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诗歌鉴赏之“四关注”
1. 一、关注诗题 二、关注作者 三、关注注解 四、关注考题
一、关注诗的标题。
可以帮助你推敲诗歌的意旨。看人先看头.赏析诗歌先赏题,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我们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应注意从题中去挖掘有效的信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词,而且有不少诗歌的考题的设置和题目有关,研读诗歌的题目,往往可以得到提示性的暗示。
如高考题,鉴赏的诗歌是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诗题告诉我们,题材是首写景抒情的诗,“春行”二字就明示了写作对象是描写春景,“即兴”二字又可以看出诗人是采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既然是写春景,那么主题可能是赞春,也可能是伤春,那我们解读此诗时就会扣住诗歌中的景去把握诗人的情感,这样鉴赏难度就不是很大。
再如自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题告诉我们, 写作时间是唐代时重要的节日冬至这一天的晚上,地点是诗人客居的邯郸,要传达的情感是思家,我们的学生如果注意挖掘这些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去解读本诗是不会有什么隙碍的。因此我们在鉴赏古代诗词时一定要认真的研读诗题,切忌一瞥而过,错失许多鉴赏诗歌的有效信息,从而为鉴赏诗歌增加人为的难度。
二、关注作者。
鉴赏诗歌最好要“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而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不同的诗人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感情主基调。
如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的基调居多,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他的主旋律;而“豪放飘逸”则是李白不变的气度,愤世嫉俗是他人生的关照;“建功报国”是陆游的永恒的主题;“恬淡优美,含蓄生动”是王维的特质;“清丽俊逸”是李商隐的诗风;“苍凉雄健”是“三曹”的共性。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的风格,熟悉诗人的人生感悟.解读他的诗歌就不是很难了。
例如福建高考,考的是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一诗的鉴赏,考生在解答第二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时,如果注意联想李白的诗擅长大胆的夸张和想像的艺术手法,解答此题就不会出现偏差。
为此我们要关注作者,要借助你已有的有关诗人的信息帮助解读诗歌,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鉴赏的难度。
三、关注注解。
有些诗歌在诗的下面提供了一些注解,或是对诗中的有关意象作解释,或是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对此我们要紧扣有关信息去解读,决不能置之不理,或是熟视无睹,特别是介绍背景的注解,我们一定要把诗歌放到相应的背景中去揣度,要分析诗人在此背景下会是怎样的情感,在诗中可能会流露出怎样的思想。
如天津高考卷是要考生鉴赏南宋汪元量的《湖州歌》(其六),下面的注解是“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这一信息对考生很重要,考生扣住了这一信息就自然会把诗人和国家衰亡的情感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准确的把握思想情感,就不会转向思家思亲人的主题,如不紧扣这一注解很容易转向这些方面,那就和诗人的情感大相径庭了。
因此学生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关注注解,要充分运用注解的信息为鉴赏诗歌服务。
四、关注考题。
从具体考题的题干中挖掘信息帮助解读诗歌。其实在许多高考试题中题干本身就为学生鉴赏诗歌提供了许多显性或隐性的信息,对此学生应注意挖掘把握,让它为我所用。
例如重庆高考卷它的题干是这样设计的:“‘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这一题干就明显的暗示诗歌的情感是写“边愁”,这就有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我们只须分析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情感就可以,而对考生来说最难的是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把握了情感去分析其表现方法应该是不难的。所以说鉴赏古代诗歌关注题干也是个不可小视的问题。
总 结
1.标题: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
2.作者:“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
3.注解:历史背景、诗人生平事迹、典故解析
4.题干:显性或隐性的信息、题型
2、高考大纲要求:
3、诗歌的炼字
例: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齐己《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例: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炼字的角度
动词、活用词、形容词、副词、特殊词
4、总结
诗歌的炼字应注意:
1、动词
2、修饰语(形容词、副词、数量词)
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例子
例1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例2.(2010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②寻得雁分付③。又还是、秋将暮。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解析:本题要求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对“隔”字在词中含义特别是其在词中的表达效果能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首先要弄清楚“隔”的是什么,接着要理解由“隔”而产生的什么样的双重意蕴。整体把握全词不难看出,“隔”字把作者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既反映了客体的真实和美,又表现了主体的情思意绪。双重意蕴也就不难理解了。
答案: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例3、(2011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骤 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1)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作者简介】 华岳,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子西,贵池(今属安徽)人。因读书于贵池齐山翠微亭,自号翠微,武学生。开禧元年(1205)因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下建宁(今福建建瓯)狱。韩侂胄诛,放还。嘉定十年(1217),登武科第一,为殿前司官属。密谋除去丞相史弥远,下临安狱,杖死东市。其诗豪纵,有《翠微南征录》。
【参】
(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雨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例4江 间 作 四 首 (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1)“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白鹭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例5.(2010年高考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雪曲 江 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5分)
解析: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描写环境,所以应仔细阅读、筛选并概括诗中关于环境的信息,抓住关键意象如“雨雪”、“狐迹”、“马蹄”、“天寒”、“地暗”、“愁云”,可以整合出第一问的答案要点。一切景语皆情语。上述意象一定为抒发人物情感服务。由“从军”、“愁”等信息推知本诗可能抒发戍卒的“思乡”愁绪,进一步推知“别路”应指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例6、(2010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北固题壁 [清]郭 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么!
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意。(2分)
解析:要准确理解诗词中重点词语的含意,一定要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本句描述的是船停下之景,小船像一只小鸟落在江面之上,诗人的船停下来,江水也像住下来一样。
答案:“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炼字类的考查
A 炼字
●炼字中要炼的字就是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鉴赏的方法是由字及句,由景及情。
例(2010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 ①向子 ,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解析】 鉴赏诗歌的语言要能体现出诗人所用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依托诗句展开联想,体味语言的妙处。“斜红叠翠”使用借代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无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
【答案】 “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精炼 2 (2010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解析】 “两岸白 红蓼,映一蓑新绿”:“ ”是一种生在浅水中的水草,“蓼”也是一种水边生长的草,味辛辣。一“白”一“红”,色彩鲜艳,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恬美幽静、令人心醉的美景图。“蓑”比喻为新绿,新颖别致;“映”字体物精妙,令人怡悦。
【答案】 “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 、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B.赏句
赏句中要赏析的句子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句子。这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
精炼1 (200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 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解析】 “色侵书帙晚”一句是描写竹影的,句中“侵”与“晚”最具特色,“侵”写出竹影随光线移动逐渐扩大之态,“晚”也是侧重于光线之暗,是竹影使人产生的错觉。
【答案】 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1.解题切入点
(1)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首先应认真揣摩词语或诗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及效果,赏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怎样巧妙地传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怎样使表达更准确、更生动、更含蓄的。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着重关注其表达技巧的运用。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有比喻、对偶、借代、双关、用典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善于赏析其语言风格。常用的语言风格有沉郁顿挫、清新质朴、生动形象、绮丽典雅等。
2.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句)在诗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
(2)展开联想把该字(句)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3)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3.炼字、赏句类答题套路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