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1:10:38
文档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2.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背诵比赛,激发兴趣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
推荐度:
导读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2.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背诵比赛,激发兴趣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2.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发兴趣

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师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及时鼓励,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2.引入课题: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多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二、齐读诗题,认识诗人

1.出示《山行》。指导齐读课题,想一想题目是什么意思?(在山间行走)

⑴课件出示作者杜牧简介:唐朝晚期著名诗人,和杜甫合称大小杜。(让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⑵理解“山行”: 杜牧在山间行走,会看到些什么呢?让我们赶快来读读诗吧。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或和同学交流解决。

4.结合画面,讨论交流疑难字词。

四、细读诗句,体会意境

1.师引导:诗句中介绍的是什么季节?诗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的?

2.师抓住学生的交流概括:“霜叶”“ 寒 ”“ 晚”表示季节

3.创设情境: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那是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此时此刻,诗人看到些什么呢?

4.出示彩图,观察:说说看到哪些景物?结合观察,引导认识景物,并感受景物特点。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师点拨:“远上寒山”,一个“远上”再现了“山”的绵延起伏;一个“寒”传神地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让人产生一种悲秋之情。

⑴引导观察: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是一座吗?感情诵读“远上寒山”,体会“山”之连绵起伏。

⑵阵阵秋风裹挟着片片黄叶向诗人吹来。此时,站在山坡上的诗人会有何感受?从哪个字能读出诗人这种感受?感情诵读“远上寒山”之“寒”。

⑶师继续引导:“石径斜”,一个“斜”字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飘逸的远山之中。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借助简笔画理解“斜”字。 感情诵读“石径斜”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

 ⑷“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看图体会: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感情诵读体会“白云生处”的虚无飘渺。②看图体会:人家在什么地方?感情诵读“白云生处有人家”,感受虚实结合的诗意画面。

5.感情诵读一句,加深体会。

6.学习诗句后两句:

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过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什么呢?

②生先自由读2句说说原因。结合学生交流引导感悟:“枫林晚”,夕阳照耀在枫林上,是怎样的景象?感情诵读体会。通过“坐”字,想象此时诗人看到此景会怎样说?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如何?

⑵“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生看图说说枫叶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二月开的红花是什么样子的?

②感情诵读体会霜叶之红。

③师点拨:“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同桌之间相互背诵。

4.指名全班背诵。

六、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提醒学生注意:“径、枫”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霜”是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是上宽而扁,下长而宽。

4.画一幅秋景图,然后配上这首古诗,并把古诗背诵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山行

寒山、石径斜

白云、人家         深秋   迷人

枫林、霜叶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这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写生字,熟练地朗读课文。

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秋天的迷人。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了解新诗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剩下两首。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结合注释和课文的插图理解了古诗,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个方法学习。

2.板书诗题:《赠刘景文》

3.了解题意:

⑴理解词语的意思“赠”“刘景文”

⑵课件出示苏轼和刘景文的画像(为什么赠刘景文)简介写作背景:刘景文的父亲曾是北宋名将,他从小就怀着为国效力的决心,可是他却一直得不到重用,直到晚年,生活都很穷困,苏轼想告诉刘景文,人到晚年就像一年中的(秋天)一样,虽然叶(枯了),花(谢了),却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景象,苏是想告诉刘景文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忘了生活中仍有许多美好的事物。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请同学们把这首古诗小声地、自由地读一读,遇到生字借助树叶里的拼音读正确,开始吧。

2.出示注音生字(橙、橘、菊)。指名读。

3.识记橙和橘。区别“橘”和“菊”。

4.识记“残”和“君”。了解“君”是对别人的一种尊称。

5.全班读古诗。

三、想象画面,了解诗句

 1.这首诗写了秋天哪些景物。请你用笔在诗中圈出来。(板书:荷、菊、橙、橘)

2. 理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⑴哪句写的是荷呢?(出示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   

