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七)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1:12:10
文档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七)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七)城门校尉:《后汉书·百官志四》:“城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掌洛阳城门十二所。司马一人,千石。本注曰:主兵。城门每门【候】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洛阳城十二门。其正南一门曰平城门,北宫门,属卫尉。其余上西门,雍门,广阳门,津门,小苑门,开阳门,秏门,中东门,上东门,谷门,夏门,凡十二门。”城门校尉一人,官秩比两千石,掌洛阳宫城的城门。洛阳宫城一共有十二座城门,其中正南面有一座城门叫平城门,由卫尉手下的宫门司马主管(见前文),其他十一座城门分别由城门校尉手下的门
推荐度:
导读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七)城门校尉:《后汉书·百官志四》:“城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掌洛阳城门十二所。司马一人,千石。本注曰:主兵。城门每门【候】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洛阳城十二门。其正南一门曰平城门,北宫门,属卫尉。其余上西门,雍门,广阳门,津门,小苑门,开阳门,秏门,中东门,上东门,谷门,夏门,凡十二门。”城门校尉一人,官秩比两千石,掌洛阳宫城的城门。洛阳宫城一共有十二座城门,其中正南面有一座城门叫平城门,由卫尉手下的宫门司马主管(见前文),其他十一座城门分别由城门校尉手下的门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七)

城门校尉:

《后汉书·百官志四》:“城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掌洛阳城门十二所。司马一人,千石。本注曰:主兵。城门每门【候】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洛阳城十二门。其正南一门曰平城门,北宫门,属卫尉。其余上西门,雍门,广阳门,津门,小苑门,开阳门,秏门,中东门,上东门,谷门,夏门,凡十二门。”

城门校尉一人,官秩比两千石,掌洛阳宫城的城门。洛阳宫城一共有十二座城门,其中正南面有一座城门叫平城门,由卫尉手下的宫门司马主管(见前文),其他十一座城门分别由城门校尉手下的门候主管。十二座城门的名字从西面起,按逆时针的方向依次为上西门、雍门、广阳门、津门、小苑门、平城门、开阳门、秏门、中东门、上东门、谷门、夏门,其具体位置见上图。洛阳宫城中有二十四条街,十二座城门,每条街和每座城门各设一亭。亭是汉朝最基础的行政单位,亭的长官为亭长,有点像现在的事处主任或村长。《后汉书·百官志五》:“风俗通曰:‘汉家因秦,大率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留也,盖行旅宿会之所馆。亭史旧名负弩,改为长,或谓亭父。’”

城门校尉属下有司马一人,官秩一千石;门候十一人,官秩六百石。司马总管守卫城门的士兵。门候负责各自城门的守卫。

一年之前,朱儁为城门校尉。《后汉书卷七十一·朱儁列传》:“复拜(朱)儁为光禄大夫,转屯骑,寻拜城门校尉、河南尹。……时董卓执政,以儁宿将,外甚亲纳而心实忌之。”

一年左右,伍琼为城门校尉。同年,伍琼被董卓所杀。《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初(一年),卓信任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用其所举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等出宰州郡。”

一九零年,董卓征召皇甫嵩进京为城门校尉。《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董)卓征京兆尹盖勋为议郎;时左将军皇甫嵩将兵三万屯扶风,勋密与嵩谋讨卓。会卓亦征嵩为城门校尉,嵩长史梁衍说嵩曰:……”

一九二年左右,崔烈为城门校尉。同年,崔烈被李傕、郭汜等人所杀。《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傕、汜入长安城(一九二年),屯南宫掖门,杀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北军中候:

《后汉书·百官志四》:“北军中候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监五营。注汉官曰:‘员吏七人,(北军中)候自得辟召,通大鸿胪一人,斗食(每日的俸禄为一斗粮食)。’”

