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洛阳佛教文化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1:05:15
文档

洛阳佛教文化

洛阳与佛教的渊源经学兴于洛阳,佛教传于洛阳,理学渊源于洛阳。此文化史上之三大学术主流,无一不发源于洛阳,流传于四方,垂传于后世。关于佛教传入中国内地,见于史籍的最早为三国魏鱼豢所撰《魏略.西戎传》。文中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但这时还没有宗教活动,到了东汉初年,佛教才开始逐渐流传。  东汉时期,洛阳是帝国之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交通便利,商客云集,为佛教传播提供了优越条件。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明帝闻西方有异神,遣郎中蔡谙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
推荐度:
导读洛阳与佛教的渊源经学兴于洛阳,佛教传于洛阳,理学渊源于洛阳。此文化史上之三大学术主流,无一不发源于洛阳,流传于四方,垂传于后世。关于佛教传入中国内地,见于史籍的最早为三国魏鱼豢所撰《魏略.西戎传》。文中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但这时还没有宗教活动,到了东汉初年,佛教才开始逐渐流传。  东汉时期,洛阳是帝国之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交通便利,商客云集,为佛教传播提供了优越条件。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明帝闻西方有异神,遣郎中蔡谙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
洛阳与佛教的渊源

经学兴于洛阳,佛教传于洛阳,理学渊源于洛阳。此文化史上之三大学术主流,无一不发源于洛阳,流传于四方,垂传于后世。关于佛教传入中国内地,见于史籍的最早为三国魏鱼豢所撰《魏略.西戎传》。文中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但这时还没有宗教活动,到了东汉初年,佛教才开始逐渐流传。   

东汉时期,洛阳是帝国之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交通便利,商客云集,为佛教传播提供了优越条件。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明帝闻西方有异神,遣郎中蔡谙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永平十年,他们与中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经、像回到洛阳,次年于雍门外建白马寺。一般认为以白马寺的创建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摄摩腾、竺法兰在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东汉时期绝大部分佛经都在洛阳翻译,该寺是最重要的佛经译馆。此后,西域僧人不断来到洛阳,参与佛经翻译。从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至献帝延康元年(220年)间,译经者12人,译出佛经292部,395卷。译经的同时,也开始讲经。如安世高,善汉语,在洛阳讲经,听者云集。东汉时期的佛教传入,佛经翻译,讲经活动,最早佛寺的创建都集中在洛阳,洛阳成为中国佛教的发祥地,白马寺成为中国佛教早期传播和佛事活动的中心。 

自从白马寺落址于洛阳后,洛阳便成为中国的释源和北方佛教的重镇。杨衍之《洛阳伽蓝记》中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有佛寺一千多座,虽然经过周武宗毁佛的影响,到隋唐时期,洛阳佛寺数目大减,但是由于国家的支持、外来高僧的交流,浴阳佛教文化并没有沉寂,而是更加发达,并且随着佛教不断地本土化,佛教文化逐步走进百姓生活,成为当时城市生活的重要方面。

洛阳诞生了佛学巨人。洛阳游子玄奘遍学华夏佛学后,西天取经,在印度论法无人可敌,被印度佛教界尊为“大乘天”和“解脱天”,可谓学贯中西第一人。他又是中国历史上翻译佛经最多的人,论研究、传播佛学,功名盖世,永载史册。洛阳一带,特别是龙门山间,埋葬着众多像玄奘一样终生献身佛学的高德大僧,他们的名字在佛教传播史上灿然耀目。洛阳是一些佛教流派的诞生地和光大之地,禅宗诞生于少林寺(历史上长期属于洛阳)。玄奘创立的法相宗,随着遣唐使和游方僧的足迹传到东瀛。洛阳与佛教有关的民间文化同样珍贵。玄奘故里、白马寺、唐僧寺、花果山奠定了“西游记”故事的根基。龙门卢舍那、东郊古唐寺、宜阳灵山寺、汝阳观音寺、嵩县云岩寺等流传着诱人的传说故事。

