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自己整理印刷使用的材料,可以直接下载后直接打印使用,不需要重新排版,也可以重新编辑排版使用。
目录:
古诗词(共十一首)
一、《行路难》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三、《水调歌头》
四、《月夜忆舍弟》
五、《长沙过贾谊宅》
六、《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七、《商山早行》
八、《咸阳城东楼》
九、《无题》
十、《行香子.树绕村庄》
十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古文(共三篇):
一、《岳阳楼记》
二、《醉翁亭记》
三、《湖心亭看雪》
古诗词赏析类选择题:
一、《行路难》
1、以下对诗歌《行路难》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 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 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2、选出下列对李白《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 D )
A.本诗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以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悲愤、郁闷的心情。
C.“冰塞川”“雪满山”两个比喻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因其带有浓厚的夸饰色彩使两句诗颇具豪放的气势。
D.“多歧路,今安在?”表现诗人已从迷惘中清醒过来,以古人的崇高志向自勉。
【答案】D【解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用语短促,感情激越,这是说前路多艰,未来仍有机遇。从这跌宕起伏的感情中,人们可以体会到诗人万般艰难、内心矛盾的心情。诗人仍处在矛盾之中,前路未明。最后两句,是说诗人终于振作起来,即使前途多艰,仍不放弃,努力进取,相信终于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3、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行路难(其一)》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说明诗人仕途受阻,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B.《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C.《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以落花为喻,展示诗人虽已辞官,但仍思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D.《过零丁洋》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以比喻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而且蕴藏着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4、下列对古诗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指诗人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B.《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C.《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D.《行路难》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了诗人因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思念之情。
【解析】D项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了诗人感情的激荡变化,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其原因是在朝廷中得不到重用,实现了不了抱负,因而失意、苦闷;并非是因为离开朋友,表达的也不是思念之情。
5、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的他难以豪饮而醉。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尽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D、李白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6、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B 李白写了一组《行路难》,本诗选自该组诗的第一首,抒发了诗人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情怀。
C诗的一二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出欢乐的宴饮气氛;三四句写出了诗人的精神苦闷时,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与第一二句形成强烈反差,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D全诗构思巧妙,诗人将自己的希望和失望、奋发和抑郁,急遽地迭相交替、变换,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自己由希望到失望的心路历程。
7、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设宴为之饯行。
B.诗的前四句中“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形象地显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感情的激荡变化,反映作者积极处世。
C.诗中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作者的苦闷,反映作者消极处世。
D.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2分)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分析:B(该项正确理解是: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友人的悼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2、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B.诗人在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C.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被贬受害的朋友,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
D.“暂凭杯酒长精神”写作者有些消极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会稍微振作起来
3、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C )
A. 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4、请选出下列对本诗解说有误的一项 (A )
A.“二十三年”,指自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颔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桑沧之感
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5、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6、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三、《水调歌头》
1、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B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间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2、对水调歌头一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A这首作者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的某些思想矛盾.
B、这是一首咏月怀人的抒情之作.上阕写月下怀人,由幻想超脱人间,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词人的祝福.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句写了月光的转移,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情深,引出下文何事一问.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C )
A、词人神游月宫的幻想是因在人间感到寂寞而产生的,而这寂寞感又跟中秋之夜不能跟亲人团聚有关。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低”表示夜已深,而词人无眠,故小序说“欢饮达旦”。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表达了词人对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的强烈不满,也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句突破时空的局限阻隔,用明月将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联系起来,表达了对他们的美好祝愿,充满了浪漫色彩。《水调歌头》
5、 对《水调歌头》(苏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6、对《水调歌头》(苏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这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月光的移运,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此句称得上是水到渠成。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这也正是作者的进一步处我解脱。
7、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中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四、《月夜忆舍弟》
