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Bobath技术的发展史
二、Bobath疗法的理论基础
1.促进,抑制的理论。
2.运动训练开始时肢体应取的位置的理论。
3.通过外因传入,特别是感觉传入,可以改变大脑皮质中兴奋和抑制的分布的理论:
三、Bobath疗法的治疗原则
(1)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
(2)强调患者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的运动模式
(3)按照运动的发育顺序制定训练计划
具体运动发育顺序一般是: 从仰卧位--翻身---侧卧位---肘支撑位---手膝跪位---坐位----双膝跪位----立位
(4)将患者作为整体进行治疗
四、Bobath疗法的治疗方法、基本原理和技术
(一)控制关键点
人体关键点包括:
1.中部关键点如头部、躯干、胸骨中下段。
2.近端关键点如上肢的肩峰,下肢的髂前上棘。
3远端关键点如上肢的拇指,下肢的拇指。
(二)Bobath握手方式
(三)反射抑制模式(RIP)
1.基本方法:
2.基本原理:
(1)兴奋痉挛肌本身的Golgi腱器,对痉挛肌产生抑制性的影响:
(2)通过交互抑制
(3)通过痉挛让步于运动的原理:
3.常用的一些RIP:
4.应用RIP时的注意事项
(四)促进技术
1.基本内容
2.基本原理
3.促进的方法
(1)翻正反应的促进:
1)发自颈部,作用于躯干 2)发自迷路,作用于头部 3)发自躯干,作用于颈 4)发自眼睛,作用于头部
(2)平衡反应的促进:
(3)防护反应的促进:
1)上肢的防护性伸展反应的徒手训练法
Ⅰ、前方的防护反应 Ⅱ、侧方的防护反应 Ⅲ、后方的防护反应
2)上肢防护性伸展反应的器械训练法:
(五)触觉和本体感的刺激
1.基本内容
2.基本原理
3.基本方法
(1)促进对患侧上肢的控制:
(2)改善站、走时膝关节的不稳定:
(3)为下肢站立做准备:
五、Bobath疗法在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一)第一阶段(迟缓阶段)的治疗
1、良肢位的设计
2、向健侧翻身及返回动作训练方法
3、患侧下肢屈伸控制训练—桥式运动
4、下肢负重的准备训练
5、坐位平衡反应诱发训练
6、患侧上肢负重训练
7、肩胛带活动度训练
(二)第二阶段(痉挛阶段)的治疗
1、坐位和站起的准备训练
2、站起训练
3、步行训练
4、上肢运动控制训练
5、肘关节选择性运动训练
(三)第三阶段(相对恢复阶段)的治疗
1.改善步态的初步训练
2、改善步态的进一步训练
(1)、迈步训练
(2)、行走训练
3、上肢运动控制训练
(1)、联合反应的抑制:
(2)、患侧上肢负重训练
(3)、伸肘训练
(4)、肘关节屈、伸分离运动训练
4、与日常活动相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