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 文(北京卷)
第Ⅰ卷(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答案C]
A.济jì 济世 救济 济济一堂 无济于事
B.否fǒu 否定 否则 否极泰来 矢口否认
C.发fà 发胶 须发 间不容发 令人发指
D.便biàn 便饭 便览 便宜行事 大腹便便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答案D]
A.狼藉 改弦更张 读书札记 一幅楹联
B.象样 心心相印 竭泽而渔 纵横捭阖
C.通谍 绿荫蔽日 和盘托出 无耻谰言
D.修葺 绵里藏针 别出心裁 焦头烂额
3.依次在横线处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答案B]
长江流域,无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 之一。考古发现 ,旧石器时代处于长江上游今云南境内的元谋人,与黄河流域今陕西境内的蓝田人 。这个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发源地 表明 共存 B.发祥地 证明 并存
C.发源地 证明 并存 D.发祥地 表明 共存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答案A]
A.经过一代代工匠们的努力,这一精湛的传统制陶工艺薪尽火传,并在新的时代不断得到发展。
B.今年春天,中国北方出现了多次沙尘暴天气,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未雨绸缪,植被大面积遭到破坏。
C.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入词,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真是化典入词的的范例。
D.这位公司的首席代表以买椟还珠的气魄,大胆地与外商签订了联合开发海外市场的新协议。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答案C]
A.虽然最终结果只是平局,但足球队的目的达到了,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捍卫了榜首的荣誉。
B.中东局势依然支荡,原油价格大幅上升将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不利影响,美国经济复苏的前景也因此蒙上了阴影。
C.近日,我国利用性能最高的超级服务器曙光3000实现了关键的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工作,率先完成了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
D.一个企业如果不考虑盈利,一味地让利,那么这个企业就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消费者得到实惠也是暂时的。
6.在横线处填入短语,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答案B]
保护动物,已不是人们陌生的话题。人类的发展,也早已达到可以把其他动物玩弄于掌中并主宰它们命运的程度,但当 、 、 、 的时候,人类真正考虑过动物和人在生命意义上的平等吗?
①老虎服服帖帖在舞台上表演
②用于实验的动物为科学献身
③兔子小鸡成为孩子们的玩物
④耕作的动物在田间地头劳作
A.④①②③ B.①③④② C.①④③② D.③①②④
二、(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人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C]
A.其所宝者异也。 B.见一丈人,刺小船。
C.吾不受也。 D.去郑而之许。
8.文中画线的句子,暗换主语的一项是 [答案A]
A.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 B.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C.过于荆,至江上,欲涉。 D.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
9.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答案B]
A.过于荆,至江上。 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为利矣。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答案A]
①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③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④去郑而之许。
⑤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
⑥为矣,而无所以为之。
A.①②⑥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D]
A.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语言而用唾之方向为五员指路,五员心领神会。
B.作者赞赏江上丈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态度。
C.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而江上丈人的智慧却在于
懂得追求高尚的道德。
D.文章最后一段,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
“其所取弥粗”。
三、(12分,每小题3题)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2——15题
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模糊性亦寓于万物运动之中。
鸡蛋可以孵鸡,当小鸡未啄出蛋壳时,总不能说它仍是蛋,亦不可称之为鸡。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而另一些事物放到漫长的时间里考察也会使模糊性突出显现。铅块上放一比重较大的金属球,短时间内它们均呈现出刚体的属性,但经过长时间观察,又会发现金属球慢慢陷入铅块之中。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则过去被看成是固体的物质就出现了类似液体的属性。这里,固体与液体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了。
处于昼夜之间的黎明或黄昏,门捷列夫周期表中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过渡元素,中医的脏腑辨证和脉象的浮沉迟数,都说明了客观世界的模糊性。科学的发展,也许会使这些模糊现象在某个层次上变得清晰起来,而在更深的层次仍混沌不清。
客观世界的模糊性反映在人脑中,便产生了概念上的模糊性;人又巧妙地利用自己建立的模糊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控制,完成那些现代先进设备所不能完成的工作:人们几乎可以同样地辨认胖子和瘦子、美丽和丑陋;人们无须测量车速便可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队;一行草书虽然大异于整齐的印刷字体,却照样可以被人看懂。
现实生活给模糊理论提出了无数研究课题。模糊理论力图用较为精确的数学语言和概念来描述现实中的模糊现象以及人脑中的模糊概念。如果说前人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那么当我们今天研制和应用计算机的时候,却不可忘记最优秀的仿生标本——人。人的思维、判断是那样巧妙,人的经验是那样丰富,人类如何将自己的智慧教给计算机,将自己的思维方法传授给计算机,甚至用自己的艺术修养及审美观念去“陶冶”计算机,使计算机具有更多的“人性”,这已成为模糊理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12.画线句子“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慢镜头加以重映”所强调的意思是[答案B]
A.铅块和金属球的属性能用快慢镜头加以重映
B.模糊性有时表现在较长的运动过程中
C.铅块和金属球的模糊性不容易被观察到
D.突变事物的模糊性反映了两个运动过程
13.在作者看来,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客观世界模糊性”的一项是 [答案B]
A.小鸡刚刚啄出蛋壳而出世的时候
B.中医的脏腑辩证和脉象上的浮沉迟数
C.金属球由于漫长的量变而显现出短暂的质变
D.人们可以看懂书法家的草书作品
14.在作者看来,下列事实中能说明“人巧妙地利用模糊概念”的一项是 [答案D]
A.人们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
