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 备 人:刘艳梅 审 核:高三语文备课组
姓 名: 班 级: 小 组:
【学习目标】
1、探究归纳各种类型词类活用现象的规律,能熟练识别词类活用。
2、明确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能准确翻译。
【知识链接】
1、 考点解析:
文言文阅读 理解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改变了原来的语法功能,活用作另一类词的语法现象。
3、词类活用的类型
①名词的活用: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名词使动用法、名词意动用法
②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③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④数词的活用:数词作动词、数词作名词
4、如何判别词类活用?
①划分句子成分。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
②以今律古。分析各个成分的词类是否和现代语法规则一致,不一致的就是词类活用。
【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自学预习,探究性学习,积累归纳,强化练习。
【学习过程】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 、定语,不能受 词或能愿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 ,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愿动词来修饰。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
规律一: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关系,而是 结构,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吾师道也
3、天雨墙坏
4、朝服衣冠
5、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6、道芷阳间行
规律二: 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它不受名词修饰。
1、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2、驴不胜怒,蹄之
规律三: 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前后用 短语作状语或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1、范增数目项王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4、今王鼓乐于此
5、鼓三通,锣三下
规律四: 词(能、可、欲、宜等)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左右欲刃相如。
3、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规律五:“ +名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1、夜则以兵围所舍。
2、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规律六:在复句中充当一个 ,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1、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规律七:名词与“而、以、且、则”等和 词或 短语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
1、缇骑按剑而前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小试身手】
1、舍相如广成传舍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3、顺流而东也
4、二月草已芽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6、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7、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8、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9、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二、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作状语直接修饰谓语动词的,而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规律: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 (成分),一定活用作状语。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例1: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例2:天下云集响应,赢(担着)粮而景(同“影)从。(《过秦论》)
2、表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把……当作……那样”,“像对待……那样”。
例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例2: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3、表动作使用的工具、处所、方式等。翻译时可补出适当的介词。
例1:两峰秀色,俱可手揽。(《游黄山记》)
例2: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
例3:吾义固不杀人。(《公输》)
4、方位名词作状语
例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例2: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过秦论》)
5、时间名词作状语
例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例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注意】名词用作动词和名词用作状语的区别。
名词用作 词,其后面没有其他谓语动词。名词用作 则其后面还有其他谓语动词。
1、流屈曲而南
2、斜削东下,与东山夹溪南流
【小试身手】
指出下列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有口皆碑 2、草木皆兵 3、无所事事
4、不可理喻 5、蚕食鲸吞 6、不胫而走
7、风餐露宿 8、星罗棋布 9、乌合之众
三、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规律:形容词若处在 (成分)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等字或数词,此时就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1、将军身披坚执锐。
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3、君安与项伯有故?
4、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小试身手】
1、孝公据殽函之固
2、其志不在小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小学而大遗
5、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6、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7、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8、亦以明死生之大
四、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一: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就是活用为动词。有时也不带宾语,前有 词或 语,或后有 语也活动为动词。
1、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不知东方之既白
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5、老于户牖之下
规律二:形容词在“ ”字之后。如: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规律三、形容词放在 词之后。 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规律四、形容词放在“之”“我”等 词之前。 如: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小试身手】
1、求木之长者
2、火尚足以明也
3、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4、高其直(通“值)
5、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6、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五、动词活用为名词
规律:动词活用为名词,它一般处在句中 语或 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翻译时,在动词后面补充符合语境的名词。
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六、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具有了某种行为,就是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基本结构形式:【 词+宾】=【使】+宾+动。使动的翻译有两种,一种为直译,使……怎么样;一种为意译,用相应的及物动词代替。
1、名词活用为使动 :名词是能活用为动词,表示使宾语怎么样。
例1: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例2:舍相如广成传舍。
例3: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例4: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例5:齐威王欲将孙膑。
2、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例1:则思知止以安人。
例2:今媪(妇人)尊长安君之位
例3: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例4:大王必欲急臣
3、动词活用为使动:动词的使动用法包括不及物动词使动和及物动词使动两种。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
(1)不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
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
③卒庭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④李牧连却之
⑤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2)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七、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只限于 词和 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翻译形式:“以……为……”、“认为……是……”、“把……当作……”
注意: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1、名词活用为意动:表示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事物。
①粪土当年万户侯
②孟尝君客我
③襟三江而带五湖
④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⑤侣鱼虾而友麋鹿
2、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人性质、状态。
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②商人重利轻别离
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④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八、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简言之,即主语为 (成分)而动。结构方式:[名/动/形+宾]=[为] +宾+动。一般译为:“给(替、为)……怎么样”。
1、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3、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4、多情自古伤离别
九、数词用作 词
1、六王毕,四海一。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朝辉夕阴,气象万千。
十、数词用作 词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十一、数词用作 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
【阅读与练习】
找到下面句子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3、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4、小楼昨夜又东风
5、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6、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7、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8、为刎颈之交
蜀中有杜处士(旧时没有出来做官的读书人),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五代末年画家)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暴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扶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夹)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9、与“所宝以百数”的“宝”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皆谦而礼交之 B.不耕而食,不织而衣
C.身客死于秦 D.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10、与“处士笑而然之”的“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食之不能尽其才 B.而相如廷叱之
C.不耻相师 D.用讫,再火令药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