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目:中国和平崛起的环境分析
姓名:XX
院系:XXXXX
班级:XXXXXXXX
学号:XXXXXXXXX
中国和平崛起的环境分析
XX(姓名)
【摘要】:认为,美苏争霸会导致世界大战,中国要准备战斗。时期,美苏缓和,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提出改革开放,“韬光养晦”的思想,主要注重国内的发展。而现在中国一步步朝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能否和平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及其自身的发展状况。在这有利与不利参半的情况下,中国必须深刻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
【关键词】:和平崛起 中国 国内环境 国际环境
奥弗霍尔特的《中国的崛起》最早提出并正面论证了中国崛起这一重大命题,用沃格尔的评论“这本书极大地冲击了常规的思考”。奥弗霍尔特预测了中国崛起将¹“改变亚洲的经济态势”,“改变中国的政治”,“并使全世界的政治改观”。 持此观点的还有美国前顾问布热津斯基,他认为:“除非中国和美国之间发生严重的冲突,否则中国应该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崛起”。而国际政治现实主义派学者、芝加哥大学政治系教授约翰.米尔舍梅尔对此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米尔舍梅尔说²“目前的问题是、究竟中国能不能和平的崛起?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中国维持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美国将与中国进行激烈的安全竞争。美国将尽力减缓中国的发展速度,包括日本、印度在内的亚洲国家将和美国一起对中国进行围堵。”国内的大多数学者,如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战略研究室主人江西元、夏立平等大都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持“有条件的”乐观论调。鉴于中国和平崛起的规模之大, 问题之新, 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一、中国和平崛起的外部国际大环境分析
20世纪中以来, 随着新的科技的蓬勃发展, 世界正在进入后工业化、信息时代。中国的和平发展与这个时代的到来几乎同步进行, 就决定了中国的崛起与过去历史上其他国家的崛起有着根本的不同。
(一)安全环境
从安全环境看,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在新世纪, 虽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军事干涉主义、国际恐怖主义依然存在, 诱发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的动因有所增强, 但各国人民要和平、求稳定、谋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和平力量继续壮大。国际局势总体上会继续趋向缓和。今后任何大国依靠战争实现自身崛起的道路已经走不通。旧的均势理念、地缘政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国际关系的新变化, 国际关系的主题也从超级大国之间不可调和的竞争和近于“零和”的游戏规则转变成为民族国家对民主、和平和发展的关注。³发生全球性体系战争的可能性大大下降, 中国卷入大战的危险相应地缩小, 世界格局在20 世纪末21世纪初出现令人瞩目的“ 和平转型”。国际体系的转变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它使中国有更大的战略回旋余地和国际合作空间。
(二)时代背景
从时代背景看,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与经济全球化紧密联系的。经济全球化必将进一步推动商品、技术, 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从而使世界各国的经济系更加紧密。全球范围内经济关系相互依存度加深, 各种利益相关交错,各国很难彼此为敌和相互对抗, 这就促进了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合作的发展, 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重大机遇。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 一个国家如果不融入世界市场和国际社会, 是无法实现现代化的, 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 一个后起国家可以通过和平竞争扩大国际市场, 获得原料和资源, 吸引外国资本前来投资, 从而崛起为一个大国。由于中国具有生产成本低、投资环境良好等特点, 世界一些重要的经济要素, 如高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正在大规模地向中国转移, 这正好与中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求相适应, 现在中国正在努力地调整自己的发展方略, 趋利避害, 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并受惠于此。
(三)科学技术
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跨越其产业边界, 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军事等各领域渗透, 并通过商业化不断开拓新的世界市场, 引发巨大的新的市场需求, 科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已由20世纪初的5%~20% , 上升到目前的80% 左右,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整体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全球化释放出来的巨大的世界生产力功能, 已成为推动世界剧变的根本动力。全球范围内的科技进步浪潮, 为我国在技术跨越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二、中国和平崛起面临的困难
纵观国内外形势, 中国人民追求“和平崛起”是一种顺应历史潮流的诉求, 和平崛起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因为和平崛起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和世界的共同利益。当然, 必须看到, 中国要独辟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其他大国的和平崛起之路, 面临的困难也不少。
(一)周围环境
