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享充电宝行业市场调研分析^p 报告
1共享经济高速发展,商业模式屡创新意 (5)
1.1 共享经济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中国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5)
1.2 共享经济的资本运作阶段性明显,实物领域以短期租赁模式为主 (6)
2移动充电是低频(日频级)、低值的刚性需求 (7)
2.1 移动充电是于电池容量滞后于手机功能提升而来的刚性需求 (7)
2.1.1 手机功能提升迅速,电池工业却停滞不前 (7)
2.1.2 移动电有效满足了在外充电需求,具备较大增长空间 (9)
2.2 移动充电是低值应用 (11)
2.2.1 移动电技术门槛低,相应成本也较低 (11)
2.2.2 移动电使用寿命长,为手机充电成本低 (12)
2.3 移动充电是低频应用 (13)
3共享充电宝是对移动充电需求的场景化、共享化、线下化应用 (13)
3.1 共享充电宝统一质量标准,变低频应用为高频 (13)
3.1.1 共享充电宝随借随还,B2B2C模式提供统一质量产品 (13)
3.2 共享充电宝的消费特征和场景密切相关 (15)
3.2.1 共享充电宝变低频应用为高频 (15)
3.2.2 共享充电宝借助场景消费将低频应用升级为高频 (15)
3.3 共享充电宝是实物资产领域共享化的重要拓展 (18)
3.4 共享充电宝抢占线下流量入口,降低获客成本 (21)
4共享充电宝商业模式清晰,已成为共享经济的下一个投资风口 (22)
4.1 共享充电宝的市场规模预测 (22)
4.2 共享充电宝商业模式清晰,资本大量入局 (24)
4.3 分场景的共享充电宝企业 (26)
4.3.1 机柜式共享充电宝活跃度较高 (26)
4.3.2 小场景下的桌面式共享充电宝竞争趋于白热化 (29)
4.4 共享充电宝企业运营能力将成为制胜点 (32)
5新三板相关公司分析^p ——海翼股份 (33)
5.1 共享经济实物租赁公司多是硬件厂商背景 (33)
5.1.1 硬件厂商具备生产优势,共享租赁反哺实物销售 (33)
5.1.2 新三板公司表现明显 (33)
5.2 街电科技由海翼股份孵化而成 (34)
5.2.1 海翼股份Anker+亚马逊,持续打造少而精的产品 (35)
5.2.2 街电主推机柜模式,布局线下流量入口 (35)
图表目录
图表1:共享经济的渗透领域 (5)
图表2:中国典型分享经济初创企业数量 (6)
图表3:BAT三大巨头的投资领域 (6)
图表4:共享充电宝借取操作 (7)
图表5:2021-20__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 (7)
图表6:国内智能手机市场规模 (7)
图表7:智能手机主要用途分类 (8)
图表8:手机电池发展的时间阶段 (8)
图表9:手机电池技术的发展历程 (8)
图表10:电池体系的能量密度的变迁 (9)
图表11:智能手机电池容量的分布情况 (9)
图表12:电量需求与电池性能缺口越来越大 (9)
图表13:手机充电技术的对比 (10)
图表14:移动电购买原因调查情况 (11)
图表15:智能手机与移动电的销售情况 (11)
图表16:移动电的市场规模(亿元) (11)
图表17:移动电的构成 (12)
图表18:小米移动电充电频次统计 (12)
图表19:小米移动电充电转化率 (12)
图表20:20__-20__年主要智能手机的电池容量 (13)
图表21:20__年智能手机的待机时间 (13)
图表22:20__年移动电拥有量调查 (13)
图表23:人机自借与人人转借模式 (14)
图表24:全国网点通借通还 (14)
图表25:移动电的产品测评 (14)
图表26:共享充电宝统一产品质量 (14)
图表27:20__年共享单车用户使用频率分布 (15)
图表28:手机电量使用情况 (15)
图表29:线下实体商业平均日客流量 (15)
图表30:大场景与小场景机柜的特点比较 (16)
图表31:共享充电宝使用的多样化场所 (16)
图表32:北京来电一周使用率对比 (16)
图表33:深圳来电一周使用率对比 (16)
图表34:北京街电一周使用率对比 (17)
图表35:深圳街电一周使用率对比 (17)
图表36:大场景与小场景机柜的使用率比较 (17)
图表37:小场景机柜的一周使用率比较 (18)
图表38:大场景机柜的一周使用率比较 (18)
图表39:大场景时段柜机活跃度 (18)
图表40:小场景时段柜机活跃度 (18)
图表41:共享充电宝与OFO的对比分析^p (19)
图表42:O FO发展历程 (20)
图表43:各大品类新客获取成本(元) (21)
图表44:理财【关键词】:^p 搜索成本 (21)
图表45:新浪微博广告营收 (22)
图表46:百度广告平均消费额 (22)
图表47:共享充电宝市场预测投放量 (23)
图表48:共享充电宝一线城市市场规模预测 (23)
图表49:共享充电宝整体市场规模预测 (24)
图表50:共享充电宝成本回收周期示意图 (24)
图表51:充电宝租赁与充电线售卖 (25)
图表52:终端机售卖 (25)
图表53:充电宝广告 (25)
图表54:屏幕广告 (25)
图表55:共享充电宝的投融资情况 (25)
图表56:来电的商业模式发展历程 (26)
图表57:来电科技共享充电宝示意图 (27)
图表58:来电科技每月营收(万元) (27)
图表59:来电科技布点进度(个) (27)
图表60:来电与知名品牌合作 (28)
图表61:来电32项专利 (28)
图表62:友电科技产品示意图 (28)
图表63:云充吧产品示意图 (29)