B.人们发现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
C.人发现了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过渡元素
D.人过马路可以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辆
15.下面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答案B]
A.模糊性寓于万物运动中,客观世界是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之中发展的
B.模糊理论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模糊性,所以它要用模糊的语言进行描述
C.将人类灵活巧妙地思维判断赋予计算机,有赖于模糊理论在更高水平上的应用
D.“人”能成为计算机的仿生标本,是因为人脑的模糊性大于客观的模糊性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6分)
登鹳雀楼 畅 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②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3分)
17.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5分)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18.在横线上填写诗句,并解释画线词语的意思。(4分)
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乐天,《新制布裘》云:“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或谓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二者较之,少陵为难。
解释:①少陵: ②为难: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
一片树叶
无论如何,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因为自然是活生生的,它在不断地变化。而且,眼望着风景的我们,也在天天变化着。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无限的欣喜。这不只限于樱花,即使路旁一棵无名小草,不是也同样如此吗?
现代文明的急速发展,破坏了人类和自然之间平衡。人类的妄自尊大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危险性。世界有必要恢复和谐的感觉。自然和我们都连接在一条根上,应当珍视清澄的自然和素朴的人类,要制止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就在我们住地周围,哪怕是庭前的一棵树,一片叶子,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也会从中深刻地领悟出生命的涵义。
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的说,是在凝望枝头上的一片树叶。而今它泛着美丽的绿色,在仲夏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辉。我想起当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是去年初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不久就脱离了枝条飘落到地上。就在原来的枝丫上,你那幼小的坚强的嫩芽,生机勃勃地诞生了。
任凭寒风猛吹,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等待着春天,慢慢地在体内积攒着力量。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催芽,春天已经临近了。
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了。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陈叶,早已腐烂化作泥土了。
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对于柔弱的绿叶来说,初夏,既是生机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侵蚀的季节。幸好,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们织成浓密的青荫,遮蔽着枝头,任鸣蝉在你的浓荫下长啸。
我预测着你的未来。等一场台风袭过,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蝉声一断,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虫声,确也能为静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于早晨起来,树枝上已消失了你的踪影。等到新的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安宁。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到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
1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准确的两项是(4分)[答案BD]
A.“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B.自然界中蕴含了丰富的启示,即使一叶坠地,也隐藏着深刻的哲理。
C.本文通过与树叶对话的形式传达了关于生命的要谛。
D.本文以小见大,以充满感情的描写诗化了人与自然的联系。
E.本文集中赞美了树叶以自己的零落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的献身精神。
20.第二段中所说的“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指的是什么?最后一段中“你”
的运用,所起的作用是什么?(4分)
21.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之后,作者又加上
一句“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这样结尾含有什么用意?
请试作分析。(4分)
22.通观全文,回答以下问题。(6分)
①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述树叶的?(2分)
②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4分)
六、(12分)
23.下面是5月21日某报刊发的一则消息,请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60字)(3
分)
5月27日至28日,“志愿服务国际会议”将在北京召开。届时,来自世界五大
洲近30个国家及联合国有关方面的160多名代表将出席会议。这次会议是由团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主办的。
据了解,会议以“新世纪的志愿服务:认知、支持、发展”为主题,旨在借助
国际志愿者年形成的社会氛围,提高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理念的认识,促进各国和公众进一步认可志愿者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积极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推动全球志愿服务事业向前发展。
24.仿写。请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3分)
原作: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就小了。
仿写:
25.以下面给出的文字为开头,以“路”为中心,分别写一段话。(每段续写不少于
50字)(6分)
①北京的路平直而宽阔
②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
七、(60分)
2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几个同学看了一场世界杯足球赛,兴致勃勃地聊起规则问题。
同学甲:规则太重要了。运动员不守规则,裁判不公正执法,就不会有精彩的比赛!
同学乙:对!没规则不成。没有校规,没有交通规则,成吗?
同学丙:可有时不守规则的占了便宜,守规则的反倒吃了亏呢。
同学乙:那是另外一回事。
同学丁:不过规则也不是死的,要是不合适,就得改。现在许多“游戏”规则不都修改了吗?
……
请以“规则”(含“规则与……”)为话题,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