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1:11:39
文档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雪的形成其实,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和冰雹相同,在气象学上,它们同属于固态降水。固态降水还包括平常不经常见到的霰和冰粒,而平常所见的雨就属于液态降水。国际水文协会所属的国际雪冰委员会,于1949年召开了一个专门性的国际会议,通过了关于大气固态降水简明分类的提案。把大气固态降水分为十种:雪片、星形雪花、柱状雪晶、针状雪晶、多枝状雪晶、轴状雪晶、不规则雪晶、霰、冰粒和雹。前面的七种统称为雪。   为什么后三种不能叫做雪呢?原来由气态的水汽变成固态的水有两个过程,一个是水汽先变成水,然后水再凝结成冰
推荐度:
导读雪的形成其实,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和冰雹相同,在气象学上,它们同属于固态降水。固态降水还包括平常不经常见到的霰和冰粒,而平常所见的雨就属于液态降水。国际水文协会所属的国际雪冰委员会,于1949年召开了一个专门性的国际会议,通过了关于大气固态降水简明分类的提案。把大气固态降水分为十种:雪片、星形雪花、柱状雪晶、针状雪晶、多枝状雪晶、轴状雪晶、不规则雪晶、霰、冰粒和雹。前面的七种统称为雪。   为什么后三种不能叫做雪呢?原来由气态的水汽变成固态的水有两个过程,一个是水汽先变成水,然后水再凝结成冰
雪的形成

其实,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和冰雹相同,在气象学上,它们同属于固态降水。固态降水还包括平常不经常见到的霰和冰粒,而平常所见的雨就属于液态降水。

国际水文协会所属的国际雪冰委员会,于1949年召开了一个专门性的国际会议,通过了关于大气固态降水简明分类的提案。把大气固态降水分为十种:雪片、星形雪花、柱状雪晶、针状雪晶、多枝状雪晶、轴状雪晶、不规则雪晶、霰、冰粒和雹。前面的七种统称为雪。

    为什么后三种不能叫做雪呢?原来由气态的水汽变成固态的水有两个过程,一个是水汽先变成水,然后水再凝结成冰晶;还有一种是水汽并不先变成水,而是直接变成冰晶,这种过程叫做水的凝华。所以说雪是天空中的水汽经凝华而来的固态降水。

雪与降水的其他形式相比,形成的原因是大致相近的。如果要详细了解其形成的过程,请大家参阅我们前面讨论过的降水的形成。

决定降水形式的关键因素是,当云中的冰粒坠落到近地面时,近地面空间的温度有多高。若近地面空间的温度低于0℃,冰粒不会融化,我们看到的就是白茫茫的“雪花”这种形式的降水;若高于0℃,则冰雪颗粒融为液态水,那就是我们所说的“下雨”。

至于雪与冰雹的区别,主要是在于其形成的内在过程(上面已有过叙述)和外部过程均有不同。它们虽然都是水滴或冰晶在云团中反复升降运动的结果,但冰雹形成于很强的对流云团中,经过剧烈而快速的反复升降,大小冰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砸向地面,而雪的形成过程则要平静、和缓得多——“静静的雪,你悄悄地落”。

其实,雾是降水的一种形式。它飘在空中为云,贴近地面则为雾。也可以说,是降水形成过程的环节之一。只要水汽含量足够多、温度足够低、水滴颗粒足够大,它就有可能向形成我们通常所见到的降水的那种形式的方向发展。

在水气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至某种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汽达到(或接近)饱和,便会在凝结核上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或冰晶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按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水汽凝结物令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下,则这种天气现象就称为雾。

雾的形成通常有两种途径。

(1)因空气温度降低而产生平流雾、 辐射雾、上坡雾等; 

(2)因空气中水汽增加而产生蒸发雾、 锋面雾、生物雾等。

按照雾的微结构和温度,可将之分为暖雾、过冷雾和冰雾三种。

(1)暖雾由温度高于0℃的水滴组成; 

(2)过冷雾由温度低于0℃的过冷水滴组成; 

(3)冰雾由冰晶组成。

其中过冷雾常能通过人工催化而被消除。

雾的出现以春季2~4月间较多。

最为奇特的是雾凝附于大树枝条上的景观——吉林雾凇。它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吉林市自1991年起,每年举办一次“雾凇冰雪节”。

由于丰满发电站大坝落差大,水流速快,水温高,使水坝以下 75千米内的松花江江面冬季不结冰。当气温降至-25℃时,江面水蒸气冉冉升腾,在临江的树枝上凝结出微型晶粒,形成结构疏松、色泽洁白的美丽结晶,吉林雾凇出现于每年的11月下旬至翌年的3~4月,约有六七十次。气象学称之为“雾凇”,当地群众称为“树挂”。每当雾凇出现时,十里长堤琼枝玉树,一片晶莹纯白,置身其中,犹入仙境。