1、指出《月夜忆舍弟》诗理解不当的一项 (B )
A. 诗人从边塞凄凉的秋景写起,是为“月夜”渲染悲凉气氛。
B. 颔联写客观实景,“见寒露”、“望明月”无不间接表现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C.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里的上句是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两句写得伤心折肠,表现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 全诗处处照应,如“未休兵”照应“断人行”;望“月”照应“忆舍弟”;“无家”照应“寄书不达”;人“分散”照应“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五、《长沙过贾谊宅》
1、下列对《长沙过贾谊宅》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3分)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六、《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D )
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B.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人。
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2、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D )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来&源
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七、《商山早行》
1、下列能准确表现深秋特征的一组词语是( B )
A.鸡鸣枳花开凫雁 B.霜槲叶落凫雁
C.霜槲叶落枳花开 D.晨起鸡鸣杜陵梦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全诗紧扣“早行”二字,托物言志,表达了羁旅中无限的愁思和人生的失意。
B.颔联描写了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
C.“落”、“明”二字,生动传神,点染事物,赋情于景。
D.尾联中的梦境与前面所写的现实相映,以乐景反衬哀情。同时,“思杜陵”又巧妙地同首联的“悲故乡”相应,首尾圆合。
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句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境。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巧妙点题,毫无斧凿之痕。
B.“客行”句点明早行的原因。这里“悲”字含有怀念故乡而欲归未归的意思,表情达意十分传神,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C.“榆叶”句仍紧扣“早行”。“叶落”反衬出路寂静;而“明”字则准确写出因为天色未亮,驿墙边鲜红的枳花格外耀眼。
D.“杜陵梦”与“悲故乡”遥相呼应,与中间写景相辅相成,使“早行”所见之景与“早行”所发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八、《咸阳城东楼》
1、对《咸阳城东楼》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人登上咸阳城楼,极目远眺,忽而生出“万里愁”。这看似浑茫无端的愁绪,实则出自真情。因为远远望去,烟迷蒹葭,雾锁杨柳,那景致颇像江中的小洲。
B、首句“一上”对应“万里”,有力地表现出愁绪的突兀而浓厚。
C、溪云乍起,夕阳沉落,山雨将至,风声满楼,这些景物描写层层推进,极力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D、其中“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千古名句,常转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九、《无题》
1、对《无题》(李商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十、《行香子.树绕村庄》
1、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C)
A、本词上阙移步换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B、本词下阙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C、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
D、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伴”,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
十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下列对《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丑奴儿”是词的标题,“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副标题。
B.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
C.词的上片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核心,回忆了年少时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
D.词的下片表现“而今识尽愁滋味”, 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的深沉和悲愤。
(答案: 2.D 分析:A错在“丑奴儿”应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题目;B错在“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应是“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C 应是回忆了年少时不知愁而强说愁。)
2、下列对《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上片中第一个“爱上层楼”,与上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B.上片中第二个“爱上层楼”,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C.下片中第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D.下片中第二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的“天凉好个秋”,表现作者积极乐观,将愁绪寄予自然景色之中的豁达。
答案: 2.D 分析:这里的“欲说还休”表面轻脱,实则沉重,充分表现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3、下列对《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上片写少时无愁“强说愁”,描绘出词人少年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
B.下片写出词人历经沧桑,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显示了词人深沉的愁苦。
C.全词以“愁”字贯穿,上片的“愁”与下片的“愁”在内涵、程度、意境上是相同的。
D.全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
(答案: 2.C 分析: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完全不同的。上片是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欲说还休”的是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下片的“愁”内涵更丰富、程度更深、意境更深远。)
古文赏析类选择题:
一、《岳阳楼记》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登斯楼也 微斯人 B.此乐何极 南极潇湘
C.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感极/而悲/者矣 B.而/或长烟/一空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先/天下之忧/而忧
3.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 C )
A. 先天下之忧/而忧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吾/谁与归
4.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C.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5.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 不认为物质丰富就高兴,不认为个人有所失就悲伤。
B.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C.不把事物好当作高兴的事,不把个人不顺利当作悲哀的事。
D.不因为物质丰富而高兴,不因为个人不顺就悲哀。
6.下列句子语气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若夫/霪雨霏霏 B.佳木秀而/繁阴
C.而/乐亦无穷也 D.四时之景/不同
7.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胜状:胜景,好景色。
B.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C.南极潇湘:潇水和湘水的南边极远。
D.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称诗人为骚人。
8.“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之”意为“的”,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不是“的”的意思的一项是( A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前人之述备矣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9.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段文字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
B.“越明年”的意思是“到了第二年”。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写滕子京虽为“谪守”亦政绩显著。
