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观近几年各地市的语文中招试卷,不难发现现代文阅读试题是稳中有变,它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要求更高,因此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学生除了平时多积累提高文学素养外,能掌握住各类题型及答题技巧对学生的成绩那就是锦上添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将现代文阅读中的记叙文和说明文的题型和答题技巧总结如下,以供同仁们参考。
一 题目的考点
考点一:本文为什么要以xx为题(包括作用和含义)
答题思路:(1) 吸引读者的兴趣(2)贯穿全文的线索(3)概括文章内容(4)揭示文章主旨(5)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6)反衬(侧面、衬托)(7)表明写作对象。
示例(一):本文为何要以“一张船票的温暖”为标题?(2011河南语文B卷)
参:(1)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2)是串联本文的线索。(3)表现文章的主题(考主旨)(4)暗示情节(考内容)
示例(二):这篇小说可取名为“借钱”或“凑钱”但作者却以《那年冬天好大雪》为题,请说出这样拟题的用意。(2011南宁语文试卷)
参:(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天气状况,构成故事特有的环境氛围,(2)反衬出农民工兄弟在艰辛中互帮互助的温暖,(3)喻指农民工生活的困苦艰辛。
示例(三):结合全文,说说题目“桥在水上”的作用。(3分)(2012河南省)
参:①指架在水面上的桥,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②指架在善良的人们与落难者之间的桥,点明主题。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④富有诗意,为全文营造美好的氛围。(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3分)
考点二 本文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答题思路:(1)表层义(实指)(2)蕴含义(感情、主题)
示例(1):选文题目有什么含义? (题目《光明行》2011年沈阳市)
参:(1)即指刘天华的二胡曲《光明行》(2)也指女孩对”我”的帮助让“我”坚强自信,重新获得光明,“我”也由此感到人间真情如阳光般光明美好。
示例(2):联系全文,简要说说题目“翻浆”的含义是什么?(2011成都市)
参:指我在弄清事情的后灵魂受到的震动和心里的不平静。
二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考点
考点: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思路:时间+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没时间不答时间,地点也如此)
示例(一)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011河南省《漓江清韵》)
参:在漓江边,(地点)“我”(什么人)被一只鹦鹉吸引,结识了一位残疾的摇船人,(做什么事)被他身残志坚、自食其力的故事所感动。(结果)
示例(二)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2010河南省《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参:作文课上(地点)老师(什么人)要求大家写“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做什么事)但是由于同学们从来没有关注过母亲,作文课失败了。(结果)
示例(三)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3分) (2012河南省《桥在水上》)
参:两个孩子(什么人)给桥上(地点)乞讨的男子送早餐,和他拥抱、玩耍;(做什么事)孩子的行为让男子有了活下去的信心。(结果)(意思对即可。孩子的行为,2分;孩子行 为产生的影响,1分。共 3分)
示例(四) 本文写了“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4分)(2014《看自行车的女人》)
参:.①她被胖女人冤枉,被抢走了装钱的书包。②她知道我没零钱时,免收我的存车费。③她不要我补给她的存车费,还帮我抬车、捆纸箱。④她等候忘了取车的摄影师,并帮他保管拎兜。(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示例(五)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4分)
参:几个月前,他流落到马山,“我”给他买水买糕,劝他回家。(1分)“我”在步行返回的山路上,恰好拦到他的车。他没认出“我”,给“我”讲了几个月前在马山发生的事,认为那次受到的帮助改变了他。到马山后“我”才知道他是专程送“我”的。(3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2015《滴水之恩》)
三 开头的考点
考点: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思路:(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5)环境描写(或交代时间、地点、社会环境),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示例(一)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011河南《漓江情韵》)
参:①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②引起下文。③营造朦胧的诗情。④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
示例(二)请认真揣摩、品味文章第一段文字,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其描写的作用(2011青岛《选择》)
参:交代了海啸的可怕,渲染了恐怖的气氛,给人们造成了强烈的心理压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 环境描写的考点
考点1:文中第几段或划线句子的作用
答题思路:(1)指出是环境描写(2)渲染了xx的气氛(3)烘托了人物xx的心情(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为下文作铺垫)
示例(一)选文第二段加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2011河北《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
句子:那里花木繁盛,风景如画,气候舒适宜人。
参:自然环境描写,为珍妮芙太太的出场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示例(二)16.选文第9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沈阳市2011年中考语文《光明行》)
句子:天地间很静,只有雨,沙沙的雨落在身前身后。
参:环境描写,渲染宁静的气氛,烘托“我”逐渐平静的心情。
考点2:补写环境描写
示例:依据本文的主题和意境,写几句描写景物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3分)
参:示例:桥下,水静静地流着,在阳光下泛着片片金光,远处飘来悠扬的乐声,好听极了。(言之成理即可。景物描写,2分;符合主题和意境,1分。共3分)(2012河南省《桥在水上》)
五 结尾的考点
考点: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答题思路:(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开头)(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或留有思考的余地
示例(一):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2011海南《爱吃野菜的庄老师》)
结尾:这,是一种细腻而伟大的爱
参:揭示主题(深化中心),总结全文
示例(二):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4分)
