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能力是人们有意识地进行某种活动的本领,而人们的大部分认识活动往往是基于观察,也依赖于观察活动。因为观察是获取周围世界信息的源泉;是儿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开端。因此,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提出:“观察、观察、再观察。”
幼儿从其一出世起,就积极地向周围世界进行探索。《纲要》中就指出3岁儿童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有的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总是向成人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等各种问题;通过获得解答好奇心得到满足,知识增加的同时保持了心智正常发展。但也有时少数孩子也会对眼前的变化“视而不见”, 只有具备持续的观察能力,才能保持孩子对世界的高度敏感性,获取丰富的感知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到理性的认识,由此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培养观察能力,锻炼孩子敏锐的双眼成为我们每一位家长高度关注的问题。因为观察能力不仅是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本领,也是孩子学习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一环,是未来成长过程中做好文化课学习的保证。
我们不可能期望二三岁的宝宝用意志和努力来学习,但只要引起孩子兴趣,他们也可以长时间地专注于一项活动。只要父母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就能创造很多教孩子学习识字和阅读的情境。
我孩子从小就喜欢坐公共汽车。一坐公共汽车就会到站牌处观察路线和站名,我们就想到趁这个机会让她也认识一下数字和路名,通过不知不觉她就知道了每天看到公共汽车和路线的关系,能够记住哪辆车通往她喜欢的麦当劳,哪辆车能到超市购物,应该在哪个站下车。
但是,对于我们常规的书本式阅读,孩子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喜欢,得看她当时是否有兴趣。为了保持她的兴趣,我们引导生活中的阅读。也就是说不要听到“阅读”就想到书,其实,生活中,现成的“教材”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而且孩子对他们非常感兴趣。让孩子阅读各种生活用品上的文字不但能培养他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他拓展生活空间。
“你吃的是什么啊?”和孩子一起读一读包装盒上的字,等他会读了我才让他吃,通过这种锻炼,儿子很早就会读“旺旺雪饼”、 “阿尔卑斯棒棒糖”、“大白兔奶糖”、“口香糖”等等。
人的观察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孩子要从小养成自觉地、认真地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习惯、兴趣和能力。二三岁的宝宝正是观察、模仿能力最强的时候,但他们对行为的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大多数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和、系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或者看得粗心、笼统,甚至观察的顺序杂乱无章。因此引导他们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通过直接体验,积累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对事物进行科学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通常提到观察,大家想到的就是眼睛,这固然无错,但要想达到最终的目的,光靠眼睛显然还不够。要学会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
有一位老师,为了给孩子讲解空气的特性,专门让孩子准备了塑料袋和橡皮筋。他叫孩子用塑料袋把空气装起来,然后用橡皮筋扎住袋口。
老师说:“为了更细致地了解空气的特性,我们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听一听,借助我们身上的五个感官来观察空气,同时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同学们果然很有兴致,纷纷拿出塑料袋和橡皮筋开始行动。有的按住袋子,有的凑近袋口使劲地闻。不时有孩子大声喊道:
“空气是无色的!”
“空气是透明的!”
“空气是无味的!”
“空气是无形的!”
“空气是摸不着的!”
就这样,通过多感官观察,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空气的特性。
多感官观察就是借助人的各种感官去观察事物的一种方法。人的感官一般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观察的时候,用眼睛去看,用手去摸,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去尝一下,这都将有助于对事物进行全面的了解,训练观察的全面性,同时,也会加深该事物在头脑中的印象。
老师想给孩子们讲解空气的特性,就利用多感官观察的方法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使同学们更全面、更直观地了解了空气的特质。
因此,对于生活当中的各种事物,都要教育孩子学会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观察,发动你的眼、耳、口、鼻、手,最大限度地找去感觉事物,找到事物的各种特性。
但是幼儿期儿童的观察缺乏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持久性,故家长在培养孩子观察力时,要根据观察的任务,向孩子提出有目的的系统的观察要求,使孩子认真、细致、全面、系统地去观察,并逐步养成一种自觉的、的、有计划的、持久的观察习惯。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多带孩子去认识和观察大自然,去动物园观察各种动物的外形及特征,观察社会上的各式人物等;让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参加观察活动,使其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在孩子观察之前应为他们提出观察任务,使其带着任务去观察,这样才会获得比较完整的清晰的观察材料。
培养孩子的观察还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要确立观察目的、制订观察计划,培养孩子浓厚的观察兴趣,在教育孩子注意观察事物现象的同时,去探寻事物的本质。这才是观察的最终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