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3通论(十)词类活用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1:01:16
文档

23通论(十)词类活用

通论(十)词类活用【教学目的】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词类活用问题,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理论,也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现象。学习本章内容,要让学生理解词类活用的内涵,掌握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等语法现象,要教会学生理解、翻译有这种语法现象的文言语句,并培养他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识别这些文言语句的能力。【基本概念】词类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基本理论】什么是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哪些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使动用法是怎样表达语句含义的?意动用法是怎样表达语句含
推荐度:
导读通论(十)词类活用【教学目的】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词类活用问题,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理论,也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现象。学习本章内容,要让学生理解词类活用的内涵,掌握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等语法现象,要教会学生理解、翻译有这种语法现象的文言语句,并培养他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识别这些文言语句的能力。【基本概念】词类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基本理论】什么是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哪些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使动用法是怎样表达语句含义的?意动用法是怎样表达语句含
通论(十)词类活用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词类活用问题,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理论,也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现象。学习本章内容,要让学生理解词类活用的内涵,掌握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等语法现象,要教会学生理解、翻译有这种语法现象的文言语句,并培养他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识别这些文言语句的能力。

【基本概念】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作状语    

【基本理论】

    什么是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哪些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使动用法是怎样表达语句含义的?

    意动用法是怎样表达语句含义的?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有何异同?

    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哪些内容?

    应当如何从语法角度辨别文言语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重点难点】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名词作状语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所用课时】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一、“词类活用”的内涵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具备另一类次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

        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

            “坚”与“锐”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是“盔甲”、“武器”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也有词类活用现象:

             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

             我的手被电电了一下。

             发展经济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生活。

二、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使用动宾结构表达了现代汉语中递系结构(兼语式)表达的内容。

     如:《史记·孙膑》中的两句

         齐使田忌将而往。——兼语结构

         齐威王欲将孙膑。——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从事谓语动词所表达的行为动作。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有宾语,一般为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鸿门宴》)

            “活之”即“使之(项伯)活了下来”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鸿门宴》)

“忿恚尉”即“使尉(军吏)忿恚(生气)”

     不及物动词用为使动用法时,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论》)

            “病”即“病之”,“使之生病”的意思。

      及物动词也可以用作使动,为与一般用法相区别,用为使动的及物动词一般要破读。

      如: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饮赵盾酒”即“使赵盾饮酒”。“饮”破读为yìn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

            “食之”即“使之食(吃)”,“食”破读为sì

            “见其二子”即“使其二子见(拜见)子路”,“见”破读为xià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与状态。

     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弱秦”即“使秦国弱”。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绿江南岸”即“使江南岸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王我”即“使我当王(君王)”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肉骨”即“使白骨上生肉”

    用为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新序·节士》)

            “臣”即“臣之”,“使之成为臣”的意思。

            “友”即“友之”,“使之成为朋友”的意思。

第2学时

三、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

          “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异”。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

          “贵五谷”即“认为五谷重要”。

          “贱金玉”即“认为金玉不重要”。

2、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就是这个活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君君”即“认为国君是国君”。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夫人之”即“认为之(鲁僖公的妾成凤)是夫人(国君的正妻)”。

讨论: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有何异同?

    举例: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学》)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一》)

总结:

相同处:①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

            ②两种用法均可以由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形成。

    不同处:①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或者能够实现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

            ②出现的范围不同。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只有使

动用法,而无意动用法。

四、名词用如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我们称之为“名词用如动词”。

    如: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鸿门宴》)

          目:使眼色。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刃:杀。

        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三戒》)

          蹄:蹄

    方位名词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史记·项羽本纪》)

          东:向东进军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徐宏祖《游天都》)

          前:向前伸

第3课时

五、名词用作状语

讨论:现代汉语中的名词是怎样充当状语的?

      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可不可以直接充当状语?

 总结:

    现代汉语中,一般名词充当状语,必须靠介词的帮助,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再作状语。

    如:我们[在教室]上课。

只有时间名词和少数一般名词,才能直接充当状语。

    如:我们[明天]看电影。

        他[感情]用事。

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可以不用介词的帮助,经常直接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作状语,我们称之为“名词作状语”。

    古汉语的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以下内容:

1、表示方位或处所

    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行为动作在什么地方发生,或者行为动作向着什么方向发生。如:

    大月氏复[西]走。(《汉书·张骞传》)

      西走:向西逃走。

    蜀太守以下[郊]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郊迎:在郊外迎接。

2、表示工具或依据

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使用什么工具从事行为动作,或者依据什么从事某种行为动作。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箕畚运:用箕畚搬运。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法皆斩:根据法律都得斩首。

3、表示对人的态度

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用什么态度从事某种行为动作。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

      兄事:用对待哥哥的礼仪接待。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

      客待:用对待宾客的礼仪对待。

4、表示比喻

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形容行为动作的状态,表达比喻内容。如:

    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一》)

      蛇行:像蛇一样地爬行。

  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犬坐:像狗一样地坐。

第4课时

六、词类活用的条件

    如何发现文言语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除了通过句意的理解去发现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个词所处的语法环境来辨别,即看一个词在句中处于什么地位,看看与这个词结合的前后都是些什么词等等,这些就是“词类活用的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

      王天下:统治天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王:陈胜当君王。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

    “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

    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

      可妻:可以娶妻。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不能穷:不能走到头。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

    副词一般在句中只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所以当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要活用为动词。如: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史记·西门豹治邺》)

      皆衣:都穿着。

    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论贵粟疏》)

      不农:不从事农业生产。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

    “之”、“我”这两个代词的用法特点鲜明,即一般常做宾语,也就是在它们前面的多是动词,所以它们前面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

    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晁错《论贵粟疏》)

      衣之:穿它们(织的布)。

    是欲臣妾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臣妾我:让我们当臣做妾。

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

    介词词组在古汉语中经常做补语来修饰它前面的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所以名词后有介词词组,这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如:

    晋师军于庐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军于庐柳:驻扎在庐柳。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吕氏春秋·上农》)

      蚕于郊:在郊外养蚕。

7、名词用“而”连接

    连词“而”经常用来连接的是动词、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但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所以用“而”连接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盐铁论·相刺》)

      不织而衣:不织布却穿衣服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见他。

讨论:文言文中为什么经常词类活用?

总结:A、早期没有为一些行为动作专造动词。如:衣(“穿”早期是穿透的意思)。

      B、为了表达的丰富与新颖。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文档

23通论(十)词类活用

通论(十)词类活用【教学目的】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词类活用问题,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理论,也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现象。学习本章内容,要让学生理解词类活用的内涵,掌握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等语法现象,要教会学生理解、翻译有这种语法现象的文言语句,并培养他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识别这些文言语句的能力。【基本概念】词类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基本理论】什么是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哪些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使动用法是怎样表达语句含义的?意动用法是怎样表达语句含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