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末测试题
七年级 班 姓名:
一、积累·运用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改正句中的错别字。
振兴中华,赶上世界潮流,使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这是长期来中国人民的sù愿。纵观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新中国以来,前承几代人艰苦卓决的探索和奋斗,后启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变革与创新,凝结着亿万中华儿女一个多世纪以来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开创了现代中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灿烂前景。
屹 sù 改为
2.按要求填空。
①《论语十则》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 , ;
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 , 。
②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着诗人的喜悦之情的诗句是 , 。
③《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从登山、下山这一曰常生活现象中总结哲理的句子是: , 。
④《观书有感》中表现作者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 ? 。
3.国家语委推出了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旨在通过诵读中华经典“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有人为庆祝这一活动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
雅言传承文明,五千年文化滋润,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对话先贤论说古今,普通话沟通你我心灵世界。
下联被打乱分割成了以下几句话,请你重新整理,对出下联。
A.十三经精华涵养 B.书写和谐弘扬正气 C.经典浸润人生
D.规范字凝聚华夏气魄精神 E.横平竖直铁画银钩
下联是(写序号):
4.仿照下面的诗句再续写两个句子。
语文是神态悠闲的白云,让人浮想联翩。 语文是惟妙惟肖的国画,让人赏心悦目。语文是 , 。 语文是 , 。
5.某班级举行“名著阅读主题班会”,其中第一个环节是——走近名著,亲近经典。如果请你说一说心目中的名著经典,你将为大家介绍哪部作品,又介绍什么内容呢?请写一写。
二、诵读·赏析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6—10题。
(一)移家①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②相识,欲别频啼③四五声。
【注】①移家:搬家。②浑:全。③频啼:连续鸣叫。
6.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①者,皆俊才②清称③及中表亲戚乃通④。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⑤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⑥。
【注释】①诣门:登门拜访;②俊才,才智出众;③清称,有声誉的人;④通,通报。⑤奕世:世世代代。⑥踧踖,尴尬。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元方入门,不顾 顾:
②人以其语语之 语:
8.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9.甲文中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据理力争,指出对方“ ”、 “ ”,义正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乙文中文举面对客人陈韪的轻视,针锋相对,结果是客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当场“ ”,狼狈不堪。
10.读过这两篇短文,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三、理解·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
①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这美丽的布料。
②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那里去。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丝的影子也看不见。
③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看得见布料的。
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⑤“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他不愿意说出什么也没看到。跟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种新奇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1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内容。
12. 文段对皇帝的描写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从中可看出皇帝怎样的性格特点?
13. 文段的最后一个句子是亮点还是多余,请你评点一下。
(二)故乡滋味 凸凹
这虽是8年前的旧事。那年,刚过完40岁的生日,突然就生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很强烈,近乎一种烧燎,若不回故乡住上一段日子,心里难以平静下来。
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到了母亲的老宅院,推开那一道柴门,母亲“哦”了一声,显出意外的喜悦,眼圈潮潮地红起来。走近母亲身边,觉得母亲很矮小,依旧是粗布衣裤,与那道柴门是一个色调。多少年了,故乡仍那种逼人的质朴。我心里很温暖,觉得自己就是为这质朴而来。
母亲烧起柴草,煮几穗青玉米。柴草很干,火焰烧得热烈。
“住几天吗?”母亲问。
我说:“当然要住几天,陪您唠一唠近20年来不曾细唠的家常。”
母亲笑一笑,“你已是老家雀了,只有老家雀才知道回窝哩。”在母亲的感觉里,我居然跟她一样老了。
青玉米煮熟了,剥了玉米的苞衣,米粒很黄。一粒一粒剥着吃,在嘴里很绵软,香得和奶一样。
母亲同我一起剥玉米吃。炉膛的余火闪着黄黄的光。
我一下子找到了故乡的感觉,即黄色的温暖。
晚上,母亲问:“你到哪儿睡去呢?娘就这一条土炕。”
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
躺在土炕上,感到这土炕就是久违了的母亲胸怀。母亲就是在这土炕上生的我,揭开席子,肯定还能闻到老土炕上胎衣的味道。而今,母亲的儿子大了,母亲自己已经老了,却依然睡着这条土炕。土炕是故乡永恒的岁月、不变的情结吗?
这一夜,母亲睡不着,她的儿子也睡不着。母亲很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也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却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呼吸。
其实,岁月已使母子很隔膜了。却仍爱着,像呼吸,虽然有时感觉不到,却须臾不曾停止。
天亮了,我却酣然地睡沉了。睡醒来,小饭桌早已放在身边。“酒给你温好了,喝几盅吧。”母亲安然道。
饭桌,果然就是那把几代人用过的黄泥酒壶。
说温酒,其实是把罐中的老酒,舀到壶里去。母亲给祖父舀酒,给父亲舀酒,如今,又给她的儿子舀酒,那么,在她眼里,儿子是条有分量的汉子了。
在老家的日子,我彻底把自己放松了。每日起得很迟,睡到日上三竿。母亲从不叫醒我,开心地放任她的儿子。
“快把娘的儿子宠坏了。”我跟母亲开玩笑。
“还能宠几天呢?世道上,除了娘宠儿子,还有谁宠呢?”
听了娘的话,心中竟生出莫名的一丝酸楚。媳妇好,爱情的后面是温柔的束缚;儿子好,伦常会把一副叫责任的担子不由分说地让你担下去;朋友好,友谊时时提醒你要保持一种无奈的却是必须的心灵对等……这一切,都美丽而忧伤,美得让人感到有些累。
吃过母亲的早酒,便是走走儿时的路,爬爬儿时的山……
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觉却不大一样了。
儿时高高的曾绊得我摔破了膝的石阶,已显得很矮很矮。
儿时深深地看一眼都晕眩的水井,也显得很浅很浅。
山路曲折幽长,却走来走去,又走回原处。
踅回母亲的柴门,看到柴门下的母亲,霜雪已浸染了大片发际。
我不禁低沉地吟了一声:哎,故乡。
晚上,盘腿坐在母亲的土炕上,在小饭桌上摊了几页纸,想随便写些什么。笔落下去,却写出了这么几行字:
故乡,就像母亲的手掌,虽温暖,却很小很窄。它遮不了风雨,挡不住光阴,给你的只是一些缠绵的回忆……
写了几页纸之后,抬头看一眼熟睡的母亲,想到明天就要走了,泪水不禁热热地流下来。
14.文章主要写了回到故乡后的三件事,请概括出来。
15.结合文中画线的句子,谈谈你对“这一切,都美丽而忧伤,美得让人感到有些累”这句话的理解。
16.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体味到作者故乡怎样的“滋味”?
17.文中母亲说:“世道上,除了娘宠儿子,还有谁宠呢?”相信,你的母亲也一定很宠爱你,并且为你付出了很多,结合生活体验,请写一写最让你感动的一件事。
四、表达·交流
18.请以“清洗心灵”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