北军中候一人,官秩六百石,监管北军五营。北军五营为屯骑营、越骑营、步兵营、长水营、射声营,分别由各自的校尉掌管。北军中候手下除了北军五营外,还有七名属吏,这些属吏由北军中候自行征辟。北军中侯征辟属吏的时候只用知会一下大鸿胪即可。北军中候虽然官秩不高,却掌控着大半禁军,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南北军前面卫尉部分已经解释过。西汉武帝时设置了中垒、屯兵、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统领北军,其中中垒校尉就是北军中候的前身。中垒校尉负责北军营垒之事。营垒即军营和军营四周围墙、鹿角之类的防御设施。西汉曾设置监军御史监护北军八校尉,又曾设卫将军以统领南北军,这两职皆不常置。东汉光武复国之后,精简八校尉为五校尉,撤去了中垒校尉,以北军中侯领北军五营,胡骑营并入长水营,虎贲营(这个虎贲营并不是虎贲中郎将所统领的虎贲军)并入射声营。曹魏有中领军一职类似北军中候,晋朝以左、右卫将军统领禁军。《后汉书·百官志四》:“右属北军中候。本注曰:旧有中垒校尉,领北军营垒之事。有胡骑、虎贲校尉,皆武帝置。中兴省中垒,但置中候,以监五营。胡骑并长水。虎贲主轻车,并射声。”

一年左右,灵帝去世(三月)之前,刘表为北军中候。同年,刘表被迁为荆州刺史。《刘镇南碑》:“上计吏辟大将军府,迁北军中侯,在位十旬,以贤能特选拜荆州刺史。初平元年十一月到官,清风先丘,莫不震肃,奸轨改节,不仁引颈。”《三国志·魏书六》:“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少知名,号八俊。长八尺馀,姿貌甚伟。以大将军掾为北军中候。灵帝崩,代王睿为荆州刺史。”按《刘镇南碑》和《三国志》中的时间推算,十日为一旬,十旬即一百天,大概三个月左右,灵帝死于一年四月,所以刘表担任北军中候的时间应该在一年一月左右。一年四月刘表被迁为荆州刺史,一九零年十一月才到任,刘表在路上墨迹的时间也够久的。

一年四月,何进以自己的心腹何顒为北军中候。同年,董卓进入洛阳后,何顒被罢官。《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何进)复博征智谋之士,何顒、荀攸及河南郑泰等二十余人,(何进)以(何)顒为北军中候,(荀)攸为黄门侍郎,(郑)泰为尚书,与同腹心。”

一九零年左右,孔融担任过三天北军中候。《后汉书卷七十·孔融列传》:“后辟司空掾,拜中军候(疑为传抄错误,应为北军中候)。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会董卓废立(一年),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转为议郎。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讽三府同举融为北海相。”《裴注三国志》:“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司徒大将军辟举高第,累迁北军中候、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年三十八。……在郡六年,刘备表融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一九六年),徵还为将作大匠,迁少府。”以上文的时间来推断,孔融的出生年份在一五三年左右。《裴注三国志》引《续汉书》:“(建安)十三年(二零八年),融对孙权使,有讪谤之言,坐弃市。”《后汉书卷七十·孔融列传》:“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以上两条符合孔融出身于一五三年的推断。北军中候下属:

1.屯骑校尉:一人,官秩比两千石,统领除了越骑、胡骑之外的骑兵。屯骑校尉手下有司马一人,军吏(军官)一百二十八人,士兵七百人。屯骑校尉司马官秩一千石,为屯骑校尉的副官,屯骑校尉不在时由司马负责,以下校尉司马皆同。《后汉书·百官志四》:“屯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掌宿卫兵。司马一人,千石。注汉官曰:‘员吏百二十八人,领士七百人。’”《通典·职官十六》:“屯骑校尉,汉掌骑士,后汉初改为骁骑,建武十五年复旧。”

一八八年左右,鲍鸿为屯骑校尉。同年,鲍鸿转任西园八校尉之一的下军校尉。一年,鲍鸿死于狱中。《裴注三国志·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灵帝纪曰:以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冯芳为助军校尉,夏牟、淳于琼为左右校尉。”

