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一:大班游戏化集体教学活动设计1234】
大班游戏化集体教学活动设计:《智勇大闯关》
设计意图: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图书角里许多小朋友对《幼儿智力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里面全部是闯关游戏。孩子们围在一起快乐的猜谜语、找答案,学习的劲头特高。我灵机一动,如何不将代数型加法和猜谜结合起来,尝试将一组物品抽象为数和运用口述过程,让枯燥的数学变的富有灵性,来唤起幼儿的想象欲望,体验生活,同时重新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活动目标:
1、学会观察图意,引导幼儿体验将一组物品抽象为数和运用口述摆出相应算式。
2、发展幼儿视图能力及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1-9数字卡片、猴子、乌龟、大象、狗各一只、西瓜3个、玉米5个、鱼4条、花生2颗、笔、作业纸。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教师带领幼儿做开汽车状进活动室)
师:你们准备好了吗?我的汽车就要出发啦,看看我的汽车开到哪?“嘿嘿,我的汽车要开啦!”
幼:“开哪里?”
师:开数学王国。你们看数学王国里的小蜜蜂都出来迎接我们了,我们先跟小蜜蜂来做碰球游戏。(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
师:数学王国到了。国王想知道小朋友聪明不聪明,特地为你们设了三关题目,谁能闯过三关就是数学王国里最厉害的小小智慧家。你们想不想当数学王国里最厉害的小小智慧家?(想)。
二、闯三关
1、第一关:谜语猜猜猜
(1)你们想知道,会有哪几位小动物来跟我们做游戏吗?
(2)猜出谜底就知道它是谁了?
1)动物谜语
(手像脚来脚像手,屁股红来脸儿丑,动作表情挺像人,爬杆上树是能手,谜底猴子。)
(头小颈长腿短粗,硬壳里面当房住,伸出头来找食物,遇险头脚缩进屋,谜底乌龟。)
(鼻子像钩子,耳朵像扇子,大脚像柱子,身体像房子,谜底大象。) (蹊跷蹊跷真蹊跷,站着没有坐着高,遇见熟人摇尾巴,遇见生人汪汪叫,谜底狗。)
2)食物谜语
小动物们给你们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猜猜是什么东西? ①我们先来猜猜猴子带来什么东西?看着是绿的,切开是红的,吃着是甜的,吐出是黑的。你们猜这是什么东西?(谜底:西瓜)猴子带来了几个西瓜?(3个西瓜)3个西瓜用数字几来表示?(3来表示)。
②乌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宝宝不怕晒,穿衣真奇怪,里边套红衫,外面披麻袋。你们猜这是什么东西?(谜底:花生)乌龟带来了几颗花生?(2颗花生)2颗花生用数字几来表示?(2来表示)。
③大象带来的东西老师可喜欢了?有眼没有眉,摇头又摆尾,浑身滑又亮,水里去又来。你们猜这是什么东西?(谜底:鱼)大象带来了几条鱼?(4条鱼)4条鱼用数字几来表示?(4来表示)。
④狗带来一个怪怪的东西?有个老头子,头上长胡子,脱下绿袍子,满身是珠子。你们猜这是什么东西?(谜底:玉米)狗带来了几个玉米?(5个玉米)5个玉米用数字几来表示?(5来表示)。
小结:恭喜你们全都猜对了,并且成功的闯过了第一关。
2、第二关:你算我算大家算
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关是什么?《你算我算大家算》。这关的游戏规则是:
(1)老师说出两种动物的名称,你们把这两种动物的东西的数量相加等于几。但你们回答要完整,几加几等于几。现在闯关开始!
(2)(游戏进行后,老师可以加深难度)现在老师要加大闯关难度了,老师说出一种动物名称再加上另一种动物礼物的数量你们把这种动物的东西的数量加上另一种动物礼物的数量等于几。
小结:恭喜你们有闯关成功!