中国周围环境存在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 有些矛盾还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和爆炸性。在南亚, 局势并不稳定, 印巴两国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矛盾和多方面的利益冲突, 一旦有事, 势必殃及中国。印度还有一股势力, 经常散布“ 中国威胁论”, 其扩充军备也往往打着对付中国“威胁”的旗号。在领土领海方面,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文化、政治上的差异, 中国同周边国家在领土、边界、资源利用上存在一些争议。其中“南沙群岛”和“ ”问题比较突出。“ 南沙群岛”问题情况复杂, 尽管中国提出“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的原则,尽管目前局势比较平稳, 但是不可回避的是, 迄今为止我们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而随着对海洋资源需求的日益扩大和争夺的加剧, 这个问题仍会凸现, 矛盾乃至潜在的冲突可能尖锐化, 特别是大国的直接或间接插手, 问题会更加复杂。在“”问题上, 日本采取种种手段, 要掌握“”的实际控制权, 经常侵犯中国的领土主权。最具危险性和潜在爆发性的焦点是朝鲜核危机。“九.一一”事件后, 美国宣布朝鲜为“ 轴心” 国, 并将其列入可以进行“先发制人”核打击的目标之一。因此, 要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 我们不仅要积极改善与邻国和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而且在保证地区安全方面要“ 有所作为”, 也就是要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解决地区的危机, 努力保障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二)问题
问题涉及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 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所在。问题是中国的内政, 中国历来主张“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但是, 近年来, 局势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也使中国的和平崛起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因此, 有人认为, 势力不仅是祖国的最大危害, 而且也是影响中国和平崛起的最大障碍。与此同时, 由于美国的介入, 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和某种程度的“国际化”(日本右翼势力也明目张胆地支持)。美国表面上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不支持, 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海峡两岸的现状, 其实并非如此, 对美国来说,目前海峡两岸不独不统的局面最有利, 当然美国不愿意看到和的统一, 但也不愿意当局马上宣告“”而导致不可避免的战争, 使自己牵进去难以自拔。中国的和平崛起离不开问题的解决。一个尚未实现完全统一的国家是很难称得上已经崛起, 甚至有人认为问题能否解决, 是衡量中国是否崛起的一个显著标志。中国不会允许任何势力以任何形式将从中国的领土上分割出去, 中国有决心、有信心通过最大努力, 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统一问题, 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使用武力。中国虽然有不惜一切代价捍卫国家统一的准备, 但问题毕竟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形成比较大的干扰。
(三)人口负担过重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且发展很不平衡, 背负巨大人口负担的情况下开始的。中国人口多, 底子薄, 自然资源相对贫乏且分布不均, 中国人均土地资源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 /3, 人均矿产资源为3 /5, 人均耕地面积为1 /3, 人均水资源为1 /4, 人均森林资源为1 /5。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性扭转, 东西南北各区域间的发展长期失衡, 中国大多数人还不富裕, 衣食住行、就医就学、各类社会保障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尤其到现在, 中国经济已经和世界息息相关, 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外国来发展。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 中国对国际市
场的能源和材料的依赖也越来越大。中国的石油现在三分之一左右要依赖进口, 到2020年, 现在一般估计依存度会达到50% ~ 60%。如何确保能源和原材料进口渠道的畅通, 来源长久稳定, 需要中国在与有关国家开展互利合作时付出更大的多层面的投入, 国内投入与国际投入间难免相互掣肘。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 越来越依赖扩大出口和实施“走出去”战略, 中国有可能在众多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之间蒙受更多损失, 也有可能在众多国家的产业保护面前吃亏。此外, 为加速经济发展, 中国的金融、保险、证券等行业, 正在与国际接轨, 如何避免风险, 确保金融安全, 中国经验不多, 面临被暗算威胁。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中国在国际上和平崛起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中国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难题。如果中国不能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中国的和平崛起就将遭遇挫折。中国选择并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 顺应了世界正在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符合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国在21世纪头20年面临的战略机遇期, 实属来之不易。如何避免外部力量以战争压制中国和平崛起, 如何消除和平崛起过程中面临的生存安全威胁, 如何在和平崛起过程中避免卷入外部战争, 以及如何克服和平崛起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目标时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正是因为中国和平崛起的规模之大, 问题之新, 我们应该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国内环境持冷静、客观理性的估计。
【参考文献】
【1】【美】威廉.奥弗霍尔特.《中国的崛起》.达州译.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2】【美】约翰.米尔舍梅尔.《强权政治的悲剧》.唐小松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3】杨洁勉. 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 外交比较研究.[M ]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