一九六年以后,伏完为屯骑校尉。伏完是献帝皇后伏寿的父亲,他老死于二零九年。《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第十》:“(伏)完以政在曹操,自嫌尊戚,乃上印绶,拜中散大夫,寻迁屯骑校尉。十四年(二零九年)卒,子典嗣。”2.越骑校尉:一人,官秩比两千石,统领越骑。越骑校尉手下有司马一人,军吏一百二十七人,士兵七百人。《后汉书·百官志四》:“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掌宿卫兵。司马一人,千石。注蔡质汉仪亦曰掌越骑。汉官曰:‘员吏百二十七人,领士七百人。’”越骑校尉在东汉刚建国时曾短暂地改名为青巾左校尉,光武建武十五年(三十九年)又改回为越骑校尉。《通典·职官十六》:“越骑校尉,汉掌越骑,越人内附以为骑也。后汉初改为青巾左校尉,建武十五年复旧。”

关于越骑有两个解释。其一是如淳(魏国人)的注解“越人内附以为骑也。”其二是晋灼(晋朝人)的注解“取其才力超越也。”刘昭(南朝梁人)认为越人不适合作为骑兵,所以晋灼的注解是对的,即越骑为能力出众的骑兵,精锐骑兵。何为越人?越人又称百越,是泛指位于交州、扬州、荆州的少数民族,与之相对的为胡人,胡人泛指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所以有南越、北胡之类的称谓。另外,按方位来分的话,除了南越、北胡,还有西戎、北狄、东夷、南蛮,各以方位来指代中原四周的少数民族。胡、越、戎、狄、蛮、夷均为泛指,而不是少数民族的族名。汉末和三国时,活跃于扬州的山越就属于南越。论骑马,位于南方的越人确实不如位于北方草原的胡人,所以刘昭的判断大概是正确的。

一九零年左右,王绬(《后汉书》中名为王绬,《资治通鉴》中名为王緕)为越骑校尉。同年王绬被袁绍派遣得王匡所杀。《资治通鉴第五十句卷》:“董卓遣大鸿胪韩融、少府阴修、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緕安集关东,解譬袁绍等。胡母班、吴修,王緕至河内,袁绍使王匡悉收击杀之。袁术亦杀阴修;惟韩融以名德免。”

一九二年左右,伍孚为越骑校尉。同年,伍孚行刺不成反被董卓所杀。《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越骑校尉汝南伍孚忿卓凶毒,志手刃之,乃朝服怀佩刀以见卓。孚语毕辞去,卓起送至合,以手抚其背,孚因出刀刺之,不中。卓自奋得免,急呼左右执杀之,而大诟曰:‘虏欲反耶!’孚大言曰:‘恨不得磔裂奸贼于都市,以谢天地!’言未毕而毙。”

一九二年左右,王颀为越骑校尉。同年,王颀被李傕、郭汜等人所杀。《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傕、汜入长安城(一九二年),屯南宫掖门,杀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

二零零年左右,种辑为越骑校尉。同年,种辑被曹操所杀。《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建安)五年(二零零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3.步兵校尉:一人,官秩比两千石,统领步兵。步兵校尉手下有司马一人,军吏七十三人,士兵七百人。西汉时,步兵校尉统领位于上林苑(见前文少府下属部分)门口的驻军;东汉时则统领所有步兵。《后汉书·百官志四》:“步兵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掌宿卫兵。司马一人,千石。 注初置掌上林菀门屯兵,见前书。注汉官曰:‘员吏七十三人,领士七百人。’”

一九五年左右,魏桀为步兵校尉。同年,魏桀被李傕、郭汜等人所杀。《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一九五年)十一月庚午,李傕、郭汜等追乘舆,战于东涧,王师败绩,杀光禄勋邓泉、韂尉士孙瑞、廷尉宣播、大长秋苗祀、步兵校尉魏桀、侍中朱展、射声校尉沮鉨。”

4.长水校尉:一人,官秩比两千石,统领胡骑。胡骑即由胡人充任的骑兵,按《汉官》,这些胡骑应该都是乌桓(和鲜卑同为东胡族的一支)人。西汉时,因为饲养胡骑马匹的马厩位于长水(长安城中的一条小河)之旁,所以校尉以长水为名。长水校尉手下有司马一人,胡骑司马一人,军吏一百五十七人,乌桓胡骑七百三十六人。胡骑司马的官秩同司马,为一千石。《后汉书·百官志四》:“长水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掌宿卫兵。司马、胡骑司马各一人,千石。本注曰:掌宿卫,主乌桓骑。注蔡质汉仪曰:‘主长水、宣曲胡骑。’汉官曰:‘员吏百五十七人,乌桓胡骑七百三十六人。’”