D.“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予”即范仲淹的朋友膝子京。
10.对第二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段文字详细描写了洞庭湖及其周围的景色。
B.“前人之述备矣”是对“岳阳楼之大观”的小结,简洁不繁。
C.“然则”轻轻—转,引出“迁客骚人”可能有的不同的情怀。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反问,引出下文的写景抒情。
1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不以物喜
A.属余作文以记之 B.徒以有先生也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以中有足乐者
12.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宠辱偕忘
A.去国怀乡
B.沙鸥翔集
C.春和景明
D.吾谁与归
1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C.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1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B.”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C.选文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相同,都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D.选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选文第①段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
B、选文第①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C、选文第②、③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喜”和“悲”的情感。
D、选文写“暗景”用语雄浑浓郁,状“明景”用词清丽明快。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第16-18题
【文段一】
〖甲〗 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小石潭记(节选)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6.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微斯人
③以其境过清 ④乃记之而去
A.探求 稍微 冷清 离开 B.探求 没有 冷清 离开
C.请教 没有 清白 走了 D.请求 一点点 冷清 离开
17.对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
A.或异二者之为 译: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行为。
B.处江湖之远 译:住在很远的江湖上。
C.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D.以其境过清 译:这里的环境有青青的草。
18.对以上两个文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这句话朗读节奏的划分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运用了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
C.甲文中关于“先忧后乐”的名句常常被今人用来抒发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
D.〖甲〗、〖乙〗两文的作者范仲淹、柳宗元都是“唐宋家”之一。
19.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临溪而渔 身临其境 B.山间之朝暮 暮色苍茫
C.杂然而前陈 推陈出新 D.觥筹交错 一筹莫展
20.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若夫/淫雨霏霏 B. 感极而/悲者矣
C. 其/喜洋洋者矣 D. 四时之景/不同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D.予观夫巴陵胜状 高处不胜寒
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吏呼一何怒
C.或王命急宣 而或长烟一空
D.满目萧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第23题
【甲文】(郦道元《三峡》)
【乙文】(范仲淹《岳阳楼记》)
23.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把山与水结合在一起些,不仅突出了山的险峻,还写出了四季的江水特点;乙文展现的洞庭湖则水波浩荡,气象万千,气势雄阔。
B.甲文引用渔歌,既突出了三峡的特点,又渲染了秋天峡谷萧瑟的气氛;乙文以“古仁人”的思想为依据,推出“先忧后乐”的名句。
C.甲文写三峡四季景色,详写夏秋,略写春冬;乙文写洞庭湖一阴一晴之景,通过对比,突出不同天气对人的心情的影响。
D.甲文行文简洁,很少流露出作者的主观感情;乙文只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完全没有涉及作者范仲淹的情感立场。
24.选出对下列加点文言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B )
A.若夫霪雨霏霏(代词,那) B. 去国怀乡(前往)
C. 把酒临风(举) D. 微斯人,吾谁与归(无,没有)
2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第一段叙事,目的在于歌颂滕子京的功绩。
B.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文章第三、四段的最后一句,描写了登楼者睹物生情悲喜不同的两种心情。
2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记”是一种文体,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例如《岳阳楼记》。
B.“表”是一种文体,它主要是古代臣子向皇帝上书言事,例如《出师表》。
C.“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例如《爱莲说》。
D.“铭”是一种文体,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例如,《陋室铭》
2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若夫淫雨霏霏(连绵的雨)
B.薄暮冥冥(昏暗)
C.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景色)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概的景观)
28.句子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运用对比、夸张的修辞方法,极言洞庭湖湖光山色变化无穷,为下文具体写洞庭湖一阴一晴景象作伏笔。
B.“衔远山、吞长江”运用比拟、对偶的修辞手法,赋予洞庭湖以生命、以气势,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构成一幅动的画面。
C.“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把一动一静时的光影色态写得十分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
D.“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之景,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登楼者的伤感之情。
29.对文章第二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前人之述备矣”是对“岳阳楼之大观”的小结,简洁不繁。
B.“然则”轻轻—转,引出“迁客骚人”可能有的不同的情怀。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反问,引出下文的写景抒情。
D.这段文字详细描写了洞庭湖及其周围的景色。
30.“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 B )
A.“不以物喜”和“不以己悲”。 B.“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
C.“忧其民”和“忧其君”。 D.“先天下之忧”和“后天下之乐”。
31.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迁客骚人”就是喜欢舞文弄墨的人。
B.选文中的四个问句都是反问句。
C.“古仁人之心”表现为“进亦忧,退亦忧”。
D.第二段从空间、时间上高度凝练地描写了“岳阳楼之大观”。
32.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 ( B )
A.批评“以物喜、以己悲”的两种人。
B.反衬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情感。
C.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尔”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
D.表达了自己的这种远大抱负无人理解的孤寂与愁苦。
3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选文第②、③段细腻地写景是为了表达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
B.选文第④段“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指的是古仁人。
C.选文主要表现了作者对被贬谪的滕子京安慰、劝勉的态度。
D.选文主要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
34.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的“忧”不仅是为君王的安危而担忧,也为国家、百姓而担忧。
B.“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无法找到“古仁人”的无奈。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既表达作者的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
D.文中的“览物之情”既指“满目萧然”的悲情,又指“心旷神怡”的喜悦之情。
35.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对古仁人思想感情表示出怀疑,也提出自己的质疑。
B、作者写古仁人“进亦忧,退亦忧”,表现出古仁人的思想和行为有变化和反复。
C、作者通过探求古仁人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
