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1.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 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 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 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 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3、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 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 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 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4、 绝对决定论:将遗传与环境对立。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5、共同决定论: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发展。其代表人物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该理论的核心是人类心理的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相辅相成所造就的。
6、相互作用论:其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其基本观点: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⑵互相渗透、互相转化;⑶二者的作用是动态的。
7、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1. 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 乳儿期:1个月~1岁
•3. 婴儿期:1岁~3岁
•4. 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
•5. 童年中期:6岁~11、12岁
•6. 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 青年早期:14、15岁~ 17、18岁
8、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无论是遗传论者、环境论者,还是成熟论者,都将儿童视为被动发展的个体,忽视了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儿童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
9、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个体发展稳定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10、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个体行为将受到个性特征和情境变化的影响。不同情境中的表现不一定一致。
11、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心理发展有无关键期尚有争论。对于“最佳学习期”问题关注但不宜过分关注。
1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
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于19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13、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三个时期:
•1. 20世纪早期
•“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 霍尔,提出复演说、发明研究儿童心理的新技术——问卷法。这一时期研究的特点:⑴强调发展是成熟的结果;⑵收集描述正常发展的材料;⑶弗洛伊德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兴起。
•2. 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⑴阐明和检验解释儿童行为的理论; ⑵强调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⑶偏爱实验室研究。
•3.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今: ⑴重新发现了皮亚杰理论; ⑵重新研究遗传和成熟对行为的影响; ⑶试图把认知发展和社会行为联系起来;⑷将儿童心理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
14、20世纪20年代,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他的《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年版)一书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15、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等。
16、常见的研究设计类型有:
一、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其优点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找出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或特点,并从中分析出发展规律。不足是,不易看到发展的连续过程和关键的转变点。
二、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地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其优点是可以比较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的规律,这些特点正是儿童心理研究所要求的。不足是研究的时间较长,不易同时进行大量的研究;影响被试的各种条件不易查明或控制,因而由于被试的生活条件变化,不易有效地进行前后比较;被试的代表性问题等等。
三、跨文化研究:又称交叉文化研究,是在一项研究中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进行研究,从而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在研究时通常选取文化差异较大的被试进行比较。
第二章:
1、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染色体内的一小段DNA分子。
2、DNA:遗传的基础物质。存在于染色体,由不分支的长链核苷酸分子所组成。DNA链上核苷酸可能的排列顺序是无限多。
