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上海市普陀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附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1:07:02
文档

上海市普陀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附答案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一、句子默写(共1题;共5分)1.默写(1)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峨眉山月歌》)(2)________,洪波涌起。(《观沧海》)(3)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十二章》)(4)________,不逾矩。(《十二章》)(5)《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3分)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推荐度:
导读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一、句子默写(共1题;共5分)1.默写(1)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峨眉山月歌》)(2)________,洪波涌起。(《观沧海》)(3)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十二章》)(4)________,不逾矩。(《十二章》)(5)《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3分)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句子默写(共1题;共5分)

1.默写

(1)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峨眉山月歌》)

(2)________,洪波涌起。(《观沧海》)

(3)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论语>十二章》)

(4)________,不逾矩。(《<论语>十二章》)

(5)《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3分)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题中“左迁”是________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七言绝句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白,有“谪仙人”之称。

B.杨花落、子规啼营造了凄迷哀伤的环境氛围以抒发情感。

C.本诗写暮春时节在龙标送别好友,表达自己依依不舍之情。

D.三四句写诗人将“愁心”寄给明月代替自己陪伴友人远行。

三、课内阅读(共1题;共7分)

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选文出自《世说新语》,是________(朝代)________(人名)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文中的友人所以“惭”是因为他“________”和“________”。

四、课外阅读(共1题;共4分)

4.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陈元方年十一时,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①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②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③,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减)(注释)①绥,安抚。②恣,听任。③周旋动静,指处置世事的举动措施。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孤往者尝为邺令(________)

周公不师孔子(________)

(2)将文中的画线句进行断句,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这则故事中,陈元方表现出________的个性特点。

五、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21分)

5.阅读《散步》选段,完成小题。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⑥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⑦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选文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________和________ 。

(2)下边的文字是从选文中抽出来的,放在哪儿最合适呢?说说理由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应放在第________段之后,理由是________

(3)选文第⑤段“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这句话中“早已”与“还”、“强壮”与“高大”能否互相调换?为什么?

(4)文末画线句深沉动人,它的含义是________

6.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酿泉

①冬至后小寒前的一个清晨,明强陪着老章沿山路盘旋而上。那个小小的酿酒坊,就窝在山坳一棵巨大的香樟树下。

②做酒人在木蒸桶底部摊上一块白纱布,倒入浸好的糯米,盖上竹斗笠,打开一大早就开烧的锅炉,蒸汽从木蒸桶下汹涌而上,将糥米“炊”熟,黏度恰到好处。炊饭,拉开了山里村冬酿的序幕。

③酿酒坊的老师傅伊海说,要雪白的糯米,一粒坏米都不要。

④酿酒坊的总管灵江点点头,对,雪白的糯米,宁可贵点。

⑤泉水在一道斜坡下面,一眼泉亘古不断,冬酿用的就是这眼泉。

⑥伊海、灵江、全于等七个做酒汉子,在热气蒸腾里默默配合着,最大的六十九岁,最小的四十九岁。灵江将铁锹斜插进糥米饭里,用力抬起,翻倒进大木桶里。铁锹收回,在一旁的小水桶里蜻蜓点水般地浸一下,以免糯米太黏,接着又插进糯米饭里。如此反复,使的是巧劲,从六点到十一点,一刻不停。全于用小水桶舀起泉水,淋在糯米饭上,要五桶半冷水,然后舀起温水再淋四遍。他个子高,拎起水桶看着挺省力,但喧嚣的蒸汽声里,还是能听见他气喘吁吁。

⑦米好水好,还要手艺好。最要紧的是拌曲。

⑧永青伸出粗壮的手臂,将酒母撒到糯米饭上,然后一把一把将糯米饭搂近自己,用手掌连同手腕不停翻炒、抖洒,将结团的饭团揉松。接着,他将糯米饭从缸底沿着缸身搭好,用竹刷子刷平,湿漉漉的糯米饭服服帖帖。然后,他在缸底掏出一个小碗大的窝,轻轻盖上稻草盖子。

⑨月亮挂在大樟树上,小屋通往酿酒坊的斜坡上,走来酿酒坊唯一的守夜人,六十九岁的伊海。他走进酿酒坊,蹲下身子,将耳朵贴紧发酵缸,一个缸一个缸地听,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声音——醪液的发酵声,是那种“节节声”,像初春小雨打在树叶上,很细很急。如果缸料厚了,温度高了,“节节声”便变得波涛汹涌,他就赶紧打开稻草盖子,耙几下,把气排出去。发酵期间的搅拌冷却,俗称“开耙”,是整个酿酒工艺中的关键。一共二十几个缸,耙个把钟头,然后回小屋睡一会儿。有时,醪①液泛出酒缸,都来不及舀,他就得每一个钟头都爬起来照看。等酒缸里“潜实”了,他的心才安稳,这时天也亮了。

