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根据儒家和道家来区别和联系治世和治身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1:11:24
文档

根据儒家和道家来区别和联系治世和治身

根据儒家和道家来区别和联系治世和治身,并根据《论语》《老子》的有关语句加以解释儒家重视人的生命,称“死生有命”(《论语·颜渊》),“生生之谓易”(《易传·系辞》),认为人应当感恩自然的造化而使自己拥有生命,并得以展开人生,演绎人生。儒家重“生”,更重“德”,把人格价值、道德价值置于生命价值之上。孔子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强调人应当有的意志和人格。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原则,
推荐度:
导读根据儒家和道家来区别和联系治世和治身,并根据《论语》《老子》的有关语句加以解释儒家重视人的生命,称“死生有命”(《论语·颜渊》),“生生之谓易”(《易传·系辞》),认为人应当感恩自然的造化而使自己拥有生命,并得以展开人生,演绎人生。儒家重“生”,更重“德”,把人格价值、道德价值置于生命价值之上。孔子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强调人应当有的意志和人格。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原则,
根据儒家和道家来区别和联系治世和治身,并根据《论语》《老子》的有关语句加以解释

  儒家重视人的生命,称“死生有命”(《论语·颜渊》),“生生之谓易”(《易传·系辞》),认为人应当感恩自然的造化而使自己拥有生命,并得以展开人生,演绎人生。

  儒家重“生”,更重“德”,把人格价值、道德价值置于生命价值之上。孔子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强调人应当有的意志和人格。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原则,维护人格尊严。这就是说,在生命价值与道德价值发生冲突的严酷时刻,宁可“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以成就道德价值。与重“德”价值取向相一致,儒家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的价值对比中,也认为精神高于物质,高度赞扬精神不朽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不朽”说强调,成就道德典范,建立盖世功业,阐发精深言论,都必将长远地影响于后世,也即其所蕴含的精神意义是永不消失的,这也就是说三立者的精神远远超越于死亡而臻于不朽。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爱”,这也被视为人的生命的独特而崇高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儒家一方面肯定人具有内在的善性,一方面也主张强化外在的“纲常之礼”,强调两者的结合为人生之道:遵循纲常之礼以开显人的本然德性,进而达臻人的完善境界,成为圣人。张载说:“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语录》中)这也就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哲学。

  儒家以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为本位,肯定人的生命意义和人性价值,强调在现实世界中提升道德品格,达臻理想境界,这种思想特质可以概括为人本主义。儒家人本主义传统以其巨大的作用和影响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道家的自然主义传统

  道家反对天命论、天意论和目的论,也排斥人的意志、欲求和情感,排除任何加诸于一切现象的刻意有为,力主用自然性质、自然原因、自然原理来观照、解释人生、社会和宇宙,力求人的一切作为都要合乎自然的本来面貌和变化规律

  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而构成万物具体形态的原始物质则是“气”。万物都是禀赋了“道”而成“德”(自然本性),又禀赋了“气”而成“形”(形态,形体)。老子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所谓“道法自然”,就是道以自然为法,作为宇宙的根本原则、最高原则的道,所遵循的就是自然无为。

  在道家看来,万物无一例外地都同样根源于“道”的流转与“气”的聚散,由此它们也就没有本质的差异,没有价值的优劣。《庄子·秋水》云:“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认为一个人站在“道”的高度观照万物,认识到万物并无贵贱高下之别,就能平等地看待一切,包容一切。这里讲的“以道观之”,也就是以“自然”的角度来审视一切。

  道家以“自然”观照人,肯定生命的价值,反对人为地延续或损害自己的生命,宣扬自然主义生命观。道家认为,一个人若能超脱于生死的执著,其心灵也就可以超脱形体的局限,直觉体认自我的自然本性,而与“道”契合为一,进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的境界,在心灵上获得极大的自由,成为精神上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圣人”,或神妙至真的“神人”。《庄子》又有《养生主》篇,宣扬养生之道,以求保命全生,不受损害。这种养生理论称为“全生”说,以后经黄老道家的养生论,进而影响道教,形成了长生论和神仙论。

  道家还主张“天人合一”说。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天地万物和我们同生于“道”,天地万物的气和我们的气相通,人的生命要与天地万物的生命合一,相应,协调,并与天地同长终。《庄子·在宥》论天人关系说:“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提倡无为,崇拜自然;贬斥有为,鄙视人为。道家所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观点,构成了自然主义传统的重要内容。佛家的解脱主义传统

 

 

内容提要: 儒家治世,关切社会的治理。道家治身,关怀生命自然状态的保持。 

疏理与运用中华文化中的历史资源

中华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世人有这样的评说:儒家治世、道家治身、儒家关切社会的治理,道家关怀生命自然状态的保持,儒家关心天下兴亡、倡导不计个人得失,道家不刻意为人为、追求自然完美,

 

儒家治世,关切社会的治理

公元前六、五世纪,在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形成儒家学说。儒家思想以人为本,侧重于从‘人’的角度来观照人生、社会和自然,重视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爱,肯定人的生命意义和人性价值。儒家重‘生’、更重‘德’,把人格价值、道德价值,置于生命价值之上。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在《滕文公》中的这句名言,最典型的表达: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原则,维护人格尊严。这就是说,在生命价值与道德价值发生冲突的关键时刻,宁可“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以成就道德价值。儒家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的价值对比中,认为精神高于物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说:“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都将长远影响后人,这‘三不朽’所蕴含的精神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也就是说‘三立’者的精神,远远超越死亡而臻于不朽。              