3、第三关:我是小小智慧家
现在我们来闯第三关《我是小小智慧家》。这关的游戏规则很简单,只要小朋友把这张练习题做对了就算闯关成功,谁就是数学王国里最厉害的小小智慧家。
4、总结幼儿闯关结果
我宣布闯关结果,祝贺你们成为数学王国里最厉害的小小智慧家。
四、活动延伸:
“抽奖券,领奖品”:幼儿每人抽一张奖券,(上面是画有小动物的算式题)幼儿根据动物对应的实物数量算出结果,然后到对奖处领取与之相应的奖品。
活动反思:
有人说:“有行动,就有反思;有反思,就有改进;有改进,就有提高。”
一、思教材
《纲要》指出: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玩中学,并体验游戏的兴趣。我经常融入到孩子们的游戏当中,去发现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因此,我设计了大班数学活动“智勇大闯关”。结合幼儿的兴趣点,我以有趣地闯关游戏为载体,它具有成功感;且游戏变化大,具有挑战性。
二、思过程
1、师幼互动是教学基石。
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能接近师幼的距离,使教与学之间有效连接,让受教育者得以充分地学习和发展。要实现“师幼互动”教学,就得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缺乏生机与乐趣的局面,处理好影响幼儿主动性的各种因素,想方设法引导幼儿参与教学全过程。例如:第一关《谜语猜猜猜》孩子们都发挥的想象力和思维力,让幼儿能根据动物和食物的特征来猜谜语,这样便于全体孩子们参与活动。数学活动只有通过幼儿亲身的体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规则是课堂状态的保障
《纲要》中指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在整个活动中都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引导者出现在活动中。
例如:第二关《你算我算大家算》当中,教师一直扮演着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出现在游戏中,比较符合新纲要的理念。
通过此活动,我在反思中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失误,以此告诫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希望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的积累,使自己的教学更机智,更加新颖,更富有特色与魅力。
【篇二:幼儿园集体活动教学案例分析】
幼儿园集体活动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作为幼儿教师,我经常听到家长对我说:我小孩在家很顽皮,但在幼儿园却变得胆小内向,和老师和小朋友交流也缺少主动,该怎么办?
目前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家庭中幼儿的同龄玩伴很少,从而导致其缺乏集体活动的经验及与他人交流,对小朋友以后的成长和心理发育都是不利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集体教学的关注和研究逐渐减少,而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却投入了极大的兴趣。一方面,“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方向和追求(所谓追求正表明了在现实中的缺少);另一方面强调游戏正是对传统的集体教学方式的一种改变和改造。传统的集体教学由于过于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成为课程改革的对象。而游戏似乎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剂良药。于是,用“游戏代替集体教学”,“用游戏改造集体教学的”观点日益流行。
然而,实践中,集体教学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地位却一直没有被动摇。用游戏改造集体教学的结果是“游戏被改造成了教学”,幼儿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对幼儿游戏缺少指导和观察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集体教学本身是适应我国人口众多,师幼比例过高等国情的对幼儿实施教育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再一方面就是教师对集体教学的误解,把传统的集体教学等同于集体教学,把传统的集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混淆于集体教学的属性,而不相信集体教学经过改造后可以符合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谨以几个幼儿园集体活动案例,以此提高幼儿的集体活动与交流能力。
观察实录:
观察一:
大跳龙(中班教学片段)教师出示图片
t:小朋友,你们知道他们都害怕谁吗?
c1:熊怕蜜蜂、老鼠怕猫。
t:还有哪个小朋友说一说?
c2:狼怕老虎和狮子。
t:还有哪个小朋友能够说一说?
c3:狼也怕狗,有的(狗)能保护羊群,不让狼吃了。
(小朋友听到后立即争论了起来,有的说狗怕狼,有的说狼怕狗)
t:安静!狼不会怕狗的,狼很凶残。好了,请小朋友再想想还有谁怕谁? 观察二:
小雨点(小班音乐活动)
t:我们跟音乐一起做个游戏,好吗?
c:好。
t:听听音乐,音乐中说的是谁啊?
c:小雨点。
t:它在干什么呢?
c1:在睡觉和散步。
c2:在奔跑和在跳舞。
t:那我们听着音乐表演一下小雨在睡觉、散步、奔跑和跳舞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吧?
c:(用身体表示并做出各种动作)
t:刚才小朋友都表演的很好,还有没有谁能表演出不一样的小雨点?
