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良事件管理制度_不良事件管理制度范本
不良事件管理制度篇1
(一)预防
1.护理部及科室每年至少组织1次相关知识培训,护士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规范。
2.工作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范护理行为。
3.积极推进不良事件的风险评估和使用提示标识,落实跌倒、压疮、管路滑脱等不良事件的有效防范措施,加强防范意识。
4.开展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自身不良事件的预防管理。
(二)上报
1.上报范围:护理过程中发生、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医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管路滑脱、压疮、识别错误、坠床、护理用品/仪器/输液/输血相关事件、烫伤及其它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行为,均属于上报范围。
2.上报方式:采取非惩罚性不良事件主动上报,全体护士均可通过网络、电话、表格等各种形式以实名或匿名的方式上报。
3.上报等级与时限:根据患者损伤后果分为七个等级,不同损伤等级按照不同时限进行上报。5-6级不良事件即时上报,由护理上报主管院长;3-4级不良事件24小时之内上报;0-2级不良事件月底前上报。
4.上报要求:《不良事件报告单》要求月底前交到护理部。匿名上报时可不受《不良事件报告单》。
(三)处理
1.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将对患者造成的损伤降至最低。
2. 病区在第一时间组织分析讨论;科室每月进行不良事件分析讨论。
3.护理部每季度对全院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总结,提出防范建议。
4. 针对不良事件发生原因修订相关制度与流程,落实改进方案。
5.不良事件处理流程
�J积极采取补救措施→第一时间组织分析讨论 →找寻、落实改进方案
发生不良事件→填写不良事件报告单→规定时间内上报护理部
�K有意隐瞒、漏报→与科室绩效结合,并对责任人进行处罚
6.对隐瞒、漏报不良事件的科室责任人给予处罚,并纳入护理质量绩效考核。
附:不良事件分级标准:
0级-事件已发生,但在执行前被制止;
1级-事件发生并已执行,但未造成伤害;
2级-轻微伤害,生命体征无改变,需进行临床观察及一般处理;
3级-中度伤害,部分生命体征有改变,需进一步临床观察及对症处理;
4级-重度伤害,生命体征明显改变,需提升护理级别及紧急处理;
5级-永久性功能丧失;
6级-死亡。
不良事件管理制度篇2
1、护理不良事件分为护理差错、护理事故、在院跌倒、护理并发症、护理投诉及其他意外或突发事件。
2、护理部及各科室具备防范、处理护理不良事件的.预案,并不断修改完善。各护理单元应建立不良事件登记本,及时据实登记。
3、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当班护士要立即向护士长和当班医生汇报,本着病人安全第一的原则,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尽量避免或减轻对病人健康的损害,或将损害降到最低程度。
4、护士长要逐级上报不良事件的经过、原因、后果,并按规定填写对应的登记表。情节严重的差错、投诉或病人自杀等突发事件2小时内上报护理部,其他不良事件48小时内上报护理部,护理部及时了解情况,给予处理意见,尽量降低对病人的损害。不论是院外带入压疮或院内发生压疮,一旦发现,均需填写“压疮报告单”。
5、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各种有关记录、检验报告、药品、器械等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必要时封存,以备鉴定。
6、护理部制定护理投诉和纠纷的接待流程,热情接待、认真调查、尊重事实、耐心沟通、端正处理态度,5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重大护理投诉,上报医院备案、讨论。
7、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后,病区和科室要组织护士进行讨论,分析原因,及时制订改进措施,并跟踪改进措施落实情况,定时对病区的护理安全情况分析研讨,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
8、执行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鼓励积极上报未造成不良后果但存在安全隐患的事件,以及有效杜绝差错的事例。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已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一经查实,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
9、各科室和护理部如实登记各类护理不良事件。
10、由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小组,对上述事件每月汇总进行讨论,从制度合理性、制度执行、环节管理、工作流程、职业道德、主观态度等方面综合分析,根据事件的情节及对病人的影响,确定性质,提出奖惩意见和改进措施,在全院护士长会上传达,共享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