儒家以现实生活社会关系中的人为本位,强调人的生命意义和人性价值,在现实世界中提升道德品格,这种思想特质,可以概括为人本主义。儒家人本主义传统以其巨大的作用和影响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道家治身,关怀生命自然状态的保持 

公元前六、五世纪,在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形成道家学说。道家以自然为本位,侧重从自然出发来观照人生、社会和宇宙,强调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万物都是禀赋了‘道’而成‘德’(自然本性),又禀赋了‘气’而成‘形’(形态·形体)。(《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有名的‘道法自然’,用白说就是,‘道’以自然为法,作为宇宙的根本原则、最高原则的‘道’,所遵循的就是自然无为。庄子的《养生主》篇,宣扬养生之道,以求保命全生,这种养生理论称为‘全生’说。以后经黄老道家的养生论,进而影响道教,形成了‘长生论’和‘神仙论’。道家还主张‘天人合一’说,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家所论‘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构成了自然主义传统的重要内容。         

  儒家的‘人’本位和道家的‘自然’本位,这两种核心思想,奠定了中华古代文化的基础,同时,决定了中华古代文化的走向。

  

 

一、治国主张的比较

  (一)从“无为”看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

  老子的政治主张,是由他的天道自然的宇宙观决定的。在老子的哲学中,“无”不是一个用来说明“什么都没有”的概念。这也就是说“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本身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无,名天地之始”(《道德经?第一章》),“无有入无间”。“无”这种力量不仅创生万物,而且在任何事物中都起作用。“无”既然是一种伟大的力量,那么“无为”也就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伟大的作为,因此“为无为”最终才能达到“无不治”的效果。从而实现“无为而治”。在《道德经》里,老子对自己的“无为”的政治主张,作了充分的论述。他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三章》)在老子看来,这样的“圣人”,采用无为而治的方式治理政事,净化人民的思想,让人民顺应自然规律从事生产活动,满足生活需要,消除不正当的物欲,使机智巧诈之人不敢胡作非为,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二)从“德”字看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

  孔子提倡“德治”,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在孔子生活的西周时期,注重“礼乐文明”。其中“德”是核心。“孔子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表现了实行德治的管理者,对于大众的吸引力。“德治”是孔子政治法律思想中一个富有特色的理论,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然而其出发点在于爱民、利民的民本思想。孔子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他指出,治理国家,如果仅仅用政令来诱导,以刑法来约束,那就只能达到一个底线,就是老百姓暂时规规矩矩地生活,免去很多的刑罚。但是这样会留下后遗症,不足以树立他们的廉耻之心;只有用道德来诱导,用礼制来统一人们的言行,老百姓才会不仅有羞耻之心,而且能一直遵守正道,使得人心归服。因而孔子提倡“重德轻刑”,提倡“仁政”,主张以德治国。

四、老子、孔子治国之道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老子的治国思想要求君主只需遵循自然规则,充分发挥民众的能动性去成就事业;然而孔子的治国之道则要求君主不断的努力进行自我完善,使其道德水准达到一种能够影响民众,感化民众,“修已以安人”,在民众中培养道德自觉,从而达到社会的发展与和谐。两者的治国之道大相径庭,究其根本,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其一,两者的“道”的含义不同。老子喜言天道,孔子则“罕言天道”。老子提出的“道”讲得是自然之道,他从种种的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入手,要求整个社会应该按照自然的规律去面对,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以为天、地、人当效法道的自然性,反对统治者破坏社会的自然和谐与发展的妄为。孔子论述之“道”乃人伦之道。孔子认为用道德来教化和规范人们的言行,无论是对个人来说,还是对国家来说,都是必要的。就个人而言,搞好道德修养,遵守道德规范是立身处世的基础;就国家而言,施行道德教化,使社会每个成员都遵守道德规范,国家就好治了。其二,生活态度不同。老子看到的和想到的更多的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阴暗面,他认为,自然界的和谐是没有外界刻意作用其上的,是自然的,是事物的本性驱使而然。而以自然为平台的人类社会也应当是有着自然的完美。老子的“人道”是把人从社会角色中脱离出来,教人顺应天道,清修无为。孔子则注重传统的礼乐制度,对人类进步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主张人生应努力拼搏,有所作为,即使是政治昏暗,无以施展,也要“独善其身”,积极入世。其三,政治理想不同。老子对于政治是一种失望的态度,认为社会的动荡与百姓的贫苦是由于统治者的肆意乱为造成的,于是他构建出了一个“小国寡民”的封闭式社会,教民清修,无为,达到无欲无求的自然社会状态。孔子则是怀古式的憧憬未来。他认为,社会的混乱是由于礼乐制度的弱化引起的,所以只要效法古之圣君治国之道,加强礼乐制度,举贤仁能,对百姓实行道德感化,就能实现他的“大同社会”的理想。

文档

根据儒家和道家来区别和联系治世和治身

根据儒家和道家来区别和联系治世和治身,并根据《论语》《老子》的有关语句加以解释儒家重视人的生命,称“死生有命”(《论语·颜渊》),“生生之谓易”(《易传·系辞》),认为人应当感恩自然的造化而使自己拥有生命,并得以展开人生,演绎人生。儒家重“生”,更重“德”,把人格价值、道德价值置于生命价值之上。孔子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强调人应当有的意志和人格。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原则,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