(这时,两个孩子抱到一块跳了起来,其他孩子模仿起来,孩子们非常活跃) t:你们俩在做什么?(有点生气)
c3:小雨点找到了好朋友。
t:安静,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跳什么跳!有没有听到我刚才问了什么问题?!
(t代表教师,c代表幼儿)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掌握着话语权,表现为教师的话语霸权。后现代哲学家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语言的权力并不是来源于话语符号系统本身,而是与说话者的地位和占有的社会资源及权力息息相关。一方面,教师无论在体型还是在心理的成熟程度上都优于幼儿,加之教师的知识、能力及社会经验都比幼儿丰富,有着一定的知识权威;另一方面,国家及社会对教师具有一定的社会期望并赋予教师一定的社会权威,教师在对幼儿实施教育时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在行使国家和社会赋予他们的权力,将社会认可的内容及价值观念转化为幼儿自身内在的价值观念与信仰,因而她们认为其话语具有合法性、权威性和不容质疑性。
教师的话语霸权一方面表现在时间的分配上,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否是“满堂灌”,给不给幼儿发表见解的机会。在这几个教学活动中,整个教学活动的大部分时间都被教师的提问占的满满的,幼儿只是充当教师的“应声虫”,只是追随老师前进的脚步,主体性及主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幼儿话语权的假性赋予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象征性的向幼儿发问,并引导幼儿按照教师自己预先的设计进行回答,对幼儿的不完整回答、模糊回答及错误地回答,教师往往会采取忽视、排除甚至批判的态度。案例中,当幼儿指着长颈鹿说“长颈鹿身上有漂亮的花纹”时,教师却提醒幼儿“先看看长颈鹿的头上有什么?”当幼儿在激烈的争论“狼与狗谁怕谁”时,教师却不加思考的给予否定的回答“安静!狼不会怕狗的,狼很凶残”,教师的提问让整个教学活动都在“既定”的轨道上展开,不给幼儿一点创生活动的机会。当幼儿的这些回答并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或超出了教师对问题地预设范围时,教师便急忙忙的阻止幼儿的回答并把幼儿的思维“拉”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整个教学活动中幼儿看
似师幼在对话交流,但这样的对话与交流不是真正的对话与交流,它只是教师为了顺利进行教学活动或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而已。此外,教师对幼儿话语的评价具有专横性。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是教学活动中必要的一个环节,评价要有针对性与启发性。然而在案例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用语具有任意性、非科学性和强制性。如“长颈鹿的身体有漂亮的花纹”“错了,是不是有四条腿和长长的尾巴啊?”“狼不会怕狗的,狼很凶残。”“安静,跳什么跳!有没有听到我刚才问了什么问题?!”实际上,长颈鹿身上有漂亮的花纹,有的狼也会害怕狗,孩子抱在一起那是他们用自己身体表现积极情绪体验与创造性的方式。当幼儿的回答错误或对问题有争议时,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回应和引导而不是给予武断的否定性评价。
观察三:
春天的秘密(大班语言活动)
教师导入活动后,根据多媒体上的画面朗读了“春天的秘密”这首诗歌,开始了师幼之间的互动:
t:小朋友,老师读完了这首儿歌,谁记住了诗歌中的哪一句?
(教师分别找幼儿背诗歌中的内容,但是都记住了一两句。教师提问完后出示了挂图
(一)并对诗歌的第一节又进行了朗读)
t: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谁能找到春天的秘密?谁能说说这幅图中春天来了,发生了哪些变化?
c1:天气变暖和了。
t:回答的不错,还有哪个小朋友有不同的意见?
c2:草变绿了,太阳出来了。
t: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动动脑筋。
c3:小河里的水化了。
t:回答的真好,小河里的水化了
t:那小河是怎么流的?
c:哗啦哗啦地
t:我们的书上怎么说的?
c2:淅沥淅沥地
t:那河水说什么了?
c3:河水说“春天在这儿,春天在这儿”。
t:真聪明,回答的真好,那河水是怎么说的?