一九九年左右,种辑为长水校尉。二零零年,种辑被曹操所杀。《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一九九年)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董)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根据上文,种辑在一年之后担任的是越骑校尉。有可能种辑先后担任长水校尉、越骑校尉。但也不能排除误记的可能,因为长水校尉、越骑校尉性质类似,在两者之间调任,不太合常理。如果是误记的话,偏向长水校尉,因为除了上面引用的两处史料,还有《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承遂与刘备同谋,未发,会备出征,承更与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结谋。事泄,承、服、辑、硕皆为操所诛。”

二零零年,因官渡之战运粮有功,曹操升任峻为长水校尉。《三国志·魏书十六·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官渡之战(二零零年),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钞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陈以营卫之,贼不敢近。军国之饶,起於枣祗而成於峻。太祖以(任)峻功高,乃表封为都亭侯,邑三百户,迁长水校尉。”

5.射声校尉:一人,官秩比两千石,统领弓箭手。蔡质的《汉官典仪》中说,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之士”。待诏即等待诏命,指弓箭手必须听到命令之后才能射箭;射声即听声辩位,在黑暗中凭耳朵所听见的声响就能射中目标,指士兵擅于射箭。射声校尉手下有司马一人,军吏一百二十九人,士兵七百人。

一八八年,马日磾为射声校尉。《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第八》:“(中平五年,一八八年)秋七月,射声校尉马日磾为太尉。”

一九五年左右,沮鉨为射声校尉。同年,沮鉨被李傕、郭汜等人所杀。《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一九五年)十一月庚午,李傕、郭汜等追乘舆,战于东涧,王师败绩,杀光禄勋邓泉、韂尉士孙瑞、廷尉宣播、大长秋苗祀、步兵校尉魏桀、侍中朱展、射声校尉沮鉨。”又《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射声校尉沮鉨被创坠马。李傕谓左右曰:‘尚可活不?”鉨骂之曰:“汝等凶逆,逼迫天子,乱臣贼子,未有如汝者!’傕使杀之。”西园八校尉:

《三国志·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灵帝末,天下乱,帝以所宠小黄门蹇硕为西园上军校尉,军京都,欲以御四方,徵天下豪杰以为偏裨。太祖及袁绍等皆为校尉,属之。灵帝纪曰:以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冯芳为助军校尉,夏牟、淳于琼为左右校尉。”《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第八》:“八月,初置西园八校尉。注乐资山阳公载记曰:“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凡八校尉,皆统于蹇硕。”《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一八八年),徵太祖为典军校尉(西园八校尉之一)。”

西园八校尉为蹇硕担任的上军校尉,袁绍担任的中军校尉,鲍鸿担任的下军校尉,曹操担任的典军校尉,赵融担任的助军左校尉,冯芳担任的助军右校尉,夏牟担任的左校尉,淳于琼担任的右校尉。这其中,蹇硕是宦官,西园的却以蹇硕为首,其余七校尉皆受蹇硕管制;蹇硕甚至有钳制大将军何进的能力。《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八月,初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皆统于蹇硕】。帝自黄巾之起,留心戎事;硕壮健有武略,帝亲任之,【虽大将军亦领属焉】。”

西园八校尉是汉灵帝在一八八年八月设立,其目的应该是为了分化大将军何进的兵权。为什么要分化大将军何进的兵权?这个要牵扯到灵帝两位皇子刘辩和刘协的立储之争。虽然刘辩是嫡长子,但是却不讨灵帝的喜欢,因为刘辩行为轻佻、不庄重。灵帝心目中的太子是刘协。《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帝以辩轻佻无威仪,欲立协,犹豫未决。”灵帝之所以犹豫,是迫于何皇后和大将军何进的压力,刘辩是何皇后的儿子,身为母亲和舅舅,当然会力挺刘辩。何皇后性子毒辣,统领后宫,大将军何进虽然,却总掌禁军;这些是灵帝所顾虑的。而当时的宦官多少有些被何进压制,因为他们手上没有兵权。宦官们借机怂恿汉灵帝,另设一支由宦官掌握的以制衡大将军何进。灵帝也正有此意,于是就成立了以宦官蹇硕为首的西园八校尉。