3、A—T;G—C
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其中A腺嘌呤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与C胞嘧啶配对,这被称为碱基互补原理。
4、遗传密码:是由化学梯级两边按一定顺序排列的碱基组成。——决定了个体差异存在。
5、基因是出现在染色体中的DNA片段。每个基因控制生物体的一个或多个遗传特征。
6、减数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
7、减数的意义:
在减数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两次。减数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减数的意义:
1、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两次,造成配子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人体细胞为23对46条染色体, 精子和卵子各含23条;
2、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造成了精子和卵子的极其多样性;
3、通过同源染色体间的配对与交换,将造成染色体的新的重组。
4、通过精子和卵子的随机结合,则一对夫妇可产生70多万个亿的,具有不同染色体组成的子女。
5、在生物体的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通常要融合在一起,才能发育成新个体。
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作用。
6、有丝: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的主要方式,细胞时,染色体复制成两份,使产生的两个子细胞都有与母细胞相同数目的染色体,整个过程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细胞增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种族的繁衍、个体的发育、机体的修复等都离不开细胞增殖。
7、蛋白质合成:是生物按照从脱氧核糖核酸 (DNA)转录得到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上的遗传信息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由于mRNA上的遗传信息是以密码形式存在的,只有合成为蛋白质才能表达出生物性状,因此将蛋白质生物合成比拟为转译或翻译。
8、显性基因(dominant gene)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在二倍体生物中,杂合状态下能在表型中得到表现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通常用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来表示。显性基因常能形成一种有功能的物质(如酶),而它的隐性等位基因则由于相应的核苷酸发生了突变而不能产生这种物质,所以在杂合体中只有显性基因能表现出正常的功能(显性)
9、隐性基因:支配隐性性状的基因。在二倍体的生物中,在纯合状态时能在表型上显示出来,但在杂合状态时就不能显示出来的基因,称为隐性基因。 隐性基因表现为aa。(显性基因为AA或Aa)
10、遗传病一般由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造成。
基因突变是指由于DNA碱基对的置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变化 。
11、胎儿的发育过程:
胚种期:也称组织和组织分化前期。卵细胞受精后至八、九天。
胚胎期:也称细胞和组织分化期。孕后第二周至第八周。这一时期胚胎分化出三层: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
胎儿期:也称器官和功能分化期。孕后三个月至出生。
12、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
孕妇的营养
孕妇的疾病
药物
辐射
孕妇的情绪
14、儿童生长四个显著时期:⑴0-2岁发展十分迅速;⑵ 2岁-青春发育期发展较为平缓; ⑶青春发育期(男孩约在13-15岁,女孩约在11-13岁)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 ⑷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15、儿童各器官的生长:
1.身高和体重:是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标志。
2.身体各系统的发展:遵循两条原则,即头尾原则(从头到尾)和远近原则(由近及远)。
16、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1.脑重量增加:脑是优先发育的,出生时新生儿的脑重量已达到成年人脑重的25%。
▪2.脑皮层结构复杂化:0-25岁。
▪3.儿童脑电图特征:4-20岁有两个脑发展加速期,一是在5、6岁左右,二是在13、14岁左右。
▪4.脑的基本活动是反射活动:吮吸反射、防卫反射、朝向反射、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惊跳反射(莫罗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强直的颈反射。
17、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上至下:头 躯干 脚;
▪沿着“抬头 翻身 坐 爬 站 行走”方向成熟。
▪2.由近及远:由身体中部开始发展,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发展越早。
▪3.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先大肌肉群发展,后小肌肉群发展。即先粗动作发展,后精细动作发展。
18、头部、躯干部、手臂和手、腿和脚。
19、儿童动作发展的训练
▪心理学家格赛尔从双生子爬梯试验得出结论:“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并提出“成熟——学习”原则,成熟是学习或训练的基础,只有在成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或训练,才能有效而成功。
▪我国学者李惠桐认为:开始学习或训练在成熟早期效果最好,中期次之,晚期较差。
▪动作技能:是一种自动的、迅速的、正确的、柔和的动作,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动作,而是一连串的上百个肌肉与神经协调的动作。这方面研究比较有影响的人,国外有心理学家格赛尔和雪利,我国有李惠桐等人。
20、男女儿童动作发展存在差异。
21、心理学家格赛尔从其所进行的著名的双生子爬梯试验中得出结论: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他提出了“成熟——学习”原则,成熟是学习或训练的基础,只有在成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或训练,才能有效而成功。否则是无效的、浪费的。