c4:小声说的
(t代表教师,c代表幼儿)
从以上的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与幼儿之间展开的都是围绕问题进行“提问—回答”式的互动,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的目的及内容更多停留在了解幼儿知识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对幼儿情感的关注,忽略了与幼儿心灵、精神的交流。教师与幼儿在互动中,双方的语言仅被当作交流信息的工具,教师的语言中没有教师的“亲在”,教师的语言中更多的是对问题的提问;幼儿语言中也没有幼儿的“亲在”,更多的只是对问题的回答,双方的语言都是在说“问题”、说“事”,很少在说“人”——“我”和“你”,很少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透露给对方。即便有鼓励及少量的关注或安慰的行为,也仅仅是一种流于问题或事件处理的“延伸”而很难深入到互动对象的内心深处。因为在教师的心中,让幼儿记住诗歌的内容比体验诗歌的美更重要、让幼儿记住数字的组成比探索数字的过程更重要,因为前者比后者更容易量化,更容易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学生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控
【篇三:合作活动教案】
学会与他人合作
活动课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人际交往中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形成团结合作的意识。
活动课主要方式:游戏体验式,讨论澄清式,
课前准备:1、每组准备一个瓶子,三个绳垂小球
2.录音《众人划浆开大船》
3.演示筷子一份
活动课设计:
一、热身活动
同学们,听说我们四年级
班的同学可聪明了。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曲,我看哪些同学能听明白这首歌的意思。(放歌曲)“一根筷子哟,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哟,牢牢抱成团;一个巴掌哟,拍也拍不响,万人鼓掌哟,声呀声震天。”
师:谁听明白这首歌的意思了?(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相信吗?想不想试一试?
二、情境体验--团结就是力量(认识团结的重要性)
1.学生体验:一根筷子很容易折断,十根筷子用尽力气也折不断。
2.学生自己单掌拍,没有声音。然后双手对拍,发出声音。同学之间双手对拍,发出很大的声音。
师:今天老师教给你们正确的拍掌方法(教师示范)并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跟随老师有节奏的联系(x x x x xxxx x)
3、学生交流谈体会:团结力量大(板书)。
三、游戏感悟--合作能取胜,形成合作意识
1.合作游戏:讲台桌子上有一个瓶子,瓶子里有五个小球,每个小球上系着一根绳子,找五名选手上台操作,看看同学们能在多长时间把他们拿出,(老师给他们讲火灾的故事)老师给他们计时。
游戏的规则是:每组由五位同学动手,每人拿一根小绳,能想出高招在最短的
时间内将小球很快地从瓶子中顺利提出,而且瓶子不倒。
师:其实
秒也是不能容忍的,下面分组自己讨论一下,怎样能跑的最快,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小球从瓶中拿出来,讨论好了你们自己先演示一下,准备好了一起鼓掌告诉老师。看看哪个组的同学合作得最好(教师按鼓掌的先后顺序掐表并将时间进行记录)
2.讨论:让跑的快的小组交流迅速、安全地提出小球的最佳办法是什么?然后大家再按照这种方法去体验一下。
生讨论:这个游戏的收获
3.师小结:这就是合作,合作需要智慧,合作需要分工,合作需要相互配合支持。这个游戏告诉我们:合作能取胜(板书)
四、合作绘画--看看哪组画的好(学会合作)
将学生以学习小组为游戏小组,老师一组发一张白纸,让每组同学合作画一幅图画。组内每位同学在纸上只能画一笔,组成一幅图画。看哪个组合作得好,图画的漂亮。这一笔可长可短,可大可小。
1.展示作品,评价、交流。(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交流自己小组的做法)
2.联系实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师小结:善于合作是真正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善于合作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集体生存之道。老师希望今后能多运用它,相信它会帮你做好很多事,不信试试看,
五、总结归纳
1.请同学们起来谈这节课的收获。
老师把这节课的内容总结成两句话,让我们一起读一下。
板书(学生齐读):团结互助力量大,各尽所能效果佳。
密切合作能取胜,传统美德人人夸。
师:自己在下面反复的读几遍,请个别同学不照黑板读。希望同学门都能记住这两句话,并这样去做。相信它会帮你办成许多的事,让许多的事情办地非常漂亮,
不信试试看!
