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职场中能力的陷阱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1:06:17
文档

职场中能力的陷阱

职场中能力的陷阱一、拖累你的,恰恰是你擅长的事在十几年大企业管理工作中,有件事我印象很深。大概10年前,我当营业部经理不久,管理5个销售团队。其中一个团队人员调动,团队主管职位有了空缺。这是个小官,但却是销售转管理的唯一通道。所以大家趋之若鹜。周姐就是其中之一,她35岁,做了10年销售。业绩排在营业部第一名,是我见过最敬业的人。她对客户细致的服务,几乎令人发指。客户大老板就曾拍着桌子说,这个行业只认她。这阅历、这能力、这精神,应该是主管的第一人选吧?我当时也这么认为,于是向上级写了申请。根据规
推荐度:
导读职场中能力的陷阱一、拖累你的,恰恰是你擅长的事在十几年大企业管理工作中,有件事我印象很深。大概10年前,我当营业部经理不久,管理5个销售团队。其中一个团队人员调动,团队主管职位有了空缺。这是个小官,但却是销售转管理的唯一通道。所以大家趋之若鹜。周姐就是其中之一,她35岁,做了10年销售。业绩排在营业部第一名,是我见过最敬业的人。她对客户细致的服务,几乎令人发指。客户大老板就曾拍着桌子说,这个行业只认她。这阅历、这能力、这精神,应该是主管的第一人选吧?我当时也这么认为,于是向上级写了申请。根据规
职场中能力的陷阱

一、拖累你的,恰恰是你擅长的事

在十几年大企业管理工作中,有件事我印象很深。大概10年前,我当营业部经理不久,管理5个销售团队。其中一个团队人员调动,团队主管职位有了空缺。这是个小官,但却是销售转管理的唯一通道。所以大家趋之若鹜。

周姐就是其中之一,她35岁,做了10年销售。业绩排在营业部第一名,是我见过最敬业的人。她对客户细致的服务,几乎令人发指。客户大老板就曾拍着桌子说,这个行业只认她。这阅历、这能力、这精神,应该是主管的第一人选吧?

我当时也这么认为,于是向上级写了申请。根据规定,任命刘姐为见习主管,考察期半年。需要说明的是,我是营业部经理,但只有推荐权。最终拍板的,是我的顶头上司——分公司分管副总(简称分管总)。分管总要在这半年,对见习主管有一个全面的评估。最终决定能不能转正。

这半年,我没少做工作。在分管总面前有意无意提及周姐的敬业,而他却从不表态。半年过去了,我在OA中起草了签报,为周姐申请转正。流程到分管总那里,看到他最终批了几个字:“不同意转正。”

我有点诧异,甚至带有一丝愤怒。因为我不明白,这么好的员工为什么得不到晋升?我找分管总沟通,希望能挽回局面。然而他态度却非常坚决,以下是我们对话的部分摘要。

我:“领导,您为什么不同意周茹转正?”

分管总:“我观察了她半年,能力不行。”

我:“怎么会?她做业务可是一把好手!”

分管总:“那只证明她业务能力强,不代表她管理能力强。”

我:“可你也不能说她管理能力弱吧?”

分管总:“这半年,她团队的业绩,都来自她自己的客户。

团队8个人的业绩,都没什么增长,这说明什么?”

我只好转换话题:“可是,她做业务时,业绩排名第一啊!不应该得到晋升吗?”

分管总:“业绩好,奖金就是奖励,怎么能拿晋升当成奖励呢?”

此时,我已词穷。分管总用这样一句话,作为谈话的结束语:

“作为管理者,要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你要看向未来,而不是盯着过去。”

这句话及这个结果,当时有些。但是现在看来,确实是有道理的。从情感角度来说,我当然希望周姐晋升。人家那些辛苦,那么敬业,业务做的那么优秀。然而理性想想,这些只是过去成绩的印证。并不能代表她在更高的位置上能做得更好。而且,从见习那段时间来看,她也确实没有实现身份的转变。虽然,我经常提醒她。但她还是只盯着自己那块业务,天天为一些具体的小事儿忙个不停。连一个简单的沟通邮件,都不放心交给手下去办。你说她哪还有精力搞团队建设?