成熟早期是开始学习训练的最佳时期或关键期,效果最好;成熟中期开始学习或训练效果虽然不如早期,但比晚期开始学习训练为好;成熟晚期开始训练学习虽不如早中期效果好,但总比不学习不训练要好一些。总之开始学习训练在成熟早期效果最好,中期次之,晚期较差。
第三章:
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属于心理活动中较低级的形式,出现早、发展快;许多感知觉在婴幼儿期已经达到成人水平。
感觉是发生最早的心理过程。
2、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
■1.反射行为:只要给予适宜刺激,就能做出相应的反应的行为,即反射行为。
■2. 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
■3.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
■4.视觉偏爱
3、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
4、儿童的视力障碍有:远视、近视、弱视等。早期矫正有效果。
5、保护视力,预防近视从幼儿期开始。
6、视觉的发展
眼睛是婴幼儿接触、了解周围世界的主要器官,因此,儿童心理学对婴幼儿视觉的研究要比其他领域更为丰富。
1.视觉集中(含视觉追踪):所谓视觉集中现象,是指婴儿通过眼肌的协调运动,改变自己视觉的焦点,使两眼视线集中到视刺激对象上的现象。
4-5个月的胎儿已经具有可能视觉,而真正的视觉要到新生儿时期。婴儿到两个月时才能改变焦点加以视点调节,而且追随水平刺激比追随垂直刺激容易。
2.光的察觉:新生儿出生后便能察觉眼前的光亮,而且能察觉移动的灯光。
3.视敏度(含对光的觉察)视敏度是指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它可分为空间视敏度和时间视敏度。
按照斯尼伦(Snelln)标记,一个月以下的新生儿的视力在20/150-20/290之间,但婴儿视力的改善迅速,大约6个月到1岁便达到正常成人的视力范围之内。
目前研究视敏度的方法有:视觉偏爱法、视动眼球震颤法、视觉诱发电位测量法。
4.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一般认为,儿童约从第3、4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已经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波长较长的暖色比波长较短的冷色更容易引起婴儿的喜好,红色的物体特别容易引起儿童的兴奋。
测定婴儿能否辨别颜色的方法主要有:视觉偏爱法、记录脑电活动、去习惯化、配色法等。
5、颜色视觉的障碍有:色盲、色弱
6、(一)听觉的发生
1.胎儿的听觉反应:目前尚有争论
2.新生儿听觉的发生:出生即有
3.听觉发生的指标:引起各种反应,并能区分音高、音响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听觉刺激的分化能力可以用定向反射习惯法来测定。听觉的辨别能力 :语音感知 、
音乐感知 、视听协调能力
7、嗅觉、味觉和肤觉的发展
■1. 嗅觉
■嗅觉是新生儿选择食物的重要手段,从生命开始后半个小时,他们就能对强烈的气味产生颜面动作反应。嗅觉的改善一直延续到成年,然后才衰退。
■ 2.味觉
■味觉具有保护生命的价值,因此,有人认为,味觉是新生儿最发达的感觉。
■ 通过用代表基本味觉的物质研究新生儿发现,他们对不同浓度的溶液有不同的反应,但其味觉并不十分敏感,而且与成人的反应模式存在差异。
■ 3. 肤觉
■Ø 新生儿肤觉,特别是触觉的分化极其迅速;
■Ø 新生儿的温觉比较微弱,痛觉在早期就有表现。
8、婴幼儿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
埃尔金德和凯格勒通过实验发现儿童先是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4、5岁);然后看见整体,但不确定(6岁);接着既能看到部分,又能看见整体(7、8岁);最后,实现部分与整体的统一(8、9岁)。
9、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鲍厄对50—60天的婴儿进行训练,结果说明婴儿已形成了形状知觉的恒常性。
范兹的实验,说明婴儿已能区别两种水同形状。
文格尔等的研究说明,4个月以内的婴儿具有形状知觉的恒常性。
实验表明,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的辨别有程度上的差异。
10、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 苏联的研究认为,6个月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
■ 鲍厄(1966)研究说明在有一定背景的条件下,婴儿已有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 杨期正等的实验(1979)说明,幼儿用词概括形状的能力,比知觉的概括发展晚。
11、幼儿对物体属性感知标准的掌握
岁以后,儿童对物体属性的知觉发展到了系统化阶段。
幼儿在前几年所积累的感知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学会按社会通用的感知标准去反映物体的属性。
12、空间知觉主要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位置以及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13、方位知觉的发展
儿童很小就有方向定位的能力。
幼儿更多依靠视觉、动觉及静觉的联合活动进行方向定位。
皮亚杰等人的许多研究材料都说明,儿童先学会辨别上下方位,然后能够辨别前后,最后才会辨别左右。
14、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发展
距离知觉也是对物体空间位置的知觉。它是一种以视觉为主的复合知觉。
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
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等创设的“视觉悬崖”。实验说明幼小的婴儿已有深度知觉。
15、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发射。
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与识记的事件相联系。
16、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的发展意味着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进入一个较完善的阶段。
17、观察具有:目的性、持续性、概括性
18、幼儿期,观察的目的性逐渐加强。
19、幼儿初期,观察持续的时间很短。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学会持续地观察某一事物。
20、观察的概括性意味着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它在幼儿初期还没有很好地发展。
21、观察方法的形成,是幼儿期知觉发展的又一重要表现。
1、如何理解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2、婴幼儿触觉发展有哪些特点?
