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数据是指以多元形式,自许多来源搜集而来的庞大数据组,它将人类社会的本质看成是信息数据的集合,用数据化思维和特殊技术去探索各类数据之间的关系。当下,大数据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其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数据技术,是指从庞杂的数据中快速获取有价值信息的一种技术。因此,分析大数据对传统审计带来的挑战,研究大数据时代给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探索大数据审计的方式和途径,具有重大意义。
一、大数据对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大数据审计是对各类电子数据、账套、文件、法规进行审计,是计算机审计的延伸和发展,是对多行业、多领域、多种形式海量数据的电子审计方式。
1.审计目标的转变。
在信息化发展初期,计算机审计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和分析发现疑点,为审计提供线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审计目标逐步转向发现线索、评估风险、关注效益等方面,审计不仅要发现违法违规问题,更多的是要揭示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评估内控风险,通过对经济社会相关大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洞察行业整体走向,探索发展规律,对国家、行业、部门的制度出台与发展策略做出综合性的分析和前瞻性的思考。
2.审计内容的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大多是指数字,如主营业务收入金额、应交税费等,由简单数字或用数字编码的简单文本组成,传统的数据分析工具基本上能够满足审计的需要。而大数据不再单纯指数字,其涵盖的内容更加宽泛;传统意义上的 “数据”是关系型的、结构化的二维表数据,而大数据则是指在不同时间生成的复杂、异构、多样化的数据。例如,包括xml、html、文本、文档、音频、视频等。
3.审计思维模式的转变。
大数据时代带来审计思维模式三大转变:一是实现审计全覆盖而非抽样审计。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二是审计数据的混杂性而非精准性。传统审计以财务数据为审计重点,而大数据具有高度的数据混杂性,数据类型涵盖了结构化、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数据。三是大数据主要反映事物的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大数据更加注重对相关关系的研究和利用,更多地倾向基于相关逻辑关系的数据分析。
二、大数据审计的方式和途径。
面对大数据时代对审计工作带来的挑战,审计方式和途径将从以下4个方面发生转变。
1.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审计方法从数据验证性分析向数据挖掘性分析转变。传统的计算机审计,是通过电子数据采集转换对数据进行验证,通过构建查询分析、分析等方法模型进行数据分析,而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则能够使审计数据分析逐步从传统的验证性分析向挖掘性分析转变。
2.应用大数据分析模式,实现审计方式从发现问题向风险预警转变。传统审计工作以发现问题为主,对经济形势进行预测分析,因而须等到相关事件发生后,再根据搜集到的足够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具有滞后性。而大数据技术可通过对跨领域的大规模经济、社会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对经济社会相关异常动态实现早期关注,利用其对异常数据的敏感性实现早期预警。
3.应用大数据审计平台,实现单机审计向云审计转变。以审计大数据为中心建设“云审计”平台,实现远程存储和移动计算,使审计机关能够通过网络接入“云”实施审计,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解决数据采集分析和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审计成果共享。
4.选建专业的审计分析队伍,实现传统纸质账本审计向大数据审计转变。审计工作应实现“七大转变”,即由单点离散审计向多点联动审计转变、由局部审计向全覆盖审计转变、由静态审计向静态与动态审计相结合转变、由事后审计向事后与事中审计相结合转变、由被动审计向主动和被动相结合转变、由现场审计向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转变、由微观审计向微观与宏观审计相结合转变。
综上所述,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审计工作提供了新思维和新方式。大数据审计应从数据、人才和技术等方面逐步夯实基础资源,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审计模式,研究技术方法,培养高素质人才,不断提升大数据技术在新阶段审计中的有效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