图表:云租电移动电租赁柜管理系统 (29)
图表65:小电桌面共享充电宝 (30)
图表66:小电壁挂式共享充电宝 (30)
图表67:小电发展历程 (30)
图表68:H I电共享充电宝 (31)
图表69:魔宝产品示意图 (31)
图表70:和阅网络商业模式 (32)
图表71:共享实物租赁企业的硬件生产背景 (34)
图表72:新三板公司切入共享租赁市场模式 (34)
图表73:海翼股份营业收入(万) (35)
图表74:海翼股份净利润(万) (35)
图表75:街电共享充电宝示意图 (36)
图表76:街电发展历程 (36)
研究于数据4研究创造价值
1共享经济高速发展,商业模式屡创新意
1.1共享经济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中国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共享经济近两年成为资本市场竞相追逐的热点领域,且商业模式愈发多样。从参与者来看共享经济可以分为两类,一为用户端之间的共享,主要表现形式为实物资产的短期租赁、服务的共享,二为用户端和所有者之间的共享,主要是基于无形资产的共享特质。与传统线下经营模式相比,共享经济的交易大多在手机或PC端上完成,使得用户的获取成本以及交易成本大幅下降,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新模式对原有市场份额的蚕食速度,同时由于共享平台跨行业战略经营的技术门槛越发成熟,因此后期强大的用户规模效应至关重要,可以进一步分摊其经营成本、扩大业务规模,从而实现后期盈利的快速增长。
因此,在此处定义共享经济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形成规模效应的用户群体共同获得某项资产的使用权或某项服务,从而形成C2C或B2C 等网络交易平台,表现形式包括实物资产的短期租赁、服务以及无形资产的共享。其中实物资产可包括汽车、房子、单车、充电宝等,服务包括出行服务、娱乐服务等,无形资产包括知识、专业技能等。市场空间的大小取决于在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后,对供给端而言能否通过让渡实物资产的使用权或共享服务、无形资产获取利益,对用户端而言共享是否能比自有更为便捷和低成本。
图表1:共享经济的渗透领域
与全球相比,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一线城市人口密度高居世界前列,此外人均拥有量偏低、资分布不均、资利用率总体较低,尤其是在交通出行、空间等物质资上,资的供需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匹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共享经济的诞生。基于中国移动互联网覆盖范围的扩大和渗透率的持续提高,共享经济模式快速兴起,不仅为用户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也极大地降低了资的使用成本,为越来越多领域的资供需矛盾提供了较为高效的解决方案。
20__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共有6亿人参与,比上年增加1亿人。20__年分享经济企业的融资规模达17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0,知识付费、网络直播、共享单车等呈现爆发式增长。预测未来三年我国共享经济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1年共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
图表2:中国典型分享经济初创企业数量
1.2共享经济的资本运作阶段性明显,实物领域以短期租赁模式为主
20__-20__年全球共享经济的资本投入开始剧增,目前资本主要集中在出行和空间共享领域的巨头企业上。相较而言,国内共享经济投资有三大特点,一是国内投资阶段主要在C轮,B轮、D轮其次,且不同融资轮次差别较大,可推知目前国内对共享经济的资本具有较强的跟投现象;
二是行业主要集中在金融和出行领域,其中金融领域规模最大,这与我国资本市场结构的独特性密不可分,但其问题平台率逐年攀升,监管力量的不断深入或将为该行业的规范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三是共享经济创业地点主要仍集中在北上深等一线城市,并由一线城市快速向其余杭州、广州、成都等热点城市辐射。
其中就投资方而言,BAT等巨头的投资力度较大,且涉及行业较广,这也符合共享经济基于移动平台发展的内在逻辑。
图表3:BAT三大巨头的投资领域
在实物共享经济中主要是指用户对使用权的共享,用户主要对接的都是B端,但细分来看可以根据实物资产的拥有权归属方分为两类,一类拥有权归为B端,以ofo为典型代表的共享单车业务,前期需要公司大量铺设相应的实物资产;
二是实物资产由个人而非公司提供,拥有权归为个人,例如以Airbnb为典型代表的短期房屋出租业务。
目前国内共享经济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以滴滴、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出行领域,而最近新一轮的投资热点瞄准了实物资产领域的共享充电
宝。共享充电宝是移动电的便捷租赁,可随借随还。
图表4:共享充电宝借取操作
2移动充电是低频(日频级)、低值的刚性需求
