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仪征市精诚高级中学2011-2012年度第一次月考历史测试卷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08:05:06
文档

仪征市精诚高级中学2011-2012年度第一次月考历史测试卷

仪征市精诚高级中学2011—2012年度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2006年4月,中国名誉连战在漳州龙马海峡村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节源于古代的()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井田制2.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宴会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
推荐度:
导读仪征市精诚高级中学2011—2012年度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2006年4月,中国名誉连战在漳州龙马海峡村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节源于古代的()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井田制2.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宴会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
仪征市精诚高级中学2011—2012年度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2006年4月,中国名誉连战在漳州龙马海峡村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节源于古代的(  )

A. 宗法制        B.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井田制

2.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宴会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 焚书坑儒      B. 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3.秦朝时李崇人陇西郡守,根据秦朝制度规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职位由皇帝任免                 B.是陇西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 有权任免辖区内的所属       D. 陇西郡地处秦朝的西部边疆

4.《前唐书》百官志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自开元以后,常以领他职,实欲重其事,而反轻宰相之体。”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   )

 ①三官皆为宰相  ②实行宰相集体负责制  ③宰相分管事物较多 ④宰相不被重视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说明隋唐时期的机构(   )

    A. 分工明确,互为补充           B. 相互牵制,互为监督

C. 程序繁琐,效率低下           D. 部门增多,相权削弱

6.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打开大门”指的是(   )

A. 外国人可以进入中国进行贸易活动       B. 中国失去岛

C. 中国被迫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D. 外国公使可以进入中国

7.促使近代西方列强认识到中国民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的历史事件是(   )

A.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  D. 抗日战争的胜利

8.秦朝建立的封建主义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

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C.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D.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9.隋唐时期封建主义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    )

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通过科举考试选拔   ③地方官吏由统一任命   ④实行三省六部制,各部门相互制约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 ①④

10.为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治,元决定(    )

   A.确立册封制度              B.设立三司、六部

 C.设置理藩院                D.推行行省制度

11.明清两朝实施的“改土归流”,其正确含义是(    )

   A.开垦土地,兴修水利        B.对地方官实行的人员流动制度

   C.设立土司等各级机关    D.由委派代替土官

12.十九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何国均为适应”这段话的真实含义是(    )

    A.维护中国关税统一         B. 反对划分“势力范围”

    C. 提出协定关税制度        D.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13.清朝时期,中国古代集权政治达到登峰造极的标志是(    )

A.废丞相,权归六部         B.设立内阁   

 C.设置军机处                D.大兴

1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表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C.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D.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皇权发展到顶峰

15.中华民族起初不过山东、河南等处的小小几个部落,几千年间不断成长,最后长成泱泱雄风的大国。以下地区属于自秦朝开始就归入王朝版图的是  ①云贵地区  ②地区 ③岭南地区 ④东北地区(    )

    A请回答: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番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    )

    A.世袭制        B.军功爵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17.“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 曰县。常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上述材料反映出(    )

①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又有一些变化       ②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③元朝在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④元朝推行的民族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18.下列是有关加强我国古代君主制度的措施,按其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 

①设置参知政事 ②废丞相、设内阁 ③设立军机处 ④创立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19.元初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在设(    )

A.行中书省      B.三省制       C.中书省      D.内阁制

20.《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

C.皇权与宦官的矛盾激化              D.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21.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优良传统。下列对图6所示水利工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最初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的作用

B.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使东方六国难以抗衡

C.第一次沟通了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

D.加快了岭南地区归入管辖的进程

22.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

A.设“中朝”    B.置枢密院        C.置刺史        D.设内阁

23.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说:“中国的科举文官制度是历史最悠久的帝国行政样板。”关于这一制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隋唐以后成为主要选官制度         B.宋代以后以八股取士为主要形式

      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D.一定程度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24.下列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进行资本输出、分割世界要求的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25.《辛丑条约》规定清必须拆毁北京到大沽之间的炮台,外国列强的主要目的在于、A. 削弱中国的军事力量             B. 摧毁中国的反帝行动

C. 控制中国的京津地区             D. 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

26、《南京条约》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分布在(   )

A.长江流域                          B.珠江流域    

C.长江口南北沿海地区                D.长江口以南沿海地区

27.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的是(    )

  A. 开辟新的内河航运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 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28.《辛丑条约》中哪一条最能说明清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A.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          B.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C.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29.下列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正确理解是(    )

  A.既是殖民地又是封建社会        

  B.政治上是殖民地,经济上是封建社会

  C.有主权但不完整,有封建经济也有资本主义经济

  D.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

30.右图昭示世人:中华民族曾经遭受列强侵略的劫难。这场侵华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有三小题,31题10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计40分) 

   31、材料一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材料三  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太祖……置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还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以上材料均摘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汉、宋、明三朝的官制有何相同之处?材料二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4分)

(2)明朝制度同汉、宋两朝有何不同?反映了当时时代的什么特点?(3分)

(3)简述三朝上述措施的共同进步作用。(3分)

 32、材料一  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经过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德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德才兼备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绝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材料四  全党全国人民要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全面落实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各项战略任务,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开创我国人才事业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保证。                          ——人民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4分)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2分)

(4)根据材料四回答,当今中国大力做好人才工作.建设人才强国有何重大意义?(4分)

(5)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2分)

33.读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

(1)以上三幅图各反映了列强哪次侵华战争的结果?(3分)                                                                                 

(2)依据上述图片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是如何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8分)

(3)帝国主义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试举一例说明。(1分)

文档

仪征市精诚高级中学2011-2012年度第一次月考历史测试卷

仪征市精诚高级中学2011—2012年度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2006年4月,中国名誉连战在漳州龙马海峡村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节源于古代的()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井田制2.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宴会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