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杨朔散文的特点
作者借鉴古典诗文的意境,“总要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构思上寓大于小、寓远于近,意境上比兴取义、象征比附,结构上峰回路转、卒章显志,这些是杨朔散文的显著特色,成为当时人所称道、进人所诟病。
P67 散文创作特色:①对火红年代和普通劳动者的赞颂。如《香山红叶》中的老向导、《荔枝蜜》中的老梁、《茶花赋》中的普之仁、《雪浪花》中的老泰山。 ②独创的诗体散文风格。他所讲究的“诗意”,包括谋篇布局的精巧、锤词炼字的用心,以及“诗的意境”的营造。 ③布局精巧,语言凝练,意境深沉含蓄。 他的文章讲究“起笔”,起势不凡;中间行文跌宕起伏、往复三折,见“曲径通幽”之妙;最后“卒章显志”,骤然翻出新意,含蓄止笔;但同时又力求变化多姿,讲究修饰文辞,注重锤炼语言。
2.反思文学的特点
(时间、相关的追求、特点、代表作家作品):
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后几十年曲 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在社会内容上的扩展和深化,它把个人命运和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谌容的《人到中年》、张弦的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着重对“”、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3.伤痕文学特点缺陷
伤痕文学的价值和局限:
1、价值:①对文学真实性的回归。②高扬“人”的大旗,表现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和人道主义精神。③恢复并强化了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
2、局限首先,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的否定不够深刻。其次,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
3、“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作品一味注重悲惨故事的叙述而忽视了对人格的刻划。主人公只是单纯的受难者而非美的体现者,其悲剧只是灾难的展现而不是“美的毁灭”。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伤痕文学”模式化的喜剧结尾。
4、什么是先锋小说家的“胜利大逃亡” 一是说,旧的狭义的先锋小说虽然已经解体或终结,但新的广义的先锋小说又在崛起。如 “晚生代”;秉持女性立场写作的女作家。二是说,即使是—些先锋作家在离开先锋的阵营之后,也没有沉沦,也并没有感到什么痛苦。
4.先锋文学、小说
(时间、相关的追求、特点、代表作家作品):
是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合流撞击的产物。它的创作摆脱了传统小说的写法,或运用意识流结构手法,通过联想进行时间空间对比;或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描写人物精神深处的荒诞性;王蒙的《夜的眼》是先锋文学的发韧之作,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张贤亮的《临街的窗》、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等是代表作。
1985年,一种激进的叙事实践开始出现,这就是以马原的《拉萨河女神》《岗底斯的诱惑》等为开端的先锋小说潮流,其代表作家还有洪峰苏童余华等人。先锋小说具有实验性,特点有:文化上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消解;文学观念上传统的真实观;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先锋小说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5.意识流小说 王蒙
意识流小说着重描述心理活动。“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最早出现于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时期。是现代派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
6.双百方针
(时间、地点、怎么回事、大致内容):最早提出于1956年4 月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同年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公开提出;5月26日,在召开的由北京知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参加的会议上,陆定一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文艺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理论与批评十分活跃。
1956年5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文艺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其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7.第四种剧本
1957年春天开始出现,是反对公式化、概念化运动的结果。名称来源于黎弘(刘川)对《布谷鸟又叫了》的一片短评,提倡忠实的描写生活、真正写人,描写人的道德情操和爱情生活,深入剖析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
“双百方针”在文艺界掀起思想运动的直接成果。勇敢地突破“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道德、情操和爱情生活,深入剖析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出一批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勇敢地突破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地干预生活,尖锐地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严重矛盾和冲突。总的来说“第四种剧本”破除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陈规,对新中国现实主义话剧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8.三突出
