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目前的问题
1、观念问题:传统的语文知识观念
2、教材问题:不研究教材
3、行为问题:把“活”的语言实践变 成“死”的知识训练
4、评价问题:考什么?怎么考?
二、《语文园地》的编排结构
1、结构编排
低年级的语文园地中固定安排了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日积月累、我爱阅读四个版块,其中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有限,我爱阅读在一年级为“和大人一起读”。此外还有写话、查字典、书写提示、我的发现、展示台穿插安排在语文园地中。
中高年级的语文园地中有固定的三个版块:交流平台、字词段运用、日积月累。中年级还有书写提示,高年级不再安排。依旧安排有识字加油站。
2、目标定位
交流平台: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对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归纳、梳理、总结,目的是把语文要素具体化、清晰化。
识字加油站: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集中学习有关联的一组或几组常用汉字,在创生识字趣味性的过程中,掌握汉字的构字方法和规律,感受汉字的文化意蕴。
字词句运用:根据年段特点,安排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运用语言,提升语言能力。
日积月累:呈现古典诗词、谚语俗语、名言警句,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三、《语文园地》的教学地位
《语文园地》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是语文教科书的附属产品;
极大地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容;
承担着一些特殊的教学任务。
四、《语文园地》编排的特点
1、服从于单元架构的整体系统
语文园地是每个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服从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2、注意语文学习的丰富性。
“交流平台”落实语文要素,引导孩子进行学习的交流和分享;“字词句运用”“词句段运用”开展语言实践,发展思维;“日积月累”传承文化,积习成性;“我的发现”“识字加油站”“展示台”进行语文实践,发展能力;“书写提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注意语文知识的完整性
经验性知识(是什么):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的知识,是人们在认知过程当中已经生成的知识,以认识和记忆为表征的。
原理性知识(为什么):关于规律和原理方面的知识,以探究和发现为表征。
策略性知识(怎么做):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方法,运用什么样的手段,以实践运用为表征。
以二下语文园地二为例,其中的识字加油站借助孩子的经验性知识,通过“XX师”“XX员”两串有关职业的词语,引导孩子认识“程、魔、术”等字。字词句运用的第二题,“读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意思,说说你的发现”,这里要注意的是“说说你的发现”是引导孩子说出“汉语中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一样”这一结论,是孩子的探索和发现,这属于原理性知识。写话这一版块有别于常见的“写一写你的好朋友,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样的表述。在该提示中包含策略性知识,即告诉孩子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方法来写自己的好朋友,表格的展示也给孩子们一个很好的示范。这些都是教材中需要教者去深挖研究的。
4、强化语言训练的实践性
变“静态”的语文知识为“动态”的语言实践
5、关注语言运用的实践性
语文园地越往高年段走,越重视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语言运用实践,并加强了习作表达的训练。
6、注意语文知识的综合性
五、《语文园地》教学建议
1、教学思想
2、教学处理
以学生为主体,为学而教。
加强对语文园地编排特点和内容研究。有针对性的处理教学,尤其是关注语言与思维的结合。
提倡整合处理,与单元课文教学结合起来。
不为应试而教,重视学生探究、发现和主动语言实践。
交流平台(五下《语文园地六》为例)
指导思想:学习交流分享。
教学目标:进一步交流思维过程与方法,学会在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处理:
第一步:复习回顾。
第二步:组织交流。
第三步:拓展延伸。
第四步:运用实践。
注意事项:
1.不能当做“无所谓”。
2.不要当做知识点来教,要作为方法和策略的引领。
3.突出合作与交流。
4.结合单元课文整体处理。
词句段运用
(五下《语文园地六》为例)
教学思想:学理解古文字义
教学目标:学会和掌握理解文言文重点字意思的方法和规律。
教学处理:
1.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2.练一练,你能用组词的方法理解古文字义吗?
练一练,用组词的方法理解加点字意思。
群儿戏于庭( ) 足跌没水中( )
诲人不倦 ( ) 有恒者( )
注意事项:
1.既要注意“静态”的知识积累,更要重视“动态”的思维发现
2.以发现和掌握规律为重点,学会举一反三。
3.注意典型意义的训练。
(三下《语文园地二》为例)
教学处理:
1.读相关语段,思考:从加点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2.引入课文中的其他句子,引导学生照样子补充提示语。
他不急着离开,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 :“啊!我的身材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3.引入“词句段运用”中的第一个例句后的练习,迁移运用。
注意事项:
1.明确设计意图,关注生活体验,将语言与生活结合起来,不能简单视作仿写训练。
2.不是客观知识的记忆,要突出训练的主观能动性,语言的创造性。
3.读写融为一体。
日积月累
(五下《语文园地六》为例)
指导思想:传承中华文化
教学处理:
第一步:课前收集资料。
第二步:汇报交流,说意思,谈体会。
第三步:积累背诵。
第四步:创设情境,拓展运用。
注意事项:
1.不能作为知识死记硬背,强调积习成性。
2.要让孩子动起来,动手、动口、动脑、动情。试着让学生自己讲。
3.联系生活,引导适当应用。
◆“日积月累”教学处理方法:
关联单元 融入课文(如:一下《语文园地六》、五上《语文园地二》)
勾连背景 拓展积累(如:三下《语文园地二》、四下《语文园地一》)
勾连原作 延伸阅读(如:二下《语文园地七》、三下《语文园地一》)
编排游戏 寓教于乐(如:一下《语文园地五》、二上《语文园地七》、二下《语文园地三》)
关联学情 善用插图(如:一年级《画鸡》《咏鹅》《寻隐者不遇》)
六、结语展望
让《语文园地》的教学“活”起来
ps:张教研要求今后的语文课堂作业需根据本课涉及的语文要素来涉及,语文园地也要设计课堂作业。三下到六下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有备课、过程性资料、成果展示等,保存好以便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