参:①点明他是雨夜专程送“我”的,更突出他的善良和爱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②突出受人滴水之恩,便涌泉相报、回馈社会的主题。③故事这样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④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六 情节考点
考点:补写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或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答题思路:地点+人+事+结果
示例:请以“梨苹果”为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2008河南《梨一样的苹果》)
起因:图画课上,尤里卡画了一个梨苹果,米哈朵夫老师责罚了他。
经过:米哈朵夫老师怀疑错怪了尤里卡,内心很痛苦;为弄清有没有梨苹果,他到处询问,甚至找到国家园林科研所。
结果:梨苹果嫁接成功,米哈朵夫老师真诚地请尤里卡再画一幅梨苹果。
七 赏析句子的考点
考点: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3)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4)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5)从人物的心理
示例(一)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2011河南《漓江情韵》)
句子:a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
b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参:a示例:把雨雾中的漓江比作艨胧诗,把远处江中隐约可见的小舟比作破折号,形象地写出了小舟的形态,生动别致,富有诗情画意。b不例:把被笑声惊飞的水鸟比作一串黑色省略号,形象地写出了水鸟渐飞渐远的身影,生动别致,富有诗情画意
示例(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三段加点词在表达上的好处。(2011河南b卷《一张船票的温暖》)a我眼巴巴地看着排队购票的人群,希望能遇上一个我认识的人。虽然我在想着要赶紧回去,可眼睛还是不自觉地在购票的人群中穿梭着。
参:“眼巴巴”形象地写出了“我”渴望遇到熟人得到帮助的焦急心情。“不自觉”传神地写出了“我”虽然知道没有希望仍不甘心的侥幸心理。
示例(三)从画线句中找出几个体现细节的词语,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3分) (2012河南省《桥在水上》)
划线句子:话还没说完,女孩伸出细小的胳膊,绕住男子的脖子,男子犹豫了一下,紧紧地抱住了女孩。随即,男孩也扑过去,三个人拥抱在一起。
参:示例一:“绕住”“扑”等词语具体细致地展现了两个孩子拥抱男子的感人情景,突出了孩子的纯真善良。 示例二:“犹豫”‘紧紧’’等词语细腻地表现了男子内心的波动,~1tI了孩子的纯真善良带给男子的感动。 (言之成理即可。写出体现细节的词语,1分;具体分析,2分。共3分)
八 人物形象地考点
考点:文中的xx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人物性格+事件
示例(一):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2011河南《漓江情韵》)
参:①身残志坚、自食其力、拒绝怜悯:不甘心靠屹“社会低保”打发日子,靠摇船为生,不接受“我”给他的五十元钱。②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爱笑,不避讳自已的残疾,积极面对生活。 (意思对即可。每个方面2分,其中形象1分,分析1分。共4分。若答“阳刚”,言之成理也可)
示例(二)文中的司机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2009河南《前方遭遇塌方》
参:①沉稳果断:遭遇塌方时,不慌乱,冷静处理。②有责任感,勇于担当:让大家下车,把危险留给自己。③富有行车经验:路况好时开车“平稳”,路况险时“小心谨慎”,过了危险地带“飞快加速”。④普通但又勇敢:尽管紧张得手心里都是冷汗,但还是勇敢地面对危险的挑战。⑤稳重,不张扬:大家在车上唱歌时,他“一言不发,微微笑着,平稳地开着车“;举办晚会时,他“坐在角落里默默地听大家唱歌”,其实他唱歌“非常好听”。⑥能记着别人给平自己的帮助:主动邀请陪他过险关的“我”一起唱歇。 (任意答出两个方面,结合文意分析,言之成理即可。一个方面2分,共4分)
示例(三)文中那个中年妇女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她是个什么样的人。(4分) (2012河南省《桥在水上》)
参:①教子有方:在具体行动中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②善良有爱心:同情乞讨男子,让孩子给他送早餐、送钱;当孩子拥抱男子时,不阻拦。(意思对即可。一个方面2分,其中形象1分,分析1分。共4分)
示例(四)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②细心体贴,尊重他人:没有言明“我”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意思对即可。一方面2分,其中形象1分,分析1分。共4分)(2015《滴水之恩》)
九 文章中某一段的作用的考点
考点1:过渡段的作用
答题思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示例(一)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2011大连《回家去问妈妈》)
参:本段起过渡作用(1分),承接上文的感悟,引出下文的劝告(1分);紧扣文题(1分),呼吁人们抓紧时间与父母交流(1分)。
示例(二)第1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2010河南《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参:过渡(承上启下)。收束前文的叙事部分,引起下文的议论、抒情部分。(3分,只答过渡或承上启下给1分)
考点二:插叙的作用
答题思路:补充人物和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主题更突出。
第一步:概括出插叙了什么内容?
第二步:把握这段插叙写出了内容主体的什么特征。
第三步:把握中心事件的性质意义,然后看这段插叙和中心事件及主题的关系和作用。
示例(一):例如《羚羊木雕》中插叙了什么事?有什么作用?
参:插叙了万芳体育课上帮我的事,这件事体现了万芳的善良以及一心为“我”的真诚友谊,它与“我”的行为做出对比,让情节以及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也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主题。
示例(三):第③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2011河北《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
参:交代了珍妮芙太太劝说医生改变手术方案的经过和遭遇不幸的情况;使文章内容丰富,情节起伏,突出了主题思想,增强了感染力。
示例(四)“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4分)
参:①情节:交代“我”面临的困境,写出“我”步行返回的原因,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②主题:老妇人充满善意的言行,表现了她对陌生人的友善与关爱,使主题更丰厚。(意思对即可。一个角度2分,共4分)(2015《滴水之恩》)
十 另外的一些考点如:
(1)考人称
答题思路:①、第一人称的好处:便于作者直抒胸臆,增强故事的真实感。②、第二人称的好处:作者与读者(或文中人物)面对面交谈,便于交流感情,增强亲切感。③、第三人称的好处: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选材开阔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故事性强。
(2)考会说些什么、心里会想些什么?
答题思路:用第一人称来回答,要结合上下文,做到符合人物身份,文从句顺。(需要打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