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疆与民族”共有文章23篇,文章的学术性普遍较高,根据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中原王朝的边疆民族,边疆少数民族的自身状况,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民族关系。
1、中原王朝的边疆民族
1.《汉元帝罢珠崖郡后海南岛之归属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1期,2009年3月。
作者:李勃海南师范大学
本文依据学术界较少提及的重要古籍资料和西汉“朱庐执?”银印所蕴涵的重要信息,从六方面进行考察,认为西汉合浦郡的朱卢县在海南岛,汉元帝虽罢珠崖郡,但该岛仍在西汉王朝的版图之内。
2.《汉简所见河西边塞军屯人口来源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1期,2009年3月。
作者:杨芳首都师范大学
此文通过对河西出土汉简的研究,认为汉代河西边塞军屯人口来源广泛,除戍卒、田卒、骑士外,还有大量征调来的应募士、良家子、谪卒,以及随军家属、私从者、葆子等。
3.《略论汉代边关文明的代价》,《学术研究》第10期,2009年
作者:高凯张丽霞高翔郑州大学
此文肯定了汉代西北边关屯戍制度的积极作用,然而也从环境史的地域环境变迁及其影响的角度出发,指出了汉代边关屯戍过度发展对于边境环境的消极影响。
4.《汉代陇西蜀国与休屠考》,《兰州学刊》第3期,2009年。
作者:赵洁武沐兰州大学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此文考据了汉代陇西属国及休屠部归汉后的来龙去脉
5.《两汉护羌校尉略考》,《人文杂志》第1期,2009年。
作者:谢绍益鸟?西北大学
作者从职掌内容、级别地位、构成和兵员数量等方面论述了两汉时期的护羌校尉。
6.《论汉代边地传食的供给——以敦煌》,《敦煌学辑刊》第2期,2009年。
作者:赵岩东北师范大学
此文依据敦煌泉置汉简对汉代边地的传食的种类、供给量、来源和供给对象等进行了探讨。
7.《汉代边疆地区统治理念的传播和意义》,《唐都学刊》第4期,2009年。
作者:金庆浩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
此文认为,西汉为确立加强集权的政治,政治上采取设置郡县加强对周边民族的控制,同时也移风易俗,重点致力于郡县学传播及儒教理念。
8.《两汉王朝对南越的汉化》,《黑龙江民族丛刊》第1期,2009年
作者:刘运动
此文阐述了两汉凭借优越的经济和文化条件对南越进行逐步汉化。9.《西汉时期的和战辩论与民族》,《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2009年。
作者:侯永国北京市团城演武厅管理处
此文论述了西汉建立初期面对匈奴,官僚士大夫的主战和主和分歧,对西汉民族的制定和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少数民族的自身状况
1.《秦汉时代鲜卑族的道德生活及影响》,《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第2期,2009年5月。
作者:高恒天赵金国中南大学应用伦理研究中心
此文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解析秦汉时代的鲜卑族在以强凌弱的原则驱使下处理民族关系和发展自身,主要表现为对弱者的肆意欺凌和对强者的妥协逢迎。
2.《秦汉时代西域诸民族道德生活》,《伦理学研究》第3期,2009年5月。
作者:高恒天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
此文认为秦汉时代的西域诸民族的道德生活具有强烈的唯利趋势,但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民族道德的影响。
3.《鄂尔多斯西部汉代遗存及独特文化》,《文化彩虹》第5期,2009年。
作者:李军平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
本文从鄂尔多斯西部地区的墓葬、城址遗存等考古发掘切入,认为其独特文化是汉匈文化交流的表现。
4.《略论岭南地区西汉早期青铜器的特征及成因》,《东南文化》第4期,2009年
作者:曲用心广西民族大学
此文认为,通过对岭南地区出土的西汉早期青铜器统计认为,青铜器出土地域集中、数量多、种类齐全,但功能发生变化,同时也有一部分是来自中原,并究其原因,可能与交通的改善、南越国的建立、郡县设置和铁器化进程加快有关。
5.《汉代西南夷之“徙”及其去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6期,2009年
作者:陈东四川民族研究所
文中作者着重探讨了“徙”和“斯叟”的关系,对“斯叟”为“徙之遗种”的传统认识提出了质疑,指出“徙”与“斯叟”的不同,并认为“徙”的区域于西汉年间即被归入“汉人”一类,成为郡县之民。
6.《汉代西南夷中“山隽”之族群内涵——兼论蜀人南迁以及与西南夷的融合》,《民族研究》第6期,2009年。作者:石硕四川大学
本文从汉代语境等方面对“山隽”之族群内涵进行了新的探讨,认为“山隽”就是南迁的蜀人及其后裔。
3、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西汉南越国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考古》第6期,2009年
2.《西汉时期的楚化与汉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形成》,《科教文汇》,2009年9月。
作者:李铭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此文认为代秦而兴的汉王朝具有明显的楚化特征,而楚、秦文化于此融合,形成汉文化。
4、民族关系
1.《<汉书>中的民族史撰述》,《史学史研究》第2期,2009年。
作者:许殿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
此文认为,《汉书》的民族史撰述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一、民族历史与民族关系的详细记述;二、多民族统一成就的着力强调;三、关于民族关系的冷静思考。
2.《<史记>所见匈奴和中原王朝的关系》,《阴山学刊》第4期,2009年。
作者:冯世明华东师范大学
此文通过对《史记》的解读,认为无论是中原政权或是匈奴都通过除战争与和平等其他手段为自己争取利益,从而使两者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面貌。
3.《匈奴与南越关系考》,《史学月刊》第3期,2009年
作者:周永卫华南师范大学
此文以文献和考古文物为依据认为,匈奴和南越曾通过从河西经过今天的川西一带到西南夷地区的“民族走廊”进行颇为密切的联系。而且还认为,与中原王朝的战争是性奴与南岭交往的一条途径,南迁的氐羌则是匈奴与岭南交往的桥梁。
4.《襄人与羌胡——四川中江塔梁子东汉崖墓榜题补释》,《文物》第6期,2009年。
作者:雷巍四川大学
此文试图解释四川中江塔梁子东汉崖墓的襄人来源,探讨其与羌胡的关系。
5.《论西汉前期汉匈关系的变化》,《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2009年6月。
作者:张静重庆师范大学
此文意在对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关系演变作一梳理,并总结了其意义。6.《从“汉习楼船”看西汉王朝与西南民族地区的关系》,《中国民族报》007版,2009年5月1日。作者:马颖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