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语文中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之意象题(含解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1:10:43
文档

部编版语文中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之意象题(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中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之意象题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诗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                 (2)本诗是描写西湖的名篇,在写法上有什么精妙之处?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绝句漫兴九首(其七)[唐]杜甫糁①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②
推荐度:
导读部编版语文中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之意象题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诗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                 (2)本诗是描写西湖的名篇,在写法上有什么精妙之处?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绝句漫兴九首(其七)[唐]杜甫糁①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②
部编版语文中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之意象题

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

                 

(2)本诗是描写西湖的名篇,在写法上有什么精妙之处?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杜甫

糁①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②无人见,沙上凫雏③傍母眠。

【注释】①糁:米粒。②雉子:小野鸡。③凫雏:小野鸭。

(1)诗人在第一、二句中选取“径”“     ”“     ”“     ”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初夏郊野图。

(2)品析“沙上凫雏傍母眠”中“傍”字的妙处。

                 

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①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刺③鸣。

【注释】①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的灯,有纸罩能避风。②联拳: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拳,屈曲。③拨刺:拟声词,指鱼在水里跳动发出的声音。

(1)这首诗通过“     ”“风灯”“宿鹭”“     ”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恬淡平和的江上月夜图。

(2)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结合第四句简要分析。

                 

4. 【甲】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①。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乙】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①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注释】①捣衣声:用木棒捶打丝织品或衣物发出的声音。②砧声:这里指捣衣声。

(1)【甲】【乙】在意象选择上有相同之处,都用了     、     、捣衣声等。

(2)【甲】【乙】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送牛农师二首(其一)

元·许有壬

    春山碧。诗成马上应相忆。应相忆。卢沟桥畔,晚云如织。

    人生有别休多惜。但悲后会知何日。知何日。暮云心绪,断鸿消息。

(1)“忆秦娥”和“送牛农师二首(其一)”分别属于这首词的     和     。

(2)词中写“暮云”和“断鸿”有什么作用?

                 

6.古诗词鉴赏。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词的上片,词人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2)全词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7. 实验中学准备举办“阅读经典•浸润心灵”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读诗歌品意境之妙】诗歌,语言精妙,意蕴深远,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诗人为什么要寄“愁心”与“明月”?

                 

1.【答案】(1)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2)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写出了早莺的生机活力,抒发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本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示例三: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既有对莺、燕动态化的描写,也有对脚下植物静态化的描写,写出了早春的勃勃生机,抒发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2.【答案】(1)杨花;溪;荷叶

(2)“傍”,本指靠近、依靠,写出了小野鸭亲昵地依偎在母亲身旁安然入睡的情态,流露出作者对这幅宁静、温馨画面的喜爱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先找到本诗第一、二句,然后找到描写的景物,根据已经给出的“径”,可知填写的应该是后面的景物“杨花”,“铺白毡”是对杨花的描绘,不是景物;第二句“点溪荷叶叠青钱”,“溪”是一个景物,“荷叶”也是一个景物,“叠青钱”是对荷叶的具体描写,由此可知本题的答案。

(2)此题考查对诗句中重点字词的鉴赏能力。主要从三个角度品析,一是“傍”的基本意思,“傍”的意思是靠近、依靠;二是从形式上或修辞角度理解运用“傍”这个字的作用,由这个字可知诗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小野鸭亲昵地依偎在母亲身旁安然入睡的情态;三是对诗或作者的情感影响,这个字突出了作者的情感是对这幅宁静、温馨画面的喜爱。

3.【答案】(1)江月;跳鱼

(2)示例一:第四句写“跳鱼”“拨刺”之动,前三句写江上月夜之静,以动衬静,衬托出江上月夜的静谧。示例二:以第四句“跳鱼”“拨刺”之动衬托第三句“宿鹭联拳”之静,营造出一种恬淡、静谧的意境。

