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郭建盛
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12年第03期
[摘 要]语文作业必须遵循目标性、系统性、互动性、开放性等原则,尤其要突出语文作业设计的开放性。让作业设计成为教学结果的最佳巩固,并内化所学知识,促进学生下一步学习任务的完成。
[关键词]语文作业;设计;原则
作业既可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结果,又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训练所学到的各种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让作业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有效手段,在新课程标准下,必须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把握一些语文作业设计的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这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期望在作业中的反映与实践。与其他科目相比,语文教学目标则比较模糊,它不仅仅是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教学达到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达到学生人格修养和艺术审美修养的发展。
语文作业设计的目标性是一个系统,分为不同的层面,如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等。教师都要统筹规划,特别要注意各个目标之间的协调。如在作业设计时仅仅考虑整个班级的情况,让全班同学都做统一的题目,这样可以使绝大部分学生都得到及时的巩固训练,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有效,但可能对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了解;如设计一些相对浅显的问题以满足个别学生的作业能力要求,可随之而来的是真正需要做的作业得不到及时的训练,长此以往,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与全班同学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确定语文作业设计的目标时要了解学生,作业设计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只有了解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心理、生理特点,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哪些疑难,把自己当做学生沉入教材,钻研教材,尽可能把学生会出现的对作业有影响的各种因素都考虑到。
二、系统性原则
教材由知识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构成。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也因外界的影响不同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一定的系统性。它们各个环节之间前后彼此环环相扣,每一个步骤的完成应当有助于下一步的实施。作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的作业设计也应符合教材的系统性和学生知识的规律性的特点,呈现严密的系统性。作业设计的无序性、无系统性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教师无法用足用好教材,另一方面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能力得不到及时巩固而形成支离破碎的知识、能力结构,严重影响学生知识的迁移和重组,妨碍学生把知识和技能通过消化吸收内化成能力。
三、互动性原则
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往往能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注重课堂教学的动态结构。但在设计作业时往往只考虑作业本身与学生之间的静态传递,认为只要设计好作业让学生去做,然后收上来由教师改便了事了。甚至经常强调学生做作业时要完成,不准相互讨论。这样使得作业成了学生自己思维的封闭运转。语文作业设计的互动性包括师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学生与课外之间的互动。如图所示:
这种互动设计既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整合、重组、迁移,又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其中任何一种互动关系都强调了学生的自主精神,没有学生的自主精神就达不到互动的效果,而且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两组合作伙伴,在作业中磨合他们的合作精神。甚至,可以让学生来设计作业,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同时,学生对教材对课外的探究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形成,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养成。
四、开放性原则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况且语文本身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这些都决定了语文作业设计的开放性。
(1)作业设计的形式开放。除了用传统的书面形式来练习一些诸如对词语对句意对段意对主题思想对文章的形式结构的理解所需的技能外,还要对学生听的能力,如记忆听、辨析听、听要点、听弦外之音等的训练;要对学生说的能力如普通话、复述、演讲、采访、即席发言等进行训练;要对学生读的能力如默读、朗读、精读、泛读、略读等及各种写作能力,统筹安排,设计到位。(2)作业设计的内容开放。上面这些形式的开放中就包含了内容的开放,小到生活中的闲情野趣大到国际风云都可以作为作业设计的内容。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理念在语文作业中得到体现。(3)作业设计的答案开放。凡是能够充分显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放飞学生灵动的个性,能够塑造学生创造力的答案,教师都要予以肯定,同时尽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慧眼、慧心寻找智慧的答案。(4)作业设计的评价开放。语文作业答案很多时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评价时,我们就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进行衡量评判,而应多采用一些描述性的语言、鼓励性的,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 余 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