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年级数学组:吴瑕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对低年级组数学课外作业设计进行初步的探索,我感触颇深。
负担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学生感兴趣的话,再大的量也不是负担,如果学生不感兴趣的话,再小的量也是负担。如何减负不减质,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完成课外作业呢?我认为关键是教师如何精心设计课外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尤其对小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来设计课外作业,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
第一,内容设计要体现趣味性
内容是课外作业的核心,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如学了认数1~100数后,为了避免单一的数数,我把数数的作业设计成猜数的游戏,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数字记下来,让同伴猜,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如布置学生回去跟爸妈抢“100”,要求一人只能数一个数,最多数两个数,第二天学生纷纷来告诉我,他(她)抢赢了,从小朋友洋溢着笑的脸上,我感到很高兴。这样的作业设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除了猜数,我还让学生进行了猜年龄、猜玩的、用的东西,这看起来很简单,其实蕴含着很多数学知识。
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生动有趣的语言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样题目的改错,语言改变一下,学生的兴趣就不一样。如果你说:“请同学们看题目,说说这几题有错吗?错在哪里?”同学们会无精打采的回答你。如果你说:“小朋友,这道题有没有问题,如果你是医生你能看出它有毛病吗?如果有,你能找出它的病因吗?看谁能当一个合格的医生。”这样的语言显得童趣横生,带有激励性,学生充满信心,学习兴趣就会提高。
选择课外作业时,可以由教师选择书外的,也可挑选书上的作业,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如学习统计知识后,我根据书上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外调查,你家养的鸡、鸭、鹅的只数,一个月有多少晴天?多少阴天?多少雨天?也可以------
第二、形式设计要体现趣味性。
课外作业的设计应较好地适应学生能力因素和掌握知识客观存在的层次性,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我设计了填空、判断、选择、测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受学生喜欢。我们农村小朋友对拼图游戏很感兴趣,我就充分发挥孩子的兴趣,让学生制作“七巧板”、玩“七巧板”,可以几个小伙伴一起比赛,也可以跟家长比赛,看谁拼的图案好看,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让孩子们在玩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第三、预习设计要体现趣味性。
不仅仅是语文课才有预习课,其实数学也一样,我作了这样的尝试。例如,在学习“元”、“角”、“分”之前,我让学生回去预习,并告诉学生明天我班要办一个华联超市,超市柜台有“玩具”、“文具”、“小饰品”等,大家可以当营业员或顾客,如果你想当营业员,那么你要准备好物品(自己喜欢的玩具、学习用品、礼物、小饰品等)了解商品的价格,制作好价格标签,如果你要当顾客,那要准备好钱(几元、几角)。这样的课外作业布置我心里也没底,不知学生会不会完成?第二天有好几个学生拿着很多物品(标上了价格标签)来到学校。从学生说话的语气中,我觉得我布置的作业虽然个别学生花的时间较多,但这是孩子感兴趣的,他们乐意做的事情,不会觉得是负担,这样的设计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从调查研究中,我也有许多困惑。困惑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快有慢,对智力发展缓慢的学生来说,我尝试布置的作业,相对来说比智力发展较快的学生浅一些,他们的兴趣是提高了,但如何能使全班学生平衡发展,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又该设计什么样的课外作业呢?困惑二: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子,边看电视边做作业,边吃东西边做作业的现象大有人在。另外,要家长催的,要家长陪的,为了完成作业而马虎了事的,学生能力太差,这又如何改变呢?
困惑三:如何对待超别人作业的现象?又如何对待不自信的学生呢?
困惑四: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特别多,爷爷奶奶又不识字,对孩子的学习也不闻不问,那教师该怎么办呢?
总之,作业的设计是一次创造的过程,好的作业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使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教师如何从困惑中走出来,这也是我今后继续研究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