D、作者感慨万分,哀叹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3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在朝廷上做官和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B.“二者之为”指迁客骚人的“忧谗畏讥”和“宠辱偕忘”。
C.“微斯人”中的“斯人”指古仁人和范仲淹。
D.古仁人之心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B.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C.迁客骚人登楼时的览物之情是相同的。
D.“古仁人之心”表现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B.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状的句子:“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C.从时间上写洞庭湖胜状的句子:“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D.“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3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第①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况,交代作《岳阳楼记》的缘由。
B.第②段由远眺洞庭湖景色引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一问题。
C.第③段写“满目萧然”之景,表现迁客骚人“感极而悲”的心情。
D.选文突出滕子京的政绩,并写出了迁客骚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1-3段)
4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先描写了岳阳楼雄伟壮观的景象,再借景抒发“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
B.“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慰勉滕子京,也表达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C.选文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相同,都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D.作者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透过写景抒情转入议论,阐发自己的人生见解。
41.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课文《岳阳搂记》选自范仲淹的《范文正公集》。
B.文段“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
C.作者在文段中虽未谈及自己,但隐含着他与滕子京都不属于“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一类的人。
D.范仲淹在友人重修岳阳楼之际,作此文借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4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若/夫/淫雨霏霏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然/则/何时而/乐耶
43.下列句子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 C )
A.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文:(这时迁客骚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而十分悲伤.
B.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译文: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不因外物(好坏)而高兴,不因自己(得失)而悲伤.
D.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译文:(这是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44..选出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居庙堂 之高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处江湖之远
45.下面句子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相近一项是( B )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6.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
A.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盛大 B.朝晖夕阴 晖:日光
C.则有去国怀乡 国:国家 D.波澜不惊 惊:惊讶
47.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百废具兴”中“具”是通假宇通“俱”,全、皆的意思。
B.“吾谁与归”是倒装句,语序应为“谁与吾归”。
C.本文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与生活态度,与友人共勉的情怀。
D.本文记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
48.甲文中不是用来表现范仲淹忧国忧民的一项是( A )
A.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是进亦忧,退亦忧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49.有关本文的语言风格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流利畅达,简洁凝练。 B.庄严质朴,音韵和谐。
C.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D.骈散结合,以骈为主。
50.对本文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既有对湖光山色的描写,又有精辟深刻的议论,还有惆怅悲沉的抒情,将抒情、议论、写景自然的结合起来。
B.“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之景,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登楼者的感伤之情。
C.本文叙事、 写景、 议论、 抒情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D.第二段开头从空间和时间连个角度来写洞庭湖。空间上突出洞庭湖的广大,时间上突出洞庭湖早晚景色多变。
51.下列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D )
A。这段文字是以上文叙事写景为基础发出的议论,是全文的中心所在。
B。“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从反而肯定,批评了“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的“览物之情”。
C。“居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从正面肯定,应考虑国家大事,不应悲喜无常。
D。“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个感叹句流露出作者的一种悲观情绪。
5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D )
A.感极/而悲/者矣 B。而/或长烟/一空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先/天下之忧/而忧
二、《醉翁亭记》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已而/夕阳在山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今齐地/方千里 D.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谊) 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C.醒能述以文者(介词,用) D.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选文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
B.选文第三段按由到内的顺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场面。
C.选文表面上在写“乐”,实际上是在写“醉”,写“乐”是为了写“醉”。
D.选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4、.下列对《醉翁亭记》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C(“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错,应为“虽仕途不得意却仍有兼济天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湖心亭看雪》
1、(《江雪 柳宗元》)与(《湖心亭看雪》)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
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3.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4.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C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宋无罪而攻之
C.是日,更定矣/是进亦忧,退亦忧
D.其如土石何/问其姓氏
5.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D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6.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
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
C.余拏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一白/长烟一空
7.对甲文《三峡》与乙文《湖心亭看雪》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