北魏迁都洛阳后,洛阳佛寺陡然增加,最盛时达一千三百六十七所。洛阳有佛教石窟造像,始于迁都之时营造的龙门石窟,北魏晚期,相继有巩县、偃师水泉、嵩县铺沟、伊川、渑池鸿庆寺、宜阳虎头寺等石窟的开凿。宣武帝时,洛阳居住“百国沙门三千余人”。“时佛法经像,盛于洛阳,异国沙门,咸来辐辏,负锡持经,适此乐土。”北魏迁都洛阳后,由于帝室、王公、贵族的狂热奉佛,寺塔的兴建,石窟的开凿,在洛阳掀起一个空前的高潮。下层人民多有信奉,相继出家与日俱增。京都洛阳当时已成为我国佛教文化的中心,被外国僧人誉为“佛国”和佛都。由此可见洛阳北魏时佛教的盛况。然而这些同,巍峨壮丽的寺塔都早已随着历史上的战火化为灰烬,泯灭无存,为今日所永远不能再见。唯一留存下来的却是这一时代开凿的龙门石窟。它为我们今日研究北魏时期洛阳的历史、佛教、艺术等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实物资料。

在唐高宗与武则天执政时期(650至704年),洛阳佛教进入了极盛期。显庆二年(657,唐高宗李治首次来到洛阳,同年十月,就诏令改“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员品并如雍州”。从此以后,李治在位期间,他曾经九次来往于西京长安与东都洛阳之间,共寓居洛阳达11年零3个月。显庆四年,李治还诏迎法门寺的护国真身释迦佛指舍利至洛阳大内供养,皇后武则天还特意为舍利制造了金棺银椁。

684年,武则天执政后,立即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实际上在武则天执政期间,洛阳已经成为全国的政治与佛教中心了。武则天对洛阳有特殊偏爱,她总共寓居洛阳达49年之久。武则天临朝执政时期,龙门开窟造像之多居历代之首。在此期间,朝野上下又特别重视佛法,当时的佛教大师如义净、神秀、实叉难陀、菩提流志等人都曾经受到了武则天的优礼,他们传法译经的主要地区也在洛阳。高宗麟德元年6,沙门静泰就在洛阳撰写成了《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录》五卷,对后世的佛经编目工作产生过重要影响。洛阳佛授记寺还是当时的一个译经中心,华严宗的法藏、印度僧人慧智,以及义净等高僧大德们均活动于该寺。再加上武则天对佛法极端地推崇,终于使洛阳的佛教成为全国之冠。武则天授命怀义上演的伪造《大云经疏》之剧,以及制作超巨型的佛像,都是在洛阳完成的。一时间,地处伊水两岸的龙门石窟就成了唐王朝皇室的开窟造像中心区域,上自皇帝、皇后、太子、亲王、公主,下至朝廷显贵、黎民百姓,纷纷来到这个风景秀丽的河畔山崖间,出资镌刻佛像,以寄托自己和亲人们的各种祈盼。

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佛教能够在东方地区好多国家广泛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佛教本身的宗教思想与东方文化的吻合。我们特别要说的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发生的变化。灵帝时有印度竺佛朗在洛阳宣讲佛教,并著有《牟子理惑论》主张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调和。佛教教育传遍了整个国家,对于我们的生活文化思想起了融合作用,与我们中国儒道思想融成为一体,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基础。佛教教育从汉朝起一直到清朝,国家社会以及百姓都非常喜爱与认真的学习,带给中国几千年来的长治久安,是个很大的稳定力量,这是我们应当认识与不可忽视的。 

文档

洛阳佛教文化

洛阳与佛教的渊源经学兴于洛阳,佛教传于洛阳,理学渊源于洛阳。此文化史上之三大学术主流,无一不发源于洛阳,流传于四方,垂传于后世。关于佛教传入中国内地,见于史籍的最早为三国魏鱼豢所撰《魏略.西戎传》。文中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但这时还没有宗教活动,到了东汉初年,佛教才开始逐渐流传。  东汉时期,洛阳是帝国之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交通便利,商客云集,为佛教传播提供了优越条件。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明帝闻西方有异神,遣郎中蔡谙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