⑵理解 “擎雨盖”:“雨盖”在这就是伞, “擎雨盖”就是举起的雨伞。(课件出示雨伞)

师点拨:诗中说什么像擎雨盖呀?出示荷叶和雨伞图。

⑶指名读诗句,说说这首诗中的荷叶与我们前面学到的荷叶有什么不同。

⑷学生述说,教师随机出示课件:初夏时节,池塘里的荷叶是这样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到了盛夏时节,荷花怒放,满塘的荷叶,那真是—— 出示图,师引导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学生没学,老师简单解释。)但是到了深秋时节,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了,荷花都没了,所以这叫——“荷尽”,那像“擎雨盖”的荷叶也没有了。

⑸引导齐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⑹师引导理解“菊残犹有傲霜枝”:秋天的菊花本来很美,可是到了深秋时节,菊花已经——菊花上面压着雪,菊花也凋谢了,残败了。(板书“残”)但枝杆呢——依旧傲然挺立在风雪中。难怪诗人说“菊残犹有傲霜枝” 

⑺引导朗读:这傲霜的菊花多值得我们赞美呀!这是多么勇敢的秋菊呀!(男女生轮读诗句) 

3.理解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⑴深秋时节,荷叶枯萎了,菊花也凋谢了,这样的景色真不值得我们欣赏,可是苏轼却对刘景文说,读“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诗人说这深秋时节是一年好景。

⑵出示“橙黄橘绿”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画面和感受。

⑶深秋时节,除了橙和橘熟了,还有什么果子熟了呢?瞧。(出示丰收图片配上音乐)

⑷引导朗读:

①看见这硕果累累的景象,大家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读(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②看见这成熟丰收的场面,人们都乐得合不拢嘴。读(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四、齐读古诗,总结意境

1.师引导学生齐读全诗。

2.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同学们,当你的朋友遇到困难时,请你告诉他,读(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当你的家人遇到困难时,请你告诉他,读(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当我们自己遇到困难时,请你告诉自己,读(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五、自学《夜书所见》,体会情感

1.释题。

⑴板书诗题——夜书所见

一首诗的题目就是这首诗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看到诗的灵魂,请同学们自读课题,想一想你能从诗的题目中知道些什么?

⑵组织学生交流。

时间:夜晚

书:写

所见:所看到的

重点强调:诗中的“书”,在这里当动词“写”来讲。

⑶课件出示作者叶绍翁简介:叶绍翁:南宋诗人,最有名的诗是《游园不值》,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自读古诗。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检查朗读情况,适时正音。

③读给同桌听一听,看看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对照注释,理解古诗。

⑴同学们读了古诗,谁能说一说诗中写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深秋)

⑵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梧叶、寒声、秋风、促织)

⑶教师引导:是的,诗人叶绍翁就是抓住了秋天的梧叶、寒声、秋风来写秋天的,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阴冷,萧瑟的深秋时节。

⑷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并出示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的形象。(孤苦、忧愁……他最想念的就是家)

⑸引导朗读:于是,此情此景,独自一人在外的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学生读,读出此时作者的悲秋、思乡之情。

⑹作者走出了屋子,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一灯明”——这是小孩在打着灯笼捉蛐蛐呢! 于是,作者笔锋一转,写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⑺引导学生体会此时作者的惊喜。

⑻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⑼再次引导朗读: 童趣萦绕心头,让作者感觉如此温暖、如此亲切。这是一种暖暖的思乡之情。

3.熟读,品味。

无论是深秋景色带给作者的冷,还是童年童趣带给作者的暖,都寄托的是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小组合作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把它也纳入你的积累库。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的,但在这三首古诗中我们的体会是完全不一样的,作者在“我手写我心”上像大家展示了不同想法。

2.背诵三首古诗。

3.收集这些作者古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尽 

  思念家乡、亲人

有                                  事         暖 

文档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2.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背诵比赛,激发兴趣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