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作家巴金曾在《是人,不是鸭子》一文中提到了他的外孙女端端。巴金先生写道:“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每天带了不少课外作业回家,常常做到晚上九点钟,中间只除去吃一顿晚饭的时间。我算了算,她一天伏案的时间比我还多。我是作家,却没有想到一个小学生比我写得更勤奋。”
辩证地看:过量的才是负担,适度的是动力;被动的才是负担,自发的是享受;无用的才是负担,有用的是财富;“必然”的才是负担,“自由”的是效率。
具体到语文学科,我们更应该讲究作业布置的艺术性。语文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往往是“抄、背、练”“老三套”。抄,即抄课后的生字生词,抄课文;背,即背课文及词语意思;练,即练生字组词,词语造句,书后问答题。由于形式呆板、内容枯燥,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转变目前的这种状况,使语文作业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呢?
一、语文作业布置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在作业设计时要关注其人文内涵;而“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又使我们对语文作业的重要性在认识上需要有新的定位,通过作业“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帮我们打开了作业设计更为开阔的思路……
因此,我认为语文作业必须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思维空间,要给这个空间就必须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布置作业是对教师教学智慧和职业热情的考验,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因此,作业设计要动脑筋,才能题体现出作业布置的合理性:一是注意学生学业的需要,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二是注意学生兴趣点所在,要是学生这个年龄段喜欢做的;三是要有思维含量,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与意愿。语文作业终究是语文作业,一定要强调语文两字,语文说到底就是“听、说、读、写、思”,设计的作业一定要以这五个字为导向。
另外,作业布置还要遵循四适原则。一是适用原则,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相应的作业;二是适度原则,要针对不同假期的时间长度,还要考虑学生学习与游戏时间比例、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时间比例,适度布置作业;三是适时原则,作业一定要体现关注生活、引领生活的倾向;四是适口原则,作业要适合学生的学习“口味”,适合兴趣。
二、语文作业布置的形式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改变数量的多少,固然可以让学生产生新鲜感,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但是如果能够在作业方式上也动一些手术,必将更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今天的家庭作业,为一二组留的是这样,为三四组留的就应该是那样,让他们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产生一种神秘感;还可以为成绩欠佳的同学布置浅显一点的作业,留给成绩好一点的学生较深的作业,以提升后进生的成就感。
布置作业的形式也要求多样化,可以说是不拘一格,不但可以让学生去背诵课文,还可以让学生抄写字词,既可以放手让学生去阅读课外读物,又可以让学生去做一做课文中的泥塑、折纸、其他手工,甚至可以发动学生去表演课文内容,搞词语接龙游戏,诱导学生去挑课文的错漏之处……总之,布置作业的形式要不断更新,保持学生的良好的兴趣才是上上之选。
(一)自出自做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真正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设计作业时,我们也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让他们自行设计作业。比如我校冯国霞老师在教《自己试一试》一课,“课后安排了两个反问句,并改写成了肯定句。反问句对第一次接触的二年级学生来说不好掌握。在布置作业时,我让学生自己布置,有一个学生就说,再写一两个反问句,这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学生在半小时阅读的时候再摘抄一个反问句,并试着改写成肯定句。在第二天的作业检查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摘抄一个反问句,但少部分学生写的是疑问句,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掌握了。”以后,这种“自出自做”也成了这位老师布置作业的主旋律,当然她也在不断地变换着要求和形式。
(二)同伴合作
“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合作是未来工作、社会适应乃至国力竞争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合作和协调精神是学生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所必须的心理品质。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作业设计上也要充分挖掘小学生同伴间合作的潜力,发挥他们的合作精神。如一位低年级老师指导学生写字时,采用同桌合作的方式进行,具体方法是:教师示范一个字后,学生各自先在自己的本子上学写该字,之后同桌交换本子,观察对方的字写得如何,再在对方的本子上写一个,比一比看谁写得好。这种做法吻合了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从而使学生的写字效果尤为明显。还有些老师让学生分小组写循环日记,每组一本,每天轮流写,第一个学生写完日记后,还可以和家长交流,请家长写评语,第二天传给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阅读第一个同学的日记后,写上自己的评语并和第一个同学交流,之后再写日记,以此类推,一周之后教师组织评议。这样做,既让学生有学习、借鉴、交流的机会,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因此,他们写日记的积极性非常高。
(三)亲子作业
父母是孩子启蒙教育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孩子的成长始终离不开家长。据了解,现在很多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许多家长积极与学校配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因此,我们可以抓住这种大好时机,在合适的情况下布置“亲子作业”,发挥其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还有一些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及传统节日、节庆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如我校李雪慧老师在刚过去的“三·八”妇女节,布置学生和爸爸一起为妈妈做一顿丰盛的晚餐,或者亲手制作一个小礼物、小贺卡,或者给养育自己的妈妈、教育自己的老师写封感恩信。他们言语间流露的尽是自豪与快乐。而且就在当天,有好几位妈妈给老师打来电话感谢老师,夸孩子的表现。再如,我校孟庆霞老师教一年级,布置了“教家长识字”的作业。利用这种方式,让学生把自己认识的字教给家长或考考家长,这样,学生自己巩固了生字,而且也加强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互动。
(四)师生合作。
实践表明,让学生把作业写完写好,单凭教师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教师身体力行做表率,和学生一起写作业,让学生看得见,可效仿,它的作用胜过千言万语。如一位老教师的做法就非常好。她每次指导学生写字前必将课文中的相关字临写几遍,以便把握好每个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以及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每次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她必先完成,并且每星期还在班里开展一次“和老师一起做作业”的活动,她将学生的作业分为优秀类和进步类。每次,她先让小组长从小组中挑选出优秀类、进步类各2名,再由全班从各组中分优秀类、进步类各评出4名,将他们的作业张贴在老师的作业旁边。这样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好作业的积极性。此外,一些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写作业的兴趣,采用学生出题老师做,做完后学生批阅的办法,这种办法非常好,它一方面便于教师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深入地掌握学生学习知识的脉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最后,给大家推荐下列语文实践性作业,相信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乐做喜学。1、续写。2、做资料卡 。在学一篇课文之前,留预习作业搜集课文相关资料做成资料卡。3、观察体验。学课文之前或学完课文之后,为了让学生明确某些自然现象的存在,布置学生亲自观察,切身体验,然后写成观察日记。4、画图想象。为了更好地学习课文,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魅力,通过画图想象学生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习。5、排演课本剧。6、办手抄报。7、进行社会调查活动。8、归纳整理。如,学过一首古诗了,可以把以前学过的或课外的整理成诗集。学过一篇文章了,可以把文章中的要点整理归类。9、片段仿写。10、故事(文章)叙述。11、网上博客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