西园八校尉最后却没有实现灵帝成立它们的初衷。一年,灵帝病重,他将刘协托付给蹇硕,让蹇硕以西园的军事力量拥立刘协为帝。但是,灵帝高估了蹇硕,蹇硕不仅没有成功立刘协为帝,反而被何进所杀,他手下的西园被何进全部吞并,西园八校尉也全部被何进废除。《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灵帝)会疾笃,属(刘)协于蹇硕。硕时在内,欲先诛何进而立协,使人迎进,欲与十事;进即驾往。硕司马潘隐与进早旧,迎前目之。进惊,驰从儳道归营,引兵入屯百郡邸,因称疾不入。戊午,皇子辩即皇帝位,年十四。……庚午,(何)进使黄门令数(蹇)硕,诛之,因悉领其屯兵。”七.一些补充

1.百官下属的常规官秩:凡是官秩为中两千石的,其属下的丞的官秩为比一千石。凡是官秩为真两千石(即两千石)的,其属下的丞、长史的官秩为(真)六百石。凡是官秩为比两千石的,其属下的丞的官秩为比六百石。官秩为一千石的县(邑、道,详见后面地方官部分)令、国相,其属下的丞、尉的官秩为六百石;官秩为六百石的县令、国相,其属下的丞、尉的官秩为三百石。官秩为四百石或三百石的、国相,其手下的丞、尉的官秩都为二百石。诸侯王和公主家中的丞,其官秩都为比一百石。屯驻于边疆的都尉和各守卫各皇陵的校尉,其官秩都为比二百石。《后汉书·百官志四》:“凡中二千石,丞比千石。真二千石,丞、长史六百石。比二千石,丞比六百石。令、相千石,丞、尉四百石;其六百石,丞、尉三百石。长、相四百石及三百石,丞、尉皆二百石。诸侯、公主家丞,秩皆比百石。诸边鄣塞尉、诸陵校尉长,皆二百石。有常例者不署秩。”

2.特进、奉朝请、仪同三司:所谓特进、仪同、奉朝请,只是皇帝对臣子的一种特殊礼遇。特进、奉朝请跟朝会有关,仪同和臣子所用的礼制有关。

特进的一般另有其他官职,特进只是作为加官。特进的在朝会中,他的班位较本官职的班位有所提升。除此之外,加官特进并没有其他的特殊待遇,也没有另外的俸禄。《太平御览》引《汉杂事》:“诸侯公德优盛,朝廷所敬异者,赐位特进在三公上,无秩。”《宋书·百官上》:“特进,前汉世所置,前后二汉及魏、晋以为加官,从本官车服,无吏卒。晋惠帝元康中定位令在诸公下,骠骑将军上。”东汉皇后的父兄多以侯爵特进,朝会时班位仅次于三公。《通典·职官十六》:“后汉皇后父兄,率为特进侯,朝会位次三公。”

《通典·职官十一》:“奉朝请者,奉朝会请召而已。”所谓奉朝请,只是特许那些本来没有资格参加朝会的在职或退休参与朝会。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为请。因称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东汉时,外戚、宗室、诸侯都多以奉朝请的名义参与朝会。如果不冠以奉朝请,身上又没有其余可以参与朝会的官职,外戚、宗室和诸侯是不得参与朝会的。晋武帝司马炎以宗室外戚充任奉车、驸马、骑都尉,并特许这三都尉奉朝请。《宋书·百官上》:“奉朝请,无员,亦不为官。汉东京罢省三公、外戚、宗室、诸侯,多奉朝请。奉朝请者,奉朝会请召而已。晋武帝亦以宗室外戚为奉车、驸马、骑都尉,而奉朝请焉。”另外,退休的也可以奉朝请,光武帝的开国功臣邓禹就曾在退休后,以列侯的身份加特进,并奉朝请。《东观汉记·邓禹传》:“(邓禹)官罢以列侯就第,位特进,奉朝请。”