3、幼儿方位知觉、形状知觉、时间知觉发展有哪些特点?
4、幼儿观察的发展有哪些表现?
第四章:
1认知
1.认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狭义的认知就是思维或记忆。
2.研究认知的目的:描述儿童认知功能如何随年龄变化而生长;说明或揭示儿童认知功能变化的因素或机制。
3.两种关于认知的主要理论:皮亚杰理论;信息加工理论。
2、让·皮亚杰(Jean Piaget,1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3、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知论”。
4、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原因:心理因素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与本质。个体的任何心理反应,不论指向外部动作还是内部思维,都是一种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而适应则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形式完成。
•心理发展的因素:支配心理发展的原因有成熟、物理条件、社会环境、平衡。
•心理发展的结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其中图式为核心概念。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儿童喜欢敲击东西)图式最先来自遗传,之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和丰富,经过同化、顺应、平衡演变成新图式。
•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用锤子敲完了用勺子敲)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
• 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用鸡蛋敲了一次桌子鸡蛋碎了,以后不敢用鸡蛋敲)顺应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 平衡:同化与顺应导致的适应,是机体暂时达到平衡,但这只是下一个较高水平平衡运动的开始。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
•心理发展的阶段: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人的动作图式经过不断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也就是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形式运算阶段12-15
• ①各阶段是连续的,但具有阶段性,即各阶段有自己独特的结构
• ②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固定
• ③阶段之间在可以有交叉
• ④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和结构的基础,但之间有本质差异
• ⑤同一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水平相当
5、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的总看法
•1.儿童的智慧不是单纯的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的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2.智慧发展阶段可解释为整个心理发展的阶段,因为心理机能的发展决定于智慧。
•3.儿童的智慧不是单纯的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的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4.智慧发展阶段可解释为整个心理发展的阶段,因为心理机能的发展决定于智慧。
•5.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适应的形成在生物学上是同化和顺应的平衡,在心理学上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同化和顺应是同一基本适应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6.智慧运算是以整体建构方式实现的
6、皮亚杰的认知发 展 的 阶 段
•心理发展可以区分为不同水平的连续阶段,阶段之间具有质的差异
•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一阶段
•发展的阶段性不是阶梯式,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
•各阶段出现的年龄因智慧程度和社会环境影响而略有差异,但先后次序不变
| 阶段 | 年龄 | 认知特点 |
| 感知运动阶段 | 0—2 婴儿 | ◆靠感觉和动作认识周围世界; ◆根本的自身中心化; ◆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如看到奶瓶就开始作出吮吸的反应; |
| 前运演阶段 | 2—7 幼儿 | ◆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如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 ◆判断受直觉思维支配,还不能形成正确概念; ◆没有运演的可逆性和守恒性; |
| 阶段 | 年龄 | 认知特点 |
| 具体运演阶段 | 7—12 小学 | ◆儿童概念性工具发展的决定性转折点; ◆思维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这种思维运演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
| 形式运演阶段 | 12岁以上 初中 | ◆开始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演,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演; ◆有能力处理假设,用运演符号来替代其他东西,而不只是单纯地处理客体; ◆是最高级的思维形式;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 、8~ 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 )
•1.感觉运动阶段:图式功能特征:凭感觉与动作以发挥其图式功能;由本能性的反射动作到目的性的活动;对物体认识具有物体恒存性概念。
•2.前运算阶段:图式功能特征:能使用语言表达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倾向;能使用符号代表实物;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
•3.具体运算阶段:图式功能特征:能根据具体经验思维解决问题;能理解可逆性的道理;能理解守恒的道理。
•4.形式运算阶段:图式功能特征;能抽象思维;能按假设验证的科学法则解决问题;能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考问题。
8、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t),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
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界环境,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先天的反射结构更加巩固(如使吮吸奶头的动作变得更有把握),还扩展了原先的反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玩具,在东西未接触到嘴时就作吸吮动作等)。这一阶段称为反射练习期。
第二分阶段(1~4、5月)
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儿童通过整合作用,把个别的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些新的习惯,如寻找声源,用眼睛追随运动的物体。这一阶段称为习惯动作时期。