⑩不做酒时,伊海种花。他将一个个废酒坛叠在一起,下面拉个洞,满上土,从山里挖点野花,问农家讨点花技,或从家里找点花籽。家里有一棵龙柏,是他从山里挖来的,种了十五年,一有空,他就修修剪剪,楚门镇来人想买,他不卖。

⑪糯米完成发酵后,抽灌到巨型酿罐里。三四十天后,先是变成豆青色,再变成琥珀色,变成金黄色则最好。至于如何变成金黄色,伊海说不清,只需按照家传的酿酒“老古法”,从浸米开始,一步一步做好。

⑫小寒将至时,一口装满酒的井,泛着微微寒光,蓬勃的香气穿透寒意沁人肺腑。伊海捻着酒舀三米长的铁丝长柄,将酒舀伸进埋在地下的酒井里,这是一舀新酒。

⑬老章是这七个汉子的老板,但他却时常羡慕这帮老哥们,又恨他们什么事都不着急。老章现在做物流了,但放不下酿酒坊,有时会由明强陪着过来看看。他俩联手把家乡山里村打造成了游客蜂拥而至的世外桃源。山民们得了实惠,常常念叨他们。老章想在镇上开个卖酒的店,把山村的好酒和好山水分享给更多的人。

⑭做酒的汉子们不关心卖酒的事,只管老老实实把酒做好。

⑮老章走上斜坡,踏过大樟树覆在地上的影子,听见了汉子们喧腾的笑声,正在老去的他们,快活得却像一群少年。

⑯老章想,日子不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注)①醪(láo):未滤出渣子的酒;浊酒。

(1)结合本文内容,补全酿酒的工艺流程和工艺讲究,填写表格。

工艺流程工艺讲究

浸米、炊饭①

入桶、②用泉水来酿酒;不断翻炒、抖洒

发酵、开耙③

④、入井重视每一道程序,一步一步做好

(2)第⑨段画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说说它的妙处:________

(3)本文第⑩段似与酿酒无关,但不能删去,请说说理由:

(4)结合全文,理解结尾段落,对文中“这个样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日子要过的快快活活。

B.日子要过得踏踏实实。

C.专心做好本职,安心享受生活。

D.认真酿出好酒,快乐过好每天。

六、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4分)7.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国庆期间,小明对自己最喜欢的《我的祖国》作了一番探究,请你帮他完成以下题目。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__________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__________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敞,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__________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1)《我的祖国》,三段歌词就像三个故事,分别讲述了________之爱、________之爱与________之爱,构成祖国之爱的丰富内涵。歌词没有一个爱字,却处处饱含深情。

(2)祖国对于每一个“我”到底是什么,没有比“________”更好的回答,突出血肉联系,说清楚了我爱祖国的理由。

(3)分别将“古老”“辽阔”“温暖”还原到歌词中去,恰当的是()

A.辽阔古老温暖

B.古老辽阔温暖

C.辽阔温暖古老

D.古老温暖辽阔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8.作文。

生活中处处有惊喜:学习上的点滴进步,是惊喜;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发现,是惊喜;体会到一种真情,是惊喜……惊喜,源于热爱,源于坚持,源于智慧……

请以“惊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部分

一、句子默写

1.【解析】【分析】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平羌、萧瑟、殆、残夜”等字词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⑴影入平羌江水流

⑵秋风萧瑟

⑶思而不学则殆

(4) 七十而从心所欲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点评】古诗文默写包括一般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前者需要考生结合上下句提示进行回答;后者要结合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题干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

二、诗歌鉴赏

2.【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左迁,降低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降职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C.本诗写暮春时节送别好友,好友被贬到龙标,“在龙标送别好友”理解错误;故选C。

故答案为:⑴降职⑵C

【点评】⑴文言词语的理解,需要考生平时多积累、多总结、多记忆。

⑵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三、课内阅读

3.【解析】【分析】(1)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临川王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笔记小说,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选文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2)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期:约定;委,丢下、舍弃;去,离开;省略了主语“他(元方父亲)”。(3)考查内容理解。要紧扣原文分析,引号表示要直接引用原文填空。“惭”指惭愧。陈太丘的朋友本来“怒”,在元方面前责骂陈太丘的,但元方指出他“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元方的批评下,友人认识到了自己既“无信”又“无礼”的错误,产生了惭愧之情。据此填入“无信”“无礼”即可。