团结合作力量大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验团结合作带来的快乐情感,增强合作意识。
2.初步掌握如何进行团结合作,培养合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ppt,粉笔,黑板,蒙眼睛的布, “喜洋洋与灰太狼的动画”,同学配音
三、活动方式:游戏法,情景教学,讲述法
四、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兴奋异常,异口同声地):喜欢!
师:咱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
(画嘴巴
1.分两组,a组只有一个孩子,而b组有俩个孩子
2. 黑板上有两个老师先前就画好的人脸,但是两个人脸都没有嘴巴。让同学来填上
3. a组的孩子先进行游戏,孩子站在距离黑板4米远的地方,蒙上眼睛,让他自己走到黑板前,画上人物的嘴巴。(全班其他同学安静的看他画)
4. b组的俩个同学中,一个同学蒙上眼睛,也站在距离黑板4米远的地方,另一个同学用口头的提示,指导他走到黑板前并画嘴巴。)
师:同学们可以看出,有组员帮助的同学画的嘴巴就比较好看,位置也比较准确,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可以看出,团队的力量是很大的,在团队里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就能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二)、故事引导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动车啊?
生答
师:动车是不是最快的火车啊?
生答
师:动车之所以比其他列车快,是因为它所有的车厢都是动力车,普通车只是车头动力,动车的每个车厢都有了动力后,他们还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力,这样动车的速度就大大的提高了。
所以说作为一个集体,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出力并朝向同一个方向,这也正是团结与合作。
(三)、配音表演
师:今天我们班上的几位同学要给我们呈现一个节目,他们要给动画片配音,下面我们来欢迎他们。
(全班鼓掌)
(播放喜洋洋与灰太狼的动画,让事先就排练好的同学进行配音表演。)师:他们表演的好不好啊?
生答
师:动画片中,羊村的众羊的团结合作,最终把灰太狼打回了狼堡。纵使灰太狼再聪明,但形单影只的他,最总还是失败了。这个动画片告诉我们什么啊?生答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它告诉我们要团结合作。就像刚刚表演的几位同学一样,缺了他们中的任何一位,这个动画片的配音都不完整,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演绎出一部完整的动画片。
(四)、结合实际,进行讨论
师:大家想想,平时我们的身边有哪些同学做了哪些事,是团结合作的表现呢?师生讨论,师多说一些正面教材,引导学生讨论,如:王玲生病了,李云去帮她补课;打篮球时,队员的合作,最终赢得了荣誉;大扫除的时候,大家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最终班级被打扫的干干净净
师:今天的班会到此结束
感恩
活动背景:
如今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呵护着,却不知父母生活的劳累艰辛,不知父母的希望和期待。他们总埋怨父母的唠叨、麻烦,怨恨父母不理解自己,但从来不会从父母的角度,去为父母想想,体谅生活的忙碌与劳累。
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爱的圣洁、无私和伟大。
2.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孝敬父母,感谢父母,以实际的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活动难点:激发学生感谢、关注父母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思想准备:想一想,怎样感谢父母,怎样为父母分忧。
2.物质准备:收集家庭生活的照片及有关父母关爱我们的生活资料以及歌颂父母的光盘或录像带、vcd机、实物投影仪;铅笔、小红花。
3.组织准备:活动时采取个人表达、小组交流、角色表演和班内展示相结合的组织形式。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1.播放音乐《爱进我家》
2.主持人在音乐声中出场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爸爸妈妈的关心与疼爱之中,为了我们能够健康成长,他们操碎了心!今天我们高兴地邀请到了几位家长参加我们的活动,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叔叔、阿姨的到来,同时也真诚地希望家长对我们的活动予以指导。
(二)感受父母的爱
1.问卷调查
主持人:首先,我们来做一个小调查,谁来说说爸爸妈妈最喜欢吃什么呢?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参与进来,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请这位学生的家长来验证,体现一种教师与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现在我想问问叔叔阿姨们,你们能说出自己孩子是生日吗?(请家长回答)通过这个小小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有大多数的同学都不知道自己的爸爸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