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宋雅芳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第19期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运动量或生理负荷,它是指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体育课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没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学生就无法掌握运动技能,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体育学科也就失去自身的本质属性和特点,体育课也就不称其为体育课了。新课程下体育课由于注重学生主体的发挥,运动量和密度实际上在增加,但强度比过去有所减少。为了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应把每节课的运动负荷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但不必课课都过分追求,这样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合理安排和调节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合理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呢?
1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安排运动负荷
教师在上课前既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体育基础等制定合理的运动负荷计划,又必须在课中及时调整运动负荷,以便有效控制合适的运动负荷。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运动负荷测量方法是脉搏测量,最方便的是询问法和观察法。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定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可以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定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脸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脸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
2 根据教材特点安排运动负荷
不同的教学内容,由于运动形式不同,对学生肌体引起的变化也有差异。跑对心肺机能有明显的作用,活动过程中脉搏的变化也很明显;而体操则对神经系统有明显的作用,脉搏变化就不那么明显。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种类的运动项目的特点来安排练习的次数、强度和练习与间歇的时间。例如,不能100米跑安排跑两次,鱼跃前滚翻也只做两次。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在练习密度上加以调整,在内容搭配上多加考虑,合理安排身体不同部位及不同性质的负荷,把握身体重点部位兼顾其他部位,注重身体发展的协调性和全面性。
3 因时而异安排运动负荷
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学生有时运动负荷的安排也是不同的。例如,由于学校场地、教师资源或其他学科课程的安排等原因,可能会出现全天7节课(不同时段)都有体育课,体育课上运动负荷的安排就要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如上午第一节或第四节等,为了对学生下节课或学生的健康不造成太大的影响,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并要认真做好放松活动。
4 运动负荷安排要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体现不同要求,让学生快乐运动
新课程不再是斤斤计较于运动量和密度的测定,关注的是学生运动兴趣以及运动习惯的养成,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外能否进行有效的身体活动。可是,在体育课中必须关注运动量和密度,虽然不需要在课中进行脉搏测试,但需要体育教师依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如天气、温度、学生着装情况、运动项目等),学会通过观察学生的动作行为表现和面部表情,掌握体育课中运动负荷的大小。运动负荷与运动兴趣有密切联系,不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为了运动量让学生跑1 000~1 500米,或者节节课都有较大的运动量,不但影响学生的运动兴趣,还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以课堂学习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运动兴趣,想叫他不动、想叫他偷懒,他也不愿意。所以,学生在快乐的运动中运动量就不会小。依据体育课的学习目标和运动技术的形成规律,在学习某一技术时,学生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练习次数和练习的强度,否则就不利于运动技术的形成。比如学习实心球的投掷技术,学生练习次数少,课的运动负荷较小,就不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必须多次练习加强运动负荷和密度,才利于形成正确的投掷技术定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研究体育课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根据不同类型的体育课、不同学生的身体活动需求,发挥体育活动中运动负荷的调节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快乐健康和谐地发展。
5 运动负荷的安排要有一个合适的“度”
在安排运动负荷时,既要考虑因人、因时而异,针对每一个个体还要注意一个“度”。要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技能或锻炼身体,如果负荷小,则不会起到练习或锻炼的效果;如果负荷过度,则会造成学生疲惫不堪甚至出现运动损伤,这样的练习或锻炼同样也没有效果,古人说的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王滩镇新开口初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