“三突出”创作原则:就是“在所有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是从“根本任务论”出发制定的形式主义的创作模式,完全违背了文艺创作的规律,导致了文学创作的公式化,使文艺丧失了独创性。
三突出原则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是从根本任务论出发制定的形式主义的创作模式,完全违背了文艺创作的规律,无视生活和文学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9.建国后几次重大文艺批判
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只要知道他不服批判,上交三十万言书
10.《红豆》作者宗璞,主人公江玫与齐虹
11.《沉重的翅膀》作者张洁
12.《望星空》作者郭小川
13.《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作者王蒙。1956年9月7日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主人公林震,刘世吾
14.“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诗人北岛
15.《爱,是不能忘记的》是作家张洁。小说通过一个名叫珊珊的30岁未婚女青年对已故母亲的回忆揭开了钟雨与老干部“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悲剧。
16.《李顺大造屋》是著名作家高晓声农村题材的作品,以李顺大立志要用“吃三年薄粥,买一头黄牛”的精神,造三间屋属于自己的房子的经历,阐述了盖这栋房子因为所处社会主义中国的不同时期,而遭遇的不同坎坷。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记录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历程,描述了社会底层人物随波逐流的社会现实。
17.田汉的话剧《关汉卿》以关汉卿的剧作《窦娥冤》的创作和演出为中心线索,展现了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
18.《蝴蝶》是王蒙的一篇充满反思力量的佳作。小说的主人公张思远,是一个带着自审自责意识反思灵魂异化的独特的艺术形象,是一个真诚的少见的反思主体。
19.茹志鹃的小说集《百合花》
20.赵树理(农村合作化)
21.《保卫延安》,杜鹏程所著,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战争的优秀长篇,被誉为“英雄史诗”。
22.三红一创:对17年长篇小说代表作的简称。“三红”指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一创”指柳青的《创业史》。
23.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7月19日召开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是区与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的大会师,在新中国文艺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4.第二次文代会。1953年9月23日至10月7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更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郭沫若。
25.《红旗谱》是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小说,作者是梁斌。该小说通过讲述了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的故事。农民斗争。
26.三次批判
27.胡风主要战斗思想
胡风的文艺思想极为复杂,独具特色,其核心在于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表现描写对象的“精神奴役的创伤”,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认为它们是现实主义的关键所在。
28.改革小说代表作家蒋子龙
29.舒婷代表作
30.《金光大道》、《艳阳天》原著:浩然
31.《铁木前传》作者孙犁
32.刘心武,以短篇小说《班主任》成名,该作被视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张老师
33.《废都》以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都西安当代生活为背景,记叙“闲散文人”作家庄之蝶、书法家龚靖元、画家汪希眠及艺术家阮知非“四大名人”的起居生活,展现了浓缩的西京城形形色色“废都”景观。
34.《棋王》阿城
35.古华《芙蓉镇》矛盾文学奖
36.《青春之歌》杨沫林道静
37.第一个男性落后资产阶级分子于永泽
38.李瑛纪念周恩来《一月的哀思》
39.陆林《财主的儿女》“中朝友谊”挖地上的战役
40.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
41.闻捷《天山牧歌》
42.伤痕文学的得名由来
新时期重要文艺现象。1977年底,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 深刻揭示了极左路线给青少年一代造成的严重内伤,提出“救救被 ‘ 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 这一社会问题。此后不久, 卢新华又发表短篇小说《 伤痕 》,揭示极左路线对人的命运和心灵摧残。继之,我国文坛上便相继出现了描写十年给党和国家造成的灾难、着重表现极左路线给人民生活命运特别是思想心灵造成创伤的文学,被称之为“伤痕文学。”
43.寻根文学
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邓友梅《在悬崖上》阿城:“三王”(《棋王》、 《树王》、 《孩子王》)
44.先锋派实验话剧《茶馆》老舍,王利发,裕泰茶馆,实业救国的是谁?唐太监
45.朦胧诗的三个崛起
46.巴金反思文学《随想录》
47.《北方的河》作者张承志
48.《绿化树》作者张贤亮