故答案为:⑴1、南朝(南朝宋)2、刘义庆

⑵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而离开。

⑶1、无信2、无礼

【点评】⑴作家作品的掌握属于积累部分,考生一定要结合课下注释,多读、多记、多总结。

⑵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内容的概括要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分析。注意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而离开。”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四、课外阅读

4.【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①句意为: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为,动词,做,担任;②句意为:周公不效法孔子。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画线句句意为:“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由此可知句子的停顿为: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故选A。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这句话的意思是“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这里元方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的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机智应变能力。

故答案为:⑴1、为:担任,做2、师:以……为老师

⑵A

⑶机智、善辩

【点评】⑴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⑵句子断句可先将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然后按照现代汉语习惯进行停顿。

⑶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要抓住人物想神态、语言、动作等谢姐默写去体会和分析。

【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五、现代文阅读

5.【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记叙文的要素。第1段“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交代了地点,“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交代了人物。

(2)本题考查段落的位置。分析所给文字可知,这段写的是一家三代去田野散步的温馨画面,通过孩子的话显示出三代人一起去散步的幸福和谐,和开头第①段三代同堂散步的内容相呼应,第5段“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写一家人出现了分歧,温馨和谐的氛围被打破,再后来就写儿子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所以应放在第4段后。

(3)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在文中,由“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可知母亲身体不好,相对于病弱的母亲,儿子是强壮的;相对于幼小的儿子,父亲是高大的。所以“强壮”与“高大”不能互换。母亲由于对儿子的信任,所以早就开始习惯听从儿子的安排;而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父亲的安排。所以“早已”与“还”不能互换。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一个老人,代表着已经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世界和未来的时代;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一代中年人。“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明一个家庭由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世界也是如此。“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代表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承担着孝敬老人、爱护孩子的双重责任,这种责任已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更是社会的,也是对生活的使命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地点2、人物

⑵1、第④段后。2、这段写出了一家三代幸福和谐的生活图景,尤其出自孩子之口,充满童趣,尽显孩子的天真可爱,和开头第①段三代同堂散步的内容相呼应,同时与下文第⑤段意见出现分歧和谐的氛围被打破的情节也关联起来。

⑶不能。因为与母亲病弱的身体比较,我的身体是“强壮”的,与儿子幼小的身体比,“我”是高大的;母亲基于对儿子的信任,早就开始听从儿子,而“我”的儿子还未长大,长大后也许会有自己的主张,就目前来看,用“还”字比较恰当。(大意对即可)

(4) 1、这句话表现出中年人承上启下的使命感。世界和家庭一样,由老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的,中年人肩负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重大责任,所以说背起来是整个世界。(大意对即可)

【点评】⑴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考生可结合文段具体分析和体会。

⑵解答此类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找到段落合适的位置。

⑶关键语句的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4)语句的含义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6.【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结合图表中提示,找到相关语句,筛选作答。可结合第③段中“酿酒坊的老师傅伊海说,要雪白的糯米,一粒坏米都不要”作答第一空;第⑦段“米好水好,还要手艺好。最要紧的是拌曲”筛选“拌曲”作答第二空;结合第⑨段“他走进酿酒坊,蹲下身子,将耳朵贴紧发酵缸,一个缸一个缸地听”可概括为“频繁照看酒缸”;最后一空结合“⑪糯米完成发酵后,抽灌到巨型酿罐里”筛选“抽灌”作答。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第⑨段画线的句中“走进酿酒坊,蹲下身子,将耳朵贴紧发酵缸,一个缸一个缸地听,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声音”运用一系列动词,“像初春小雨打在树叶上”使用比喻的修辞,细致地写出伊海倾听发酵声的仔细、认真,“很细很急”生动地写出了发酵声的细密,表明发酵期间,酒将要酿成,伊海心中充满欣喜与满足。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此题要求说出语段在文中的作用,以说明不能删去的理由。本文第⑩段写的是伊海种花的爱好,使文章前后贯通;这一段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表现了伊海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这也是酿造好酒的心理根源。

(4)文中写做酒的汉子们选雪白的上好糯米,不用坏米;用泉水来酿酒;重视每一道工序,淋饭时用时长且繁琐,“开耙”时频繁照看酒缸等;配合默契,各司其职。他们“老老实实把酒做好”“专心做好本职”,再结合文章倒数第二段“老章走上斜坡,踏过大樟树覆在地上的影子,听见了汉子们喧腾的笑声,正在老去的他们,快活得却像一群少年”,老章会做生意,富了不忘乡邻,乐于分享,向往充实、快乐的生活。所以结尾段“这个样子”指的是“专心做好本职,安心享受生活。”故选C。

