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加以区分:特殊需要儿童的类别主要包括:生理发展障碍儿童、智力落后发展障碍儿童、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超常儿童等。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葛拉格将特殊儿童分为五大类:心智偏异、感觉障碍、沟通异常、行为异常和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
三类生理发展问题儿童:即视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听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身体疾病儿童的教育。
视觉障碍根据诊断标准可分为盲与低视力两种,心理行为特点:视觉上失或减弱,但是听觉和触觉可起到补偿作用,听觉注意力好,但兴趣较为狭窄,机械记忆能力强,想像受视觉障碍的影响很大,语言与形象经常脱离,思维时概念的形象往往不清,性格问题较多,有超自尊现象,动作发展方面,活动能力受到。
听觉障碍鉴别人类所能听到的声音强度介于0---130分贝。
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应遵循:个别化原则;量力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反复性原则。教育内容涉及到智力落后儿童的感知----运动能力训练,认知教育.语言训练.及社会认知培养等各个方面。在教育过程中,突出强调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采用任务分析.积极强化,单元教学等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教育.
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的异常现象。传统的语言障碍研究中,语言障碍主要指语义障碍。
语言障碍一般按照儿童的语言障碍分为构音异常、发音异常、流畅度异常与语言发展异常等。
A 构音异常1、构音异常是指发音时有明显的不符合本阶段年龄水平的错误。构音问题是所有语言障碍中出现率最高的一项,占儿童语言障碍的20%。2、构音异常又可分为六种类型:a.替代音:一个字的韵母或声母被另一个韵母或声母所替代,造成不正确的语言。b、歪曲音:语言接近正确的发音,但听起来不完全正确。C、省略音:个别音被省掉,造成不正确的语言。D、添加音:在正确的语音上有添加的现象。E、声调错误:指四种声调运用错误。F、整体性的语音不清:由于唇腭裂或听觉障碍等,儿童咬字不清。
B 流畅度异常关于流畅异常成因有不同的观点:语言学理论则认为,口吃问题源于患者的语言编码过程,学习行为理论认为,口吃是学习的原因形成;环境压力理论认为口吃源于心理压抑的需求或是由于周围环境对其提出过高要求造成的;也有人认为儿童的口吃是一种语言发展过程中正常的不流畅现象。
C 发声异常包括音调异常、音量异常、音质异常、共鸣异常四种类型。
D 语言发展异常
学前期常见的情绪行为问题儿童主要有孤独症(自闭症)儿童、多动综合症儿童和其他社会性发展障碍儿童。
孤独症的发病原因往往与遗传有关,但也有其他观点。归纳起来,有“心因论”观点,“身因论”观点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论”的观点:
(1)“心因论“观点认为孤独症是因为儿童生活在充满威胁和缺乏母爱的环境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与孤独症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一观点得到了精神分析学派观点的支持。
(2)“身因论”观点认为孤独症的产生源于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机能障碍、感觉器官机能失调及生化因素。
(3)“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论”观点认为孤独症的产生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处于相对不利环境如移民儿童具有较高的孤独症发病率。儿童缺乏与外界的沟通,过多或过分的负强化对那些性格内向的儿童来说,极易成为孤独行为的诱发因素。
孤独症儿童的主要行为特征有:社会交往障碍,缺乏交会性注意(无法与他人一起将注意力汇聚在同一注意对象上),言语发展迟缓,言语沟通障碍,语言表达怪异,刻板性行为,拒绝变化,正常的记忆力。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因人而异,差别非常大,更应重视个别化教育。当孤独症儿童上下挥动手臂时,教他认识“上”和“下”概念;当他摆弄玩具时,教他给玩具命名,认识玩具的形状、颜色特征等。教师采用的干预方法是体验性认知学习训练。
多动症儿童的教育与干预:行为管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心理治疗等是常见的治疗方法。兴奋剂类药物,如,米拉脱林,泰必利等,辅助治疗儿童的多动症
学前超常儿童的鉴别指标包括:
鉴别超常儿童的特殊才能,主要是采用专门编制的测验及对儿童的活动成果,创作的产品进行分析评定的方法。当然对儿童特殊才能的鉴别也可以多种方法综合使用。近代对特殊才能测验的编制,首推桑代克。
学前超常儿童的教育,超常儿童需要早期教育,但应遵循符合儿童实际,全面发展家庭与社会教育,幼儿园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等。
超常儿童的成材需要良好的家庭条件:
1)能够提供充足而适宜的材料和活动,
2)尊重婴幼儿的特点,
3)创造求知的气氛,
4)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5)家庭气氛和谐等方面。
游戏与游戏治疗是有区别的,它们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游戏治疗主要是面对有问题的儿童,通过治疗帮助儿童解决精神困扰,促进他们向着正常的方向发展。 目的是:追求一定的结果。
游戏治疗的理论流派:在成人心理治疗中常见的“认识疗法”“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患者中心”等,都各自派生出如何以游戏为媒介,适合以儿童为治疗对象的游戏治疗,形成了两派的主要观点。
A、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治疗相关理论。
B、人本主义学派的游戏治疗相关理论:重视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将心理治疗的过程,当做是治疗者为当事人设置的一种自我成长的教育机会。阿克瑟莱恩的游戏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治疗的关键。
原则如下:
(1)游戏治疗是一种儿童自由游戏的活动过程,而不是一个矫治的过程。
