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好地发散思维,建构出更具创造性的作品。比如在开展《为小蝴蝶做翅膀》的游戏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游戏环境,如“下雨了,需要将这些失去美丽翅膀的小蝴蝶粘贴到墙壁上”,这样幼儿在张贴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个别失去美丽翅膀的小蝴蝶在五彩斑斓的墙壁上显得格外明显,进而激发起他们想要帮蝴蝶找回翅膀的兴趣。接着,再结合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利用故事“下雨了,小蝴蝶的翅膀被风雨折断了,失去了漂亮的翅膀回不来家了”来激起幼儿的同情心,从而引导他们来完成《为小蝴蝶做翅膀》的游戏。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不同色彩的橡皮泥再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来为小蝴蝶捏出一对美丽的翅膀,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还能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以幼儿们的兴趣为基础展开建构游戏
在开展建构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幼儿参观活动,引导他们观察身边事物,从而不断丰富他们的直观认识和感性经验。在整个参观及观察的过程中,可以允许他们通过触摸,更进一步地感受事物的特征,并按照认识事物的规律引导其从观察墙壁这一类平面单一的事物渐渐地过渡到较为复杂且立体性较强的事物,引导幼儿对感知到的事物形成初步的思维认识。以指导幼儿进行拼图游戏为例,在游戏初期,教师所设置的游戏目标不宜过难,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慢慢提高游戏的难度。同时。这些游戏目标还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在最初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平面图形,让幼儿用图块拼平面的房子、车子或者是一些小动物。当幼儿完成这个目标之后,教师再让幼儿运用一些立体的图形,例如正方体、城堡或者是自己喜欢的一些动画人物等。简而言之,就是要一步一步提升游戏的难度。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自己去感知一些构图元素,去观察生活当中的一些事物,然后将其实践出来,了解在拼接不同图形时涉及的一些知识,拼接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差异,以此来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再有,在观察某运动会的时候,幼儿会对一些运动项目有初步的兴趣,在观看和观察的过程中也会认识到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和该项运动的一些特点,因此幼儿教师则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展开相关的建构活动。可以为幼儿提供相关的建构材料,让他们利用这些材料,结合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及对相关运动员的观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构建出各种形态的运动器材和运动员。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体验,能够有效实现建构游戏体验对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开展建构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个性特征对不同的教学需要开展相关游戏,进行科学调整和筛选,给予幼儿更多的观察机会,如可以通过设置游戏情景、丰富游戏主题等各种方式,让幼儿能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通过不断地思考提升自身观察能力。
教师在幼儿自主游戏中的支持与指导
◆齐艳红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西城幼儿园
自主游戏即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开展、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但是,在以幼儿为本的同时也要注重“放”与“导”的有效结合,不自由放任也不喧宾夺主,用教师特有的敏感发现可教育的一切契机,使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本文主要探究教师如何在游戏中积极有效地引导幼儿,怎样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及怎样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幼儿园则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场所,游戏的世界就是真正的童心世界。幼儿自主游戏已经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幼儿自主游戏的需求,看懂幼儿并适时地
12理论与实践
给予支持和鼓励。在以幼儿为本的基础上,怎样开展自主游戏并在游戏中适当地引导,才能让幼儿在游戏中真正自主,乐在其中,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呢?