2.1移动充电是于电池容量滞后于手机功能提升而来的刚性需求
共享充电宝的兴起是基于手机移动充电的刚性需求,移动充电是指除常驻场所的座充之外的任何场景下能够及时给手机补充电量的
充电方式,能够满足人们外出时应对手机电量不足的充电需求。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线下生活,相应人们对其依赖度也有了显著的提
升,但受制于电池技术发展的瓶颈,电池的续航能力逐渐成为了手
机发展的痛点,相应衍生了对移动充电市场的刚性需求。
2.1.1手机功能提升迅速,电池工业却停滞不前
(1)手机行业发展迅速,充电需求大
从市场规模来看,20__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4.8亿,预计到2021年全球市场手机用户数将达到55亿。国内20__年手机市场
出货量达5.6亿部,截止20__年7月,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到
13.04亿户,国内手机市场仍在加速增长,预期未来手机行业产能和
市场需求可实现同步良性增长。
图表5:2021-20__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
从智能手机发展的趋势来看,手机性能整体上升较快,包括存储技术、处理器、4K或折叠弯曲屏幕等机身性能,以及AI、及
AR等手机应用的发展,这些新的技术、应用在为人们生活方式带来
革新的同时,对手机功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手机的应用领域来看,目前智能手机主要的用途集中在娱乐领域,其中尤以视频、游戏等高耗能的应用最为流行。例如从2021年开始至今,蜂窝网络与WiFi 网络20~30倍的速度提升以及视频分辨率34倍的提升都带来了更好的娱乐体验,但相应也更为耗能。
图表7: 智能手机主要用途分类
(2)电池工业发展缓慢,手机耗能问题成痛点
手机的发展对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手机电池本身的性能和能量密度增长较为缓慢,相应带来电池续航能力供需水平的严重失衡,电池性能的发展远落后于电量的需求。
从电池技术上来看,手机电池发展速度远落后于智能手机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近年来智能手机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摩尔定律,据估算,从20__5年到20__年间,智能手机处理器主频增长率1500,摄像头像素增长率达到5000。面对手机性能的几何级数增长,手机电池技术的发展却显得脚步缓慢,手机电池发展的10年间,智能手机电池的能量密度虽然平均每年提升7.2,电池容量也增加了一倍,但手机待机时间却未有质的改变。
图表
8: 手机电池发展的时间阶段
图表9: 手机电池技术的发展历程
具体而言,手机电池的问题超越了IT 技术范畴,是一个基础化学的课题。由于基础化学的进步远远赶不上IT 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池的性能每年所能提升的极限仅为10-15。从镍镉到镍氢再到锂电池,由于在高密度、高效能的储能介质上进展缓慢,电池的因此正在遭遇瓶颈,电池容量提升最大的难题来自能量密度。就一般手机厂商的电池而言,能量密度大都在560-580Wh/L 左右,更好一点的电池能量密度也只有620-630Wh/L 。
图表10:电池体系的能量密度的变迁
从手机电池的容量来看,手机电池目前的容量瓶颈为3000 mAh,从20__年到20__年来看,20_mAh以及20_~3000mAh段的机型分别有7和2,份额减少,而3000mAh和4000mAh容量以上的机型却在增加。在手机元件以及连续联网的耗电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手机电池的续航时间主要还是受制于电池容量。
图表11:智能手机电池容量的分布情况
2.1.2移动电有效满足了在外充电需求,具备较大增长空间
无论是从手机的机身性能还是应用领域,电量需求远先于电池性能的发展,电量需求与电池性能缺口越来越大,
图表12:电量需求与电池性能缺口越来越大
(1)手机充电其他解决方案目前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除此之外的充电方式有手机快充、背夹充及无线充电,均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在技术领域,新的石墨烯电池可能会带来突破性进展,
但目前仍有技术瓶颈,因此未来数年内不太可能出现能够替代锂电池的其他更好的手机电池。
图表13:手机充电技术的对比
(2)移动电有效满足了手机随时随地充电的需求,发展迅速
手机移动电是集供电和充电功能于一体的便携式充电器,体积小巧,可随身携带,使用方便,满足了用户对手机随时随地充电的需求。移动电一般由锂电芯作为储电单元,内置电芯容量550-10000mAh。不同手机,由于其自身电池容量不同,以及其充电管理的效率不同,较难界定其充电次数。例如手机的电池容量为1500mAh,一款容量为5000mAh的移动电在理论上可以实现约3.3次的充电,实际中由于锂电池材质自我放电的特性以及放电时的损耗,一般可实现2.5次充电,完全充放电500次后,可剩余70以上容量,其寿命与手机相近。因此基于便携性、电池容量与使用寿命综合考虑,目前移动电是在外充电需求的有效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