仪同三司即此官的仪制(礼仪制度)同于三公。汉殇帝延平元年(一零六年),外戚邓骘以车骑将军的身份(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位在公下)仪同三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仪同三司。《太平御览》引《东汉观记》:“邓骘字昭伯,延平元年拜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始自骘也。”曹魏时,蜀国降将黄权以魏国的车骑将军身份,开府(开辟附属)仪同三司,这是第一个开府仪同三司。《通典·职官十六》:“魏黄权以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之名,自此始也。”3.印、绶:前文在少府属下符节令的部分已经讲过,皇帝和诸侯王所用的印章称为“玺”,其余人所用的印章统称为“印”,系印章的丝带称为“绶”。“玺绶”多用来指代“玺”,“印绶”多为指代“印”。从皇帝到百官,其所用印、绶的颜色、质地、规格、模样都有不同的规定。换言之,从此人所配的印绶,可以看出此人官位的高低。

龟纽金印,东汉偏将军印。

汉代鼻纽铜印。

物体上用来系丝带的部分称为纽。《说文解字》:“纽,系也。一曰结而可解。”东汉有四种印纽,印钮中都有孔洞,以供绶带穿过。传国玉玺上的为螭纽,螭即一种头上没角的龙,为龙生九子之一。此外还有虎纽、龟纽、鼻纽,即虎、龟、鼻形状的印纽。虎为百兽之王,虎纽取其威猛,以震慑群臣,多为的印纽。而龟纽则取乌龟“抱甲负文”的喻意。抱甲指乌龟的腹部坚硬,类似盔甲;而负文指龟壳上的图案类似文字。引申开来,即文武兼备。同时龟纽还有低调和功成身退的喻意。《汉官仪》:“印者,因也。所以虎纽。虎者,兽之长,取其威猛,以执伏群下也。龟者,阴物。抱甲负文,随时蛰藏,以示臣道功成而退也。”鼻纽是样式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印纽,官秩一千石以下的印纽皆为鼻纽。《汉官旧仪》:“诸侯王黄金橐驼印,文曰‘玺’。列侯黄金龟纽,文曰‘之印’。丞相、大将军黄金印龟纽,文曰‘章’。御史大夫章。匈奴单于黄金橐驼纽,文曰‘章’。御史、二千石银印龟纽,文曰‘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皆铜印鼻纽,文曰‘印章’。二百石以上皆为通官印。”从上面的引文可以得知,西汉时没有虎纽,却有橐驼纽。橐驼即骆驼,橐驼纽即骆驼形状的印纽,西汉诸侯王和匈奴单于所用的就是橐驼纽。东汉太子和诸侯王所用的为龟纽。另外,各的印章在汉朝书面中的叫法各有不同。

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前一一九年),统一了印章的大小,长宽各五分(分为十分之一寸,汉代一寸大约在二十三厘米左右)。《汉官仪》:“孝武皇帝元狩四年,令通官印方寸大小,官印五分。”

《汉官仪》和《后汉书·舆服志》中关于绶带颜色的记载多有不同,可能在不同的时间段,绶带的颜色有所改动。以下还是按照《后汉书》。

东汉时,皇帝的玺为玉制;其绶带有四种色彩,主色为黄赤色(黄红色),另还有缥色(淡青色)和绀色(红青色,微带红的黑色)。《后汉书·舆服下》:“乘舆黄赤绶,四采,黄赤缥绀,淳黄圭,长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首。”圭是古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中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又作珪。

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的玺绶的规格和皇帝相同。《汉官旧仪》:“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后汉书·舆服下》:“太皇太后、皇太后,其绶皆与乘舆同,皇后亦如之。”

太子和诸侯王的印章也称“玺”,为金制龟纽;其绶带有四种色彩,主色为赤色。《汉官仪》:“王、公、侯金,二千石银,千石以下铜印龟纽。千石至三百石铜印。六百石,铜章墨绶。”《后汉书·舆服下》:“诸侯王赤绶,四采,赤黄缥绀,淳赤圭,长二丈一尺,三百首。注徐广曰:‘太子及诸王金印,龟纽,纁朱绶。’注荀绰晋百官表注曰:‘皇太子朱绶,三百二十首。’”