一、根据幼儿需求,做好游戏前的准备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来投放相应的材料,创设能适应幼儿能力发展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因此,教师需给孩子投放游戏中所需的各种游戏材料,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例如,小班幼儿认知水平较低,教师可提供一些幼儿常见的、简单易操作的物品,从怎样激发幼儿的自主能力为出发点,创设不同的游戏区域。而中班幼儿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可以重点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大班幼儿则会自己搜集整理游戏材料,其语言、认知、自主性都会通过游戏充分地表现出来,使游戏更深入、更全面地开展,因此,材料准备也要多样化。另外,游戏材料的投放需要根据幼儿的需求进行适当地增减变化,给幼儿提供开放的、新颖的游戏环境,从而激发幼儿的游戏热情。
教师引导幼儿做好游戏中各种常规安全教育也是游戏前必须准备和练习的常识。同时,我们要教育幼儿爱护游戏材料,合理地运用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遵守不争、不抢、不吵闹、不乱跑的活动秩序,确保幼儿在安全、文明、温馨的环境中自由快乐地游戏。
二、善于观察,适时介入指导
自主游戏是幼儿自发的、自由形成的一种游戏。幼儿在游戏中是轻松自由的,同时专注力也非常集中。当他们完全沉浸在游戏的角色中时,应给他们充分自由的空间。教师最好不要去打扰,要在一旁耐心地观察,倾听他们的游戏语言。教师在观察中能够察觉出幼儿不同的体能状况,鼓励他们进行对其身心健康有益的活动,打消其消极逃避的想法。教师可以作为旁观者,充分激发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建立游戏的规则和秩序感。教师在观察中一般有三种介入指导方式:
平行式介入。这种隐性的介入方式是指教师在单独地玩一种游戏材料时,幼儿会主动地跟着模仿。例如,在孩子们刚开始玩呼啦圈时,个别幼儿站在原地发呆。这时,教师可以在旁边玩几下呼啦圈,孩子看到后便会跟着模仿。这种不动声色地介入,在很短的时间内帮助幼儿解决困难,在尊重幼儿自主性的原则上又促进了幼儿性及学习能力的发展。
交叉式介入:“交叉式”是指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来,这也是一种的介入方式。当幼儿游戏没达到预期目标时,使用交叉式介入比较有效。例如,在中班自主游戏茶艺坊里,孩子们只是买茶、喝茶、聊天,幼儿便会觉得很没意思。这时,教师可以作为买茶的路人走过来,“请问你们都有什么味道的茶?能给我介绍一下吗?我最近嗓子疼有点上火,喝什么茶好呢?我没带现金怎么办?可以用支付宝或者微信吗?”这样几个求助式的疑问提出后,马上会有热情的茶艺师来服务,游戏又重新热闹起来。教师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通过语言技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使游戏更深入的同时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促进了幼儿合作交流能力的发展。
垂直式介入。垂直式介入就是教师直接以教师的身份介入,一般是在面临一些突发事件时,教师能够及时地解决问题。例如,大班幼儿在玩烧烤游戏,游戏刚开始时幼儿有负责串烤串的,有负责烧烤的,有负责收费的……正当游戏顺利地进行时,有两个扮演顾客的幼儿拿着竹签相互打闹了起来。这时教师马上过来制止:“你们这样做安全吗?文明吗?你们应该怎么做?”两个幼儿立刻停止了手里的动作,不好意思地朝教师低下了头。教师微笑着对他们的知错就改表示鼓励。在这个不起眼的小细节中,教师的适时介入教育引导了孩子在游戏时要注意安全,并且通过反问的语言让幼儿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
三、关注幼儿游戏的心理过程
在幼儿的自主游戏中,教师除了分析幼儿的语言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性以外,还要注重幼儿的心理发展细节。他们渴望自己的想法被关注,希望自己的成果被表扬。因此,需要教师及时地给予鼓励、肯定,以达到幼儿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及勇于展现自己的欲望。例如,大班孩子在玩《星光大舞台》游戏时,一个孩子的服装走秀特别有模有样,教师不但把他走秀的过程用手机录了下来,还朝他不停地竖起大拇指。孩子看起来特别高兴,他觉得教师非常关注他的走秀,于是很自信地走下台来开始教其他的小朋友走秀,特别有模特教师的风范。由此看来,幼儿被认同的需求非常重要,他能使一个人的心情瞬间兴奋起来,从而使幼儿更积极地去做自己的工作。因此,教师在观察孩子们的同时不要过分吝惜自己的赞美,因为有效的赞美能够更加促进幼儿的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发展,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在以幼儿为本的同时要注重“放”与“导”的有效结合,不自由放任也不喧宾夺主;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创造有利的环境,并在环境中善于观察,用教师特有的敏感发现可教育的一切契机;使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