49.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年7月召开于北平。正是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是一个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是一个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大会决议把的文艺为人民服务方向作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大会标志着新文艺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阶段后,将要进入社会主义和建设时期,大会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50.“朦胧诗”:
主要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如象征主义、意象派、超现实主义等诗歌流派的表现技巧,注重象征、暗示、联想、变形、意象等手法的运用,在美学特征上更加朦胧、多义,表达了这批诗人对人的本质的现代思考和对人的自我价值、心灵自由的追求,也表现了对于现实的严峻批判、怀疑及对美好境界的朦胧向往。“朦胧诗”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他们在1980年前后分别发表的《回答》(北岛);《致橡树》(舒婷);《远与近》(顾城);《纪念碑》(江河);《大雁塔》、《诺日朗》(杨炼)等诗作,因为诗意情愫和表现方式的特别,引起了诗坛的广泛注意,这些也是“朦胧诗”中较早产生影响的代表性作品。
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51.样板
反一伙全盘否定十七年文学。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被封为样板戏。吹捧他们是向封、资、修文艺顽强进攻的突出代表,是文化有破有立的伟大创举。
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阿庆嫂出自《沙家浜》、李铁梅出自现代京剧《红灯记》、杨子荣出自《智取威虎山》)
52.寻根文学
进入 80 年代中期,文坛出现 “文化寻根”热 ,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代表性作家作品有,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韩少功的《爸爸爸》、张承志的《黑骏马》、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等;他们希望从“民族文化心理”的层面,解答为何中国会出现“”十年乃至自盛唐以来国力衰落的疑问; 这是新时期首次出现的以明确的理论主张倡导的、理论与作品同时出现的完整意义上的文艺思潮。
53.新写实小说 概念 作家 作品
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股新的文学创作倾向。这些小说的创作方法仍然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在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认识上,把日常生活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对真实的理解上,追求一种本色的体验真实,在对人物处理上,主要体现的是小人物的生存境况,在叙述态度与叙述方式,采取民间的叙事立场,中立化的叙述方式。代表作家作品有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单位》等
新写实小说就是以较为客观、冷静的叙述笔调,着重展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环境,力图揭示普通人的生存本相的作品
主要作家刘震云、方方、池莉、刘恒、叶兆言等
池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新写实小说“人生三部曲”
方方:《风景》
刘震云:《一地鸡毛》、《单位》
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54.反思小说 概念 作家 作品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谌容的《人到中年》、张弦的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着重对“”、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55、贾平凹的创作情况和创作特点(陕西)
1、浓厚的乡土情结
2、对中国古典美学精神有独到的认同。
他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传奇故事、笔记小品和话本小说中吸取营养,努力揣摩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并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富有个性的文体和语体。
3、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
创作情况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
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
散文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1、贾平凹创作的四个阶段
(1)1973至1983年:
A、1981年之前:有学者称之为“假声”写作阶段。B、1981至1983年:
以《二月杏》为代表,小说色彩由明丽变为灰暗、沉郁、悲凉。
(2)1983至1993年:“商州文学”阶段。
赖大仁认为:“1983年是贾平凹文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他找到了他的新的创作定位,这就是集中笔力写商州,形成了比较自觉的‘商州意识’或‘商州情结’”。
商州文学使贾平凹真正走向了创作的成功。
(3)1993年:《废都》阶段。
1993年,贾平凹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都市题材长篇小说《废都》,轰动一时。
《废都》是贾平凹小说中争议最大的作品,甚至形成了当年中国社会的一个热点,人称《废都》现象。
(4)《废都》后:
《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病相报告》、《秦腔》、《高兴》等。
这些作品都贯穿着贾平凹关于“精神家园”的思考,是作家在审视现实生活时忧患意识的流露。
56、散文三大家 秦牧 刘白羽 杨朔
57、诗歌三大家 闻捷 贺敬之 郭小川
58、郭小川诗歌
59、闻捷最著名的组诗名称《天山牧歌》
60、十七年文学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创业史》的主要人物和地点
61、作品选第四篇著名诗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