团队成员得不到成长,团队业绩也上不去,更没有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动作。她只是沉浸在自己服务客户的卓越能力中。

没意识到,管理的重心是驱动他人,而不是死磕自己。最终,她掉进了自己的“能力陷阱”之中。

人们容易沉迷于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做擅长的事让我们有更多的成就感,更何况它还很可能,是我们过去取得成功的关键。

按这说法,你也应该明白:“能力”不是陷阱,能力带来的安全感才是。正如周姐为客户服务,游刃有余,又能得到很多褒奖,这种安全感,很难割舍。而管理工作,对她来讲,却充满了不确定性。

制度怎么订?订出来不合适怎么办?员工怎么管?太严了会不会讲自己坏话?激励怎么实施?成员不满怎么办?......所有这些都太纠结,让人本能地逃避,让人不自主地退回舒适区。

这就是“能力陷阱”的症结所在。那么应该如何避免这个陷阱呢?

你必须首先表现得像一个领导者,你才能真正地成为领导者。你可能觉得这个答案过于简单,但是真的就是这样。当代的行为心理学中,有“具身认知”这种说法。也就是说,你会因为开心而笑。

但是,你如果先让自己笑,也会感到开心。也就是说,行为可以改变认知。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一个人好事做多了,他就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个好人。所以, 你想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就要去了解优秀的领导者具体要做什么。然后,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模仿,去用行为改变自己。随之你的认知和习惯也会改变。

二、别轻易给自己定型

什么叫真实陷阱?你身边有没有那种“直率”的人?良叔身边有几个,那些人往往口无遮拦,说话不经过大脑,不经意就把别人给得罪了。然而,这类人还有个标准话术:“我这人就这样,很直,你别见怪。”言外之意,他们天生就这样,不能改变,而你必须要接受这种风格。

明明是情商低,却不愿检讨改进。只是一味地甩锅给个性,这还真不是“直”,而是懒。懒得照顾别人情绪,懒得让语言穿过大脑,懒得尝试改变......

这种为自己打固定标签,排斥其他可能性的行为,就是真实陷阱。

伊贝拉写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她刚刚到哈佛大学讲MBA课的时候,就掉落到真实陷阱中。她总觉得,学习知识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于是讲课方式非常传统。就像小学老师一样,干巴巴地输出知识点。但是,那些哈佛MBA学生,都是见过市面的。他们对伊贝拉的授课方式并不买账。觉得她枯燥、无聊,给她的评分也很低。伊贝拉很受打击,就跑去观摩那些受欢迎的教授。令她意想不到的是,那些教授不像是在上课,更像在搞综艺节目。课程中充满了游戏互动,教授也像个脱口秀演员,所有学生都乐此不疲。

伊贝拉很鄙视这种方式,象牙塔岂能变成游乐场?所以,她还是决定,按自己一本正经的风格持续下去。然而,结果却是,评分继续下滑。她终于觉察到,已经掉入了自己设计的陷阱中。她决定改变,课堂内容设计了很多互动环节。课程中也穿插段子,以增加趣味性。

她也不总站在讲台上,而是频频走下来,走到学生座位中间,和他们近距离交流。课堂效果变得很好,学生的评价也彻底改变。而她一度鄙视的上课方式,也让她更新了认知:趣味,能引导学生吸收更多知识;而枯燥,只会把注意力赶出教室。而她自己,也开始享受这种上课方式。因为充满了乐趣以及学生们的掌声。