【解析】(1)本题考查诗中的意象。意象即诗中出现的景物,可组成特定的意境。“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意为: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由此可知,“江月”“风灯”都是其中的意象;“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的意思是: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由此可见,“宿鹭”“跳鱼”也是文中的意象。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第四句“船尾跳鱼拨刺鸣”写的是从船尾方向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发出“拨剌”一声响。联系前三句可知,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的“江月”“风灯”及“宿鹭”都在一个“静”字,而末句却有“跳鱼”之动,“拨刺”之响,是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其表达效果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故这一以动衬静,营造出一种恬淡、静谧的意境,衬托出江上月夜的静谧。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4.【答案】(1)月;秋风(风)

(2)同:都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异:【甲】还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乙】则还有一种游子客居他乡的羁旅之苦。

【解析】(1)本题考查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长安一片月”“月光”都描写了月;“秋风吹不尽”“趁着风飘荡”都描写了秋风。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相同点:【甲】诗写秋景,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意为: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虏,夫君从此不再远征。表达了一种戍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乙】诗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鸣等意象写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全曲通过色、香、声、感,将“秋夜”与“客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一体,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不同点:【甲】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乙】诗写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情的画面;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情做铺垫。雁鸣可以敲打愁绪,“叫起”“敲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译文:  【甲】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乙】 月光洒满桂花树,桂香在夜风中飘荡,砧杵声声催落一天秋霜。南飞的大雁呀呀飞过,怎能叫我不思乡, 砧杵声捣碎我的梦,不知家乡在何方。夜清凉,枕清凉,铁石心肠也忧伤。

5.【答案】(1)词牌;题目

(2)“暮云”写的是傍晚的云彩,运用景物描写,衬托了词人与友人分离而产生的思念、忧伤之情。“断鸿”指失群的孤雁,这里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词人因与友人分离而产生的孤独之感。这两个意象,形象生动,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情感。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了解。“忆秦娥”是词牌名,最早见于《忆秦娥·箫声咽》词。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送牛农师二首(其一)”是词的题目。

(2)本题考查对意象的理解与赏析。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暮云心绪,断鸿消息”意为傍晚的云彩牵动着我无边的心绪,离群的大雁发出阵阵鸣叫,就好似我与友人失去联系。“暮云”本是傍晚的云霞,是景物描写,并与“心绪”相连,结合“但悲后会知何日”可知,作者用傍晚的云衬托了词人因思念友人而产生的忧伤情绪。“断鸿”指失群的孤雁,这里喻指与友人不能相见的词人。由此可见,一景物,一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词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孤独之感。

6.【答案】(1)驿站、断桥、黄昏、风雨。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寂寞、苦闷、凄清的氛围。   

(2)运用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的手法。作者借饱受摧残、香气不改、精神犹存的梅花,抒发自己虽历经艰辛,屡遭排斥,仍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情怀。

【解析】(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意思是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驿外:指荒僻、冷清之地。“断桥”已失去沟通两岸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描绘了梅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的遭遇;“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意思是“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描绘了黄昏来临梅花又被风吹雨打的遭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自然是人迹罕至,渲染了寂寞、苦闷、凄清的氛围。

(2)这首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历经艰辛、屡遭排斥)坚持高洁志行;不媚俗,清真脱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未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7.【答案】(1)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因为诗人远离友人,大家都能看到的明月是诗人与友人唯一的共同联系。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首句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是一句自然环境描写,意象是:杨花和子规鸟。作用可从自然环境描写的角度来分析:表明的时间季节,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需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背景分析。从内容讲,这是一首送别诗,所以,这里的“愁心”指对友人的思念、担忧、同情和安慰。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月亮,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包含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思念之情。因思念之情往往在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同时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文档

部编版语文中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之意象题(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中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之意象题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诗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                 (2)本诗是描写西湖的名篇,在写法上有什么精妙之处?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绝句漫兴九首(其七)[唐]杜甫糁①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②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