(2)良好的环境和充分尊重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成长潜力自然发展。
(3)相信儿童有自我导向、自我治疗的能力。
(4)治疗者不再是医生、专家,而是以教师、朋友等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游戏治疗的实施方法
准备期――进入游戏治疗室前的准备工作
治疗期――游戏治疗的具体实施过程
实施治疗方案。首先带儿童进游戏治疗室,给儿童有自由探索的机会和条件,然后观察记录儿童在游戏治疗室中的表现,及时反馈儿童的言行;及时与家长,教师沟通,获取相关信息,在游戏治疗中根据儿童的情况设置必要的,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游戏治疗中的的目的是为了对儿童进行保护。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中的语言矫治指导原则包括个别化指导原则,兼顾个人与集体原则,可行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抓好其中一系列的环节)。
学前特殊儿童语言矫治的方法1、儿歌故事法:儿歌故事等文学作品对语言矫治有特殊功能,可以弥补儿童语言经验不足,促使儿童掌握语言形式和运用语言,并促进儿童情感、认知、社会化等方面共同发展。2、全面交流法:语言属于符号的一种,符号活动之意义的产生、传达、阐释过程除语言符号外,还包括绘画、舞蹈、音乐符码、医学符号、动作符号乃至嗅觉符号、触觉交流等。各种符号系统之间存在一种共性,其他符号的学习与语言符号系统的发展能够相互促进。 3、多重刺激法。根据感官代偿作用,如触觉可以代替听觉,强调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同时给予儿童多利刺激,以提高儿童的语言学习效果。 4、日常交往法。通过日常交往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并以培养日常交往能力为目标。5、自然情境法。儿童是通过真实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语言的,语言矫治应着眼于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矫治中昼使用真实物体与真实情境。教师应结合幼儿园的环境及各种活动,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语言。6、游戏法。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孩子讲话的愿望,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
学前特殊儿童中的行为矫正概述
1、通常儿童的问题可归纳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当等几类。
2、学前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特殊儿童由于身心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不适应的现象,这就可能会导致发生一定行为障碍。分析当前儿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可以看到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社会环境变化,家长教养方式以及学前教师的教学方法是相关的。
3、行为矫正的相关理论 以巴甫洛夫为代表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以贝克等为代表的认知行为疗法以及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都针对儿童行为矫正的问题提出了自己流派的观点和方法: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由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狗进食前,给予铃声刺激,反复多次以后,即使不给狗喂食,只给铃声刺激,它也会分泌唾液。表明:通过依靠刺激可以塑造行为。如果我们要形成儿童的某些行为,就要给予强化。
(2)操作性条件反射。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动物对环境刺激发生多种反应,当某一种反应被强化,就会增加这种反应再发生的可能性。儿童的很多行为是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认知行为矫正理论。代表人物贝克。这种理论试图通过矫正人的不良认知方式,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不良认知是指不正确的思想、观点、认识,这往往是导致行为问题的根源。认知疗法的关键在于辨认和矫正儿童不良的认知。
(4)观察学习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认为儿童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获得,即儿童不必直接对刺激做出反应或直接体验强化,只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就能够产生新的行为或使自己原来的行为发生改变。
学前儿童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
正强化:间歇强化:区别强化:消退:隔离:隔离是当儿童表现出不良行为进暂时将其从有强化物的环境中分隔开,严重者可用隔离室。
行为矫正方法的应用1、代币制:2、模仿和示范:如:玩大型玩具时,一名幼儿看到另外一名幼儿“插队”,但“插队”的孩子一直没有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他也学会了“插队”。这是模范和示范达到的解除抑制效果。3、行为塑造法:。
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的安置形态主要有:
随班就读与个别帮助相结合的安置形态;
设立中心的安置形式;
对口活动的安置形态。
影响安置形态的因素是:特殊儿童的特点,学前教育机构特点,师资的特点和特殊儿童家长的观念。
一体化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有:a、集体教学活动;b、分组教学形式;c、在集体教学中重点关注的形式;d、个别辅导的形式。
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的教学策略
1、教学目标策略
目标制定原则包括:强调特殊儿童发展的全面性原则;强调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发展的差异性原则;强调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融合性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