故答案为:⑴选雪白的上好的糯米,不用坏米|拌曲|频繁照看酒缸|抽灌

⑵1、示例1:句中用了“蹲下”“贴紧”“捕捉”等动词,生动写出伊海仔细倾听发酵声的用心专注,表现了伊海酿酒工作时的细致认真。示例2:用比喻把“发酵的声音”比作“春天小雨打在树叶上的声音”,生动地写出了发酵声的细密,表明酒将酿成前,伊海的欣喜。

⑶示例:交待了伊海等酒发酵时的诗意生活,丰富了人物形象;工作之余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对酿好酒的追求,加深了酒的文化底蕴。

(4) C、专心做好本职,安心享受生活。

【点评】⑴此题考察了提取概括有用信息的能力。这种题目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⑵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从运用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

⑶段落的作用,通常要从内容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回答,具体阐述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避免公式化。

(4)关键语句的理解,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甚至文章主旨去把握,不可断章取义。

六、综合性学习

7.【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能力。从第1段“我家就在岸上住”“是我生长的地方”可知,讲述的是“家园之爱”;第2段“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姑娘”“小伙”是青春的象征,讲述的是“青春之爱”;第3段“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可知,讲述的是“和平之爱”。

(2)本题考查对歌词内容的理解。结合“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分析可知,“是我生长的地方”一句写出了我和祖国之间不可割舍的血肉联系,表达了我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

(3)本题考查选词填空。选词填空一定要考察语境,然后斟酌词义进行选择。从“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可知,这是写的家乡的风景,由“宽”可知第1段应填“辽阔”一词;由“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中的“开辟新天地”说明这是一个“古老”的中国;从“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中的“阳光”一词可知第3段选“温暖”一词。故选A。

故答案为:⑴1、家园2、青春、和平

⑵是我生长的地方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答此类整体感知的题目,要通读全文,带着问题找

到相关段落细读(即定点阅读),从中提取或概括要点回答。

⑵此题考察了提取概括有用信息的能力,这种题目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⑶词语的衔接连贯,一是要准确理解近义词之间意义的细微差别,二是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和体会。

七、作文

8.【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本作文题目是“惊喜”,该题目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作文难度不大。1、审题立意:“惊喜”指的是“又惊又喜”,其中“惊”是指出乎意料的,“喜”是指愉悦欢畅的,是高兴的情感体验。因此内容应是既在意料之外的“惊”,又在情理之中的“喜”。由导语“惊喜,源于热爱,源于坚持,源于智慧……”可知,惊喜不是轻易就获得的,一定有它出现的内在原因。即便是自然界里的一花一草带给人的惊喜,也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2、选材。能让人惊喜的有什么呢?人、事、景、物、情皆可,选材范围比较广。选择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越小,越有让人意想不到之处。例如:新衣服上被拆掉的标签,自己的舒适和同桌的过敏带来的痛苦进行对比,惊喜的发现平淡岁月里母亲的体贴入微;选择自然界的景物,雨中的花朵,重新发芽的树木,破土而出的嫩芽,感受生命顽强带来的惊喜;撷取社会一景,抒写社会人情,感受社会新风尚带来的惊喜。选材要以小见大。3、行文。无论选取哪种材料,都要描写惊喜的感觉,体现惊喜的原因,挖掘惊喜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或事理。要有一定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会突出从“惊喜”小事中折射出的人物的情感。4、本文适合写成记叙文或散文。

【点评】所谓词语类命题作文是指仅以一个词语为题目的作文命题形式。作为命题的词语,可以是动词、名词、形容词,也可以是其他词性的词语。这些词语的共同点是内涵丰富,词义往往既有本义、引申义,又有比喻义、象征义。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明确词语的内涵,即明确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是什么,然后确定该词义的重点、难点、范围、对象、程度。这是我们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关键,也直接关系到作文写作的成败。这是一道词语类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时,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切入题意的深层。作文题目“惊喜”。生活中处处都有惊喜。意外的惊喜让我们热泪盈眶,让我们心情激动,让我们在枯燥的学习之余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自豪感。当然每个人的心灵上都会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惊喜,把你的这种惊喜写出来,就非常符合题意了。比如惊喜的事情、惊喜的发现、惊喜的旅程等都可入题。

文档

上海市普陀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附答案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一、句子默写(共1题;共5分)1.默写(1)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峨眉山月歌》)(2)________,洪波涌起。(《观沧海》)(3)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十二章》)(4)________,不逾矩。(《十二章》)(5)《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3分)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