你也可以思考一下,一本正经的伊贝拉,以及寓教于乐的伊贝拉,哪个才是真实的她呢?其实很难界定吧?对于我们自己也是这样。

我们总说,要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可是,什么才算是真实的自己?你又如何保证所谓真实的自己,不是过往偏见制造的假象?其实只要她勇于接纳自己,就无所谓真实不真实。毕竟真实的自我什么样,还不是你自己决定的嘛。对于一个准备转型为领导者的人,更要提防“真实陷阱”。新晋升的领导者,第一个真实陷阱叫做“好人陷阱”。很多刚刚步入领导岗位的人,往往底气不足。或者同理心泛滥,以一种老好人的形象出现。支配别人做事时,有种罪恶感 。以为真诚相待手下,就能换来对方热情拥护。但是,管理不是请客吃饭把妹子,人性更是复杂。这样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猴子蹦到你肩上,你甚至会渐渐沦为属下们的保姆......所以,“慈不带兵,义不行贾”真是有道理的。

你要做纯粹的好人,就别来做领导;你想做好领导,就要学会做恶人。新晋升的领导者,第二个真实陷阱叫做“媚俗陷阱”。陷入“媚俗陷阱”的人,瞧不惯那些主动向领导汇报的人,觉得那是拍马屁;他们也不能容忍一段激情澎湃的演讲,觉得太特么假了。在他们的心目中,一切形式化的东西,都被视为“媚俗”,自己要保持“风骨”。这属于价值观的领域,不能说对或错。但是你若想在体系中有所发展,就要遵循体系的规则。就像曾国藩,早期有精神洁癖。可后来发现,在体系中,根本走不远。于是,转变为“和光同尘,与时舒卷”的处世风格。这才成就了立功、立德、立言的曾国藩。

我们主张摆脱“真实陷阱”,并不是要你做成多大的成就,而是让你重新思考所谓的真实性,不要总拿“我就是这样的人”来做借口。

因为一旦这样,你就等于放弃了选择的权力。我觉得网上有句话说得很好:很多人所谓的坚持自我,其实只是故步自封,长久下去,只能在孤芳自赏中一败涂地。

三、别让关系成为你的短板

一谈搞关系,自然被很多人排斥。他们觉得刻意经营人脉,很专营,也很虚伪。现在很多媒体文章,也标榜“社交不如独处”。这让很多有志青年一心打造自己,不屑外部交往。

然而,却会打脸。斯坦福教授格兰诺维特,曾做过很多人与人关系的研究。他发现富人和穷人,在人脉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

穷人们,多数不擅于扩展人脉。交往的人都是自己圈子里的人,比如自己的邻居、亲戚、同事。而富人们的人脉结构非常多元,三教九流、各个阶层。这种结构导致,穷人接触的信息和思想,都被局限在一个回音室中,得不到成长和帮助。因为你认识的人,都是和你有相同经历,相同想法,相同习惯的人。而富人接触到的信息和思想,更为丰富。也能为他们链接到更好的资源和商机。

马云就是一个非常擅于拓展关系的人。十几岁的时候,他就跑到街头搭讪外国友人。认识了一位叫Ken Morley的友人。马云不仅求学受到资助,还在他的帮助下,到澳大利亚考察。后来,马云承认,那趟考察,改变了他的观念和想法,那29天让他脱胎换骨。

而胡玮炜,更是利用自己的记者身份,结交了各路人脉。这其中就有易车董事长李斌。正是李斌拿着摩拜单车的创业计划,找到胡玮炜,让她尝试。你看,有时候奇迹就是从一个人脉开始的。

你可能会说:我又不准备创业,我只是个职场人,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行了,经营人际关系没那么重要吧?

还真不是这样。

文档

职场中能力的陷阱

职场中能力的陷阱一、拖累你的,恰恰是你擅长的事在十几年大企业管理工作中,有件事我印象很深。大概10年前,我当营业部经理不久,管理5个销售团队。其中一个团队人员调动,团队主管职位有了空缺。这是个小官,但却是销售转管理的唯一通道。所以大家趋之若鹜。周姐就是其中之一,她35岁,做了10年销售。业绩排在营业部第一名,是我见过最敬业的人。她对客户细致的服务,几乎令人发指。客户大老板就曾拍着桌子说,这个行业只认她。这阅历、这能力、这精神,应该是主管的第一人选吧?我当时也这么认为,于是向上级写了申请。根据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