“电闪雷鸣”,我们平常说话时就总是把两者连在一起。自然环境中也确实如此,两者相伴相生。

当天空乌云密布,雷雨云迅猛发展时,突然一道夺目的闪光划破长空,接着传来震耳欲聋的巨响,这就是闪电和打雷,亦称为雷电。雷属于大气声学现象,是大气中小区域强烈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形成的声波;而闪电则是大气中发生的火花放电现象。

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但由于它们在大气中传播的速度相差很大,因此,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光每秒能传播30万千米,而声音只能传播340米。声速和光速之间的这种差别使我们可以测量从看到闪电起到听到雷声止这段时间的长短,据此来计算闪电发生处离我们有多远。假如闪电发生10秒后听到了雷声,说明这块雷雨云离我们约有3400米远。

闪电通常是在有雷雨云时出现,偶尔也在雷暴、雨层云、尘暴、火山爆发时出现。伴随闪电而来的,是隆隆的雷声。其形成的原因大致如下:闪电通路中的空气突然剧烈增热,温度高达1.5~2万℃,由此造成空气急剧膨胀,通道附近气压可达100个大气压以上。紧接着,又发生迅速冷却,空气很快收缩,压力减低。这一骤胀骤缩都发生在千分之几秒内,所以在闪电爆发的一刹那间,会产生冲击波。冲击波以5000米/秒的速度向四面八方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它的能量很快衰减,而波长则逐渐增长。在闪电发生后0.1~0.3秒,冲击波就演变成声波,这就是我们听见的雷声。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雷鸣是在高压电火花的作用下,由于空气和水汽分子分解而形成的瓦斯发生爆炸时所产生的声音。雷鸣在最初十分之几秒内,跟爆炸声波相同。这种爆炸波扩散速度约为5000米/秒,在0.1~0.3秒后,变为普通声波。

听起来,雷声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清脆响亮,像爆炸一样,叫“炸雷”;另一种是沉闷的轰隆声,叫“闷雷”。有一种低沉而经久不息,有点儿像推磨声的,叫“拉磨雷”,实际上是闷雷的一种。

炸雷一般是距观测者很近的云对地闪电所发出的声音。观测者在见到闪电后,几乎立即就听到雷声;有时甚至在闪电同时即听见雷声。因为距离很近,它所产生的爆炸波还来不及演变成普通声波,所以听起来犹如爆炸声一般。

如果雷声在云里面多次反射,在爆炸波分解时,又产生许多频率不同的声波,它们互相干扰,使人听起来感到声音沉闷,这就是我们听到的闷雷。闷雷的响度比炸雷小,也没那么吓人。

拉磨雷是长时间的闷雷。雷声拖长的原因主要是声波在云内的多次反射以及远近高低不同的多次闪电所产生的效果。此外声波遇到山峰、建筑物或地面时,也产生反射。有的声波要经过多次反射。这多次反射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先后传入我们的耳朵。这样听起来,就觉得雷声沉闷而悠长,有如拉磨之感。

为什么会下雾

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

一般来说,秋冬早晨雾特别多,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达到了饱和。而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多。气温在4℃ 时,1立方米的空气,最多能容纳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气温是20℃ 时,1立方米的空气中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0克。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量,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当足够多的水分子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在一起,同时水分子本身也会相互粘结,就变成小水滴或冰晶。

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量而凝结成水滴,主要是气温降低造成的。如果地面热量散失,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那么当它冷却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中的一部分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这就是雾。它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白天温度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间,温度下降了,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的能力减少了,因此,一部分水汽会凝结成为雾。特别在秋冬季节,由于夜长,而且出现无云、风小的机会较多,地面散热较夏天更迅速,致使地面温度急剧下降,这样就使得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在后半夜到早晨达到饱和而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雾。秋冬的清晨气温最低,便是雾最浓的时刻。

辐射雾是由辐射冷却形成的,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另一种是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平流雾;有时兼有两种原因形成的雾叫混合雾。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蒸发雾,即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则因水面蒸发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气便发生水汽凝结成雾。这时雾层上往往有逆温层存在,否则对流会使雾消散。所以蒸发雾范围小,强度弱,一般发生在秋冬季的水塘周围。

雾的消散一是由于下地面增温,雾滴蒸发;二是风速增大,将雾吹散或抬升成云;再有就是湍流混合,水汽上传,热量下递,近地层的雾滴蒸发。

雾持续时间的长短主要和当地气候干湿有关:一般来说,干旱地区多短雾,多在1小时以内消散;潮湿地区则以长雾多见,可持续6小时左右。

文档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雪的形成其实,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和冰雹相同,在气象学上,它们同属于固态降水。固态降水还包括平常不经常见到的霰和冰粒,而平常所见的雨就属于液态降水。国际水文协会所属的国际雪冰委员会,于1949年召开了一个专门性的国际会议,通过了关于大气固态降水简明分类的提案。把大气固态降水分为十种:雪片、星形雪花、柱状雪晶、针状雪晶、多枝状雪晶、轴状雪晶、不规则雪晶、霰、冰粒和雹。前面的七种统称为雪。   为什么后三种不能叫做雪呢?原来由气态的水汽变成固态的水有两个过程,一个是水汽先变成水,然后水再凝结成冰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