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说明】
课文用一个小孩的眼睛去发现梧桐叶落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的美景,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小作者观察到的每一个景点,体会比喻句的妙用,感受到小作者的观察细致,想象丰富。
【教学目标】: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并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比喻句。
3.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体会“我”对这条水泥道的喜爱。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准确读写“印、规、铺、迟”等生字。
2.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感受秋天的水泥道上的美丽,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出示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学生齐读。
2.思考: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
3.师总结:“水泥道”我们经常看见,但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初读课文,遇到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多读两遍,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次。
2.学生试读,注意把生字读正确,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可以试着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
4.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水泥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学生自由谈,教师指导。
提示:这是一条美丽的水泥道。我从课文中“……”这几句话可以看出。
三、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四、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泥、印、迟”,并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b.学生写字。
3.抄写本课中与生字有关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上学路上的这条水泥道是一条美丽的水泥道,那么它究竟美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
二、精读课文,感悟美丽
(一)学习第1—4自然段。
1.请各自轻声读第1—4自然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读后交流。
3.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鼓励学生主动展示自己)
4.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二)学习5—1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一部分。
2.说一说,读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提示:我知道了水泥道上的“金色巴掌”其实就是梧桐树的叶子。
3.文章之所以写得这么美,是因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你在这一部分找一找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的句子,并选择最喜欢的一个比喻句作简要分析。
出示比喻句: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赏析:这里把水泥道上的“落叶”比作“彩色的地毯”,写出了落叶很多、很厚,并且颜色鲜艳、美丽。
(2)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赏析:这句话把“法国梧桐树的落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生动、形象而富有趣味,体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
(3)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赏析:这里把“棕红色的小雨靴”比作“棕红色的小鸟”,写出了“我”在铺满金色巴
掌的水泥道上尽情玩耍的快活情景,也表现出了“我”对这条水泥道的喜欢。
4.齐读第11自然段。说一说,你从这一段中感受到作者什么心情?
提示:说明作者十分喜爱这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并且恋恋不舍的心情。
(三)学习第12—13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和第一、二自然段对比。
(首尾照应,点明门前的水泥道的美丽。)
2.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三、拓展练习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在积累本上。
2.“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金色巴掌 —→ 梧桐树的叶子 美丽秋天
水泥道 —→ 上学路上 美好童年
【教学反思】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落叶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梧桐落叶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课文导入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效也是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创设情境,因为创设情境能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本课我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通过梧桐单个落叶到一群落叶,最后到铺满路面的梧桐落叶的图片介绍,鼓励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法国梧桐树的资料,通过课题质疑,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交流谈话导入课题,鼓励学生看课题进行质疑: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并引导学生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这样,一方面注重学生“说话”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生所叙述的内容都融入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体现语言学科的人文性。同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多角度读,悟文章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要求教师把读书的时间给学生。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读贯穿在课堂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每次读的过程中都有收获。一种是同位合作,一人读课文,另一人听,指出读得好的地方或是不太好的地方。这样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脉络,避免了机械的分析,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另一种是引读,如一人读:“可是,地面还是怎么样?”另一人读:“地面还是潮湿的。”学生在享受读书的快乐的同时,也品尝到合作的快乐,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品悟了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二、成功之处
这次比较成功之处是识字教学。三年级的识字教学也是很重要。本课在教学生字时,相信学生能够识字,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识字时,我大胆提问:“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学生兴趣盎然,说出了两种识字方法:第一种是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铺、泥、院、列、棕、迟”。如“铺”,“钅”是形旁表义,表示这个字和金属有关;“甫”是声旁,表音。第二种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木+宗=棕;夫+见=规。多种识字方法,让学生辨字析义,掌握构字规律。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教学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提出:“为什么是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才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我只是简单地解释: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是在上学的时候。我没有进一步说明“上学”与“觉得真美”两者的关系,这其中既有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要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身边的美,也有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含义在里面。
2.教学过程中,第二自然段中“水洼”的一角,拓展延伸比较多,导致时间很紧张,影响了后续部分的教学。此外,我对学生的回答评价应在多元化些,鼓励性再强些。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本课层次还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天上——地下(水洼——很多落叶——水泥道——怎么美——我的活动)”,如果有条件更需要把课堂移到课外,让学生欣赏秋色,开展欣赏落叶、落叶作画、落叶做书签等活动,把学生对秋天的喜爱融入活动中,真正建立开放、自主、有活力的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