有部分贵人、长公主(皇帝的姐妹)和太子、诸侯王的印绶的规格相同。《后汉书·舆服下》:“长公主、天子贵人与诸侯王同绶者,加特也。”《后汉书·皇后纪》中,光武帝之时的贵人为金印紫绶。

诸侯王妃和相国(董卓。曹操为丞相。西汉时,丞相和三公一样为金印紫绶。曹操被封为魏公后加九锡,其印绶的等级应该不会低于诸侯王,曹操被封为魏王后就更不用提了)的印章为金制;其绶带有三种色彩(绿、紫、绀),主色为绿色。《后汉书·舆服下》:“诸国贵人、相国皆绿绶,三采,绿紫绀,淳绿圭,长二丈一尺,二百四十首。”

三公、侯爵、将军(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公主的印章为金制;其绶带有两种色彩(紫、白),主色为紫色。《后汉书·舆服下》:“公、侯、将军紫绶,二采,紫白、淳紫圭,长丈七尺,百八十首。公主封君服紫绶。”车骑以下的将军本为银印青绶。东汉和帝时,窦宪为车骑将军,加金印紫绶,从此将军全为金印紫绶。《汉官仪》:“马防为车骑将军,银印青绶,在卿上,绝席。和帝以窦宪为车骑将军,始加金紫,次司空。”《后汉书·百官志一》:“蔡质汉仪曰:‘汉兴,置大将军、骠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师兵卫,四夷屯警’。”

九卿、中两千石、两千石的印章为银制;其绶带有三种色彩(青、白、红),主色为青色。《后汉书·舆服下》:“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绶,三采,青白红,淳青圭,长丈七尺,百二十首。自青绶以上,縌(佩玉的丝带)皆长三尺二寸,与绶同采而首半之。縌者,古佩璲也。佩绶相迎受,故曰縌。紫绶以上,縌绶之间得施玉环鐍云。”

一千石、六百石的印章为铜制;其绶带有三种色彩(青、赤、绀),主色为黑色。《后汉书·舆服下》:“千石、六百石黑绶,三采,青赤绀,淳青圭,长丈六尺,八十首。四百石、三百石长同。”

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的印章为铜制;其绶带只有黄色一种颜色。《后汉书·舆服下》:“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黄绶,一采,淳黄圭,长丈五尺,六十首。自黑绶以下,縌绶皆长三尺,与绶同采而首半之。”

一百石的印章为铜制;其绶带只有青绀色(青红色)一种颜色。《后汉书·舆服下》:“百石青绀绶,一采,宛转缪织圭,长丈二尺。”4.除、拜、辟、迁、左迁、进:

除、拜、辟意思相近,都是拜官的意思,三者又有些细微的区别。除多指以前有官职或爵位,即“除去旧职,改任新职”。《康熙字典》:“又拜官曰除。《史记·平准书》诸买武功爵,官首者(汉武帝时设置武功爵,以赏军功。自‘造士’至‘军卫’凡十一级,‘官首’为第五级。)试补吏,先除。《注》先除,用也。《前汉·田蚡传》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注》凡言除者,除去故官,就新官。”

拜即普通的朝廷授予官职,如特指拜某某为官,多有敬重的意思,除拜和拜除通常一起用的时候,多指朝廷之中大规模地官职调动。《康熙字典》:“又朝廷授官曰拜。《史记·淮隂侯传》至拜大将,乃信也。《后汉·左雄传》拜除如流,缺动百数。”

辟即征辟,辟又通避,史书中有些地方中“避某某为官”就是“辟某某为官”,如《后汉书卷三十五·郑玄列传》:“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避之。”征辟即朝廷征用平民为官,授予平民官职,这和除、拜都不一样,除、拜多指以前就有官职。

迁、左迁、进都是指某人官位的变动。它们和除、拜、辟的区别,就是某人为主语或定语的区别,如桓阶迁赵郡太守,用除来说,就是除桓阶赵郡太守。《康熙字典》:“又徙官曰迁。《前汉·贾谊传》谊超迁,岁中至大中大夫。”汉朝时,以右为尊,以左为次;所以左迁指降职,右迁指升职。左迁史书中见得较多,右迁基本很少见。进即晋升,多指晋升显爵,如《三国志·魏书一》:“夏五月,天子进(曹操)公爵为魏王。”又,特进和加位特进之类是指提升在朝会中的班位,上文已经讲过。5.假、行、兼、领:

假为在本职外代理其他职务,而非正式的任命。《康熙字典》:“又《楚汉春秋》会稽假守殷通。《注》假谓兼摄也。”兼摄谓本职外同时代理其他职务。同时假也有授予的意思,譬如《三国志·魏书一》:“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

行即摄行,暂时行使职权。如献帝禅让皇位给曹丕时,本应由御史大夫奉皇帝玺绶告祭高庙,但因为汉朝御史大夫一职空缺,所以由太常张音行使御史大夫的职权,代为告祭高庙。《三国志·魏书二》:“告祠高庙。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使使持节行御史大夫事太常音,奉皇帝玺绶,王其永君万国,敬御天威,允执其中,天禄永终,敬之哉?”

兼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兼任,指某官兼任某空缺的官位。《康熙字典》:“《前汉·王莽传》县宰缺者,数年守兼。《注》师古曰:不拜正官,令人守兼也。”

领有治理和统领的意思,所以多用来指管理郡县和。此外还有领、录尚书事,上文已经讲过,领就是录的意思。《康熙字典》:“又《仲尼燕居》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欤。《注》领,犹治也。又《韵会》统领也。《前汉·魏相传》总领庶职。又《广韵》录也。《刘公干诗》沈速簿领书。《注》领,录也。”6.守、真:守有试用的意思,真即正式任用。《说文解字》:“守官也。左传曰。守道不如守官。孟子曰。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守官即暂时试用某人为官,如果某人不能胜任,则会被撤职。《汉书·张敞传》:“是时颍川太守黄霸以治行第一入守京兆尹。霸视事数月,不称,罢归颍川。”

守、真在东汉时多用于三台的。如初上任的尚书郎称为守尚书郎,任满一年者称(真)尚书郎,任满三年者称尚书侍郎。《汉官仪》:“尚书郎初上诣台,称守尚书郎。满岁称尚书郎中。三年称侍郎。”又侍御史初上任者称守侍御史,任满一年者称真侍御史。《汉官典仪》:“其二人者更直。执法省中者,皆纠察百官,督州郡。公法府掾属高第补之。初称守,满岁拜真,出治剧为刺史、二千石,平迁补令。见中丞,执板揖。”

西汉时,州刺史向朝廷推举的茂才,到京城后要接受丞相(司徒)的考试,考试的科目为明经科(通晓儒家经典)、明律科(通晓律令)、治剧科(谓处理繁重难办的事务)。每科各录取一人。通过明经科的被录用为大夫、议郎、博士、诸侯王傅(诸侯王的老师)、诸侯王的仆射和诸侯王的郎中令。通过明律科的为廷尉正、廷尉监、廷尉平。通过治剧科的则任命为三辅(京兆尹、右扶风、左冯翎)之中的县令。刚上任的茂才都是试守(试用),满一年者才是正式任用。《汉官旧仪》:“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取明经一科,明律令一科,能治剧一科,各一人。诏选谏大夫、议郎、博士、诸侯王傅、仆射、郎中令,取明经。选廷尉正、监、平案章,取明律令。选能治剧长安、三辅令,取治剧。皆试守,小冠,满岁为真,以次迁,奉引则大冠。”

东汉时,也有类似的规定。《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朱勃未二十,右扶风请试守渭城宰,【渭城,县名,故城在今咸阳县东北。《前书音义》曰:‘试守者,试守一岁,乃为真,食其全俸。’】”

文档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七)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七)城门校尉:《后汉书·百官志四》:“城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掌洛阳城门十二所。司马一人,千石。本注曰:主兵。城门每门【候】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洛阳城十二门。其正南一门曰平城门,北宫门,属卫尉。其余上西门,雍门,广阳门,津门,小苑门,开阳门,秏门,中东门,上东门,谷门,夏门,凡十二门。”城门校尉一人,官秩比两千石,掌洛阳宫城的城门。洛阳宫城一共有十二座城门,其中正南面有一座城门叫平城门,由卫尉手下的宫门司马主管(见前文),其他十一座城门分别由城门校尉手下的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