星》:用牛郎和织女的神话传说写人间男女的相思离别之情,有环境描写,迢迢指相隔很远,皎皎指星光的明亮。

语言特色。用了六个叠字

《明月何皎皎》通过反复的一些动作,披衣、出户、回房表达女子内心的孤独寂寞,思念亲人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原因在于: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的门类。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4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1、建安文学——从内容上,关注社会,描写汉末社会动荡的现实。情感上,表现出慷慨悲壮的情调。曹操的《蒿里行》等诗歌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

✓曹操、曹植和曹丕合称为“三曹”。

曹操:建安文学的倡导者,乐府古题写时事。诗歌特点古直悲凉、慷慨悲壮,其《观沧海》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曹丕:建安文学组织者、参与者。诗歌特点是便娟婉约、含蓄委婉,抒发的感情比较幽怨。其《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也是最早的文人七言诗。

曹植:建安文学的主力,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才高八斗,建安文学作者中成就最高。“骨气奇高,辞采华茂。”集父兄之长,《白马篇》以白马少年自喻,表达为国立功的理想。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王粲(七子之冠冕,代表作《七哀诗》)

✓建安风骨的时代特征(美学内涵)

1政治理想的高扬

2人生短暂的哀叹

3慷慨悲凉,悲中含壮的风格,即浓郁的悲剧色彩

4表现出张扬鲜明的个性

2、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3、建安风骨:建安时期,文学的一种特别的精神。(内容)关注社会,描写汉末社会动荡的现实。(情感)慷慨悲壮的情调。一方面诗人有远大一统天下的理想,另一方面是生于乱世,远大的理想没有办法实现,与现实矛盾,因而形成这样的风格。如曹植《白马篇》

4、郭璞的“游仙诗”、孙绰、许询的“玄言诗”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5、陶渊明——中国田园诗开创者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1平淡自然,诗歌中运用了白描手法,语言质朴,意境恬淡和意象常见、自然。

2情、景、事、理的浑融

3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6、谢灵运是第一个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唐柳宗元把山水诗变成一种的文体

背诵《饮酒》其五、《拟挽歌辞》其三

7、新体诗——所谓新诗体,是相对古体诗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因产生于南朝齐永明间,故又称永明体,永明体是古体诗和近体诗的过渡,为唐代格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代表诗人为谢眺(贡献最大)、沈约、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P108(运用对偶的句式)通过景物来表现自己送别友人不及的惆怅和遗憾之情。)

8、宫体诗——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代表诗人有萧纲、萧绎和徐庾父子(中坚力量,其中庾信结出了“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集南北朝之大成)。

9、宫体诗

(1)、得与失(扬弃的态度)

1题材的革新,扩宽了审美领域

2以宫廷生活为表现对象,促进了诗歌题材的生活化和世俗化

3永明体的后继诗体,促进诗歌声律、形式美的发展

(2)、不足

1审美情趣非常单一,把女性作为一种表现对象,注重描写身上的服饰和器物

2写女性,把女性作为一种静态的观照来对待,缺乏真情实感

3题材,只写女性,以女性和宫廷生活为表现对象。题材过于狭窄、琐碎

10、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大类。(文言小说雏形)

志怪小说:干宝《搜神记》

志人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

第四编唐代文学

一、初唐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扩宽了诗歌的题材,反对柔靡

之风。提倡刚健骨气。“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2.沈佺期、宋之问完成了五律的定型,故沈、宋之称也就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3、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诗歌的革新理论

1概括了前代文学的不足——绮靡之风。

2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丰谷、没有兴寄的作品。

3提出了“骨气瑞祥,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把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4、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形象气势上)

二、盛唐

1、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和裴迪为代表的诗人,因创作山水田园诗歌出名的诗人。王维,苏轼评价其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孟浩然,淡而有味。

2、边塞诗派:以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为代表的诗人,如高适、岑参。

3、李白:浪漫主义的体现,夸张、想象天马行空,强烈的抒情色彩。

4、杜甫:沉郁顿挫

5、理解”诗史”评价:

①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具有证史(全方位的反映了安史之乱的整个社会动荡的局面,场面用诗歌表现,如“三吏三别”)和补史的作用

②提供了比史实更加具体、生动、广阔的画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即将发生变乱)

③反映了一个时代中普遍的社会心理状态(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厌恶战争,生活贫苦。如“三吏三别”、《咏怀五百字》)

盛唐向中唐转变的诗人。

✓“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指《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二、中唐:安史之乱(分界点)之后,唐代走向衰落。

①韩孟诗派(P256):险怪诗派

以韩愈、孟郊为代表在创作中求险求怪的诗歌流派。(贾岛)主张:

(1)、不平则鸣(韩愈提出。用文字抒发内心的不平,寄寓了心中不平的情感),

(2)、笔补造化(力求最优、最怪、最奇、最险的词语表现)。

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文:散文(叙述、说理、议论)诗:诗歌(抒情)以文为诗——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融叙述、议论为一体。P2

(1)用散文的章法写诗(2)以散文的句法写诗:散句单写。如:《嗟哉董生行》(P265)(3)在诗歌中发议论

②元白诗派:浅俗诗派

白居易四类诗:讽喻诗、感伤诗、杂律诗、闲适诗

《长恨歌》(赏析):本义讽刺唐玄宗好色废政误国,又充满了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前面一部分对唐玄宗的批判,后面一大段表现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尤其是中间部分的描写)

三、晚唐诗歌:P336

代表:“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晚唐诗歌走向:①大量的描写爱情的诗歌题材②展现幽微、隐秘的内心世界(如李商隐的《无题》)

中晚唐的诗歌革新表现在:(中晚唐诗歌与盛唐诗歌的不同点)

①诗歌题材的开阔,生活化,琐碎化,关注社会,关注现实。

②题材由外部转向内心世界(主要代表:李商隐)

③审美趣味的异化(以俗为美、以丑为美,崇尚雄奇怪异之美)如韩孟诗派P258-259

④创造方法的革新(原本是抒情,转向为以文为诗)以韩愈为代表

词:

温庭筠:(花间派鼻祖)晚唐时期第一个努力作词的词人。(P372)

南唐词人:李璟、李煜、冯延巳

文档

2014年嘉应学院汉语言文学专插本培训中国文学史笔记

第一编先秦文学一、上古歌谣和《诗经》先秦说理散文中最具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1.上古歌谣的特点:(1)集体创作(2)劳动、生活场面的再现和记录(3)形式简单、语言朴素(与赋的手法一致,简单记录)(4)诗、乐、舞三位一体2.先秦诗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两个源头:现实主义源头--《诗经》浪漫主义源头--《楚辞》“风骚”—风,国风;骚,《离骚》—代表了《诗经》和《楚辞》3.《诗经》--道德的范本专门有一门“诗经学”(重点)(1)《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皆可歌唱。(2)《诗经》形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