第三分阶段(4、5~9个月)
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活动不再囿于主体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即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动作和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发生了循环关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第三阶段称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
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动作格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作手段使用。儿童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新遇到的事物,如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但该阶段儿童只会运用已有的行动格式,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此阶段称为手段与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期。
第五分阶段(1~1.5岁)
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这时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目的地去构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尝试错误期”。
第六分阶段(1.5~2岁)
显著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
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标志着感知动作期的结束,新阶段的开始。
9、前运算阶段
主要特点:出现了符号、表象和直觉思维。
两个小阶段:
•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直觉思维阶段(4~7岁)
•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出现
•延迟模仿、语言符号灵活运用
•象征:与象征物之间有明显相似之处
•符号:与被表达物之间无客观上的相似,但主观上有紧密联系,如语言
10、具体运算阶段
•获得了守恒性
•群集结构的形成:群集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分类系统。皮亚杰认为任何运算都不是孤立的,它只是群集运算中的一个部分。
•
•观念上的一系列操作
守恒性:守恒: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并未改变。途径: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数目守恒(6~7岁)、物质守恒(7~8岁)、长度守恒(7~8岁)、面积守恒(8~9岁)、重量守恒(9~10岁)、体积守恒(12~13岁)
•可逆性
•系统性
具体运算阶段总结:认识大多数仍于此时此地的具体客体和关系。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形成了量和数的守恒,并且能够对实物加以排序和分类,但是他们不能就抽象的、假设的命题或虚构的事件进行推理。
11、形式运算阶段
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它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结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10、皮亚杰研究儿童的主要认知特点
•自我中心(egocentrism)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例:三山实验
•意味着对认识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缺乏理解
•不自觉地将自我的品质和看法强加于事物和他人的立场
•
•不可逆性: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直觉性: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往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
• 往往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化的过程。
•泛灵论(Animism):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原因:自我投射
• 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象
•现象学因果性:指若两件事情连续发生,儿童会认为第一件事情是引起第二件事情的原因。
•自我中心言语:受自我中心思维影响,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说话。
•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表现形式):
• 重复:感受说话的愉悦。
• 独白:帮助自己进行思维,伴随或强化儿童的思维、动作。
• 集体独白:一个孩子的说话似乎刺激了另一个孩子的言语,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各说各的,互不相干。
9、客体永久性
•当客体在视野中消失时,仍知道该客体的存在
•“屏幕效应”、“隧道效应”
贝拉吉恩的客体永久性测验
第五章:
•直到 1 9 6 O年,美国的纽韦尔(Newell)和米勒(M i11e f)等人分别出版了《行为的计划和结构》和《关于一般问题解决程序的报告》的著作。才开始了现代关于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方法研究。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派把人的认知和计算机进行功能模拟,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待人的认识过程。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寻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如测量法、观察法之外,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法等。
•1、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认知功能是用不同的知识单元工作的过程,利用这些知识单元来表征事物或信息。
•知识单元有四类:图式、映象、概念或范畴、判断 。
•2、图式schemata由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所组成,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
•图式使记忆更为有效,因为图式保存了场景的基本内容。
•3、脚本:是指某些具体事件的图式。
•图式和脚本是儿童首先使用的认知单元。
它允许儿童去期待和预测。因此儿童期待认识与图式一致的东西,并引起注意。
•4、映像是一种感觉印象,常常在图式中出现。
•儿童同是否用映像来回想信息,取决于那些信息是否已经成为儿童概念性知识的一部分。
•知识越概念化,儿童就越少用映像来回想信息。
•图像和映像表征事物的物理特征。
•5、1.概念:是对一组对象或事件的符号表征。
•语言是基本的符号表征形式。
•2.符号概念常常是表征一组客体共同的、抽象的特征。儿童很早就有把物体集合在一起的能力。符号概念可以帮助儿童提高理解世界的能力。
•3.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儿童的符号概念也起了变化:
•①定义概念的那些方面逐渐与大多数成人认为是关键的东西相一致;
•②思维时能更有效的使用符号概念;
•③能更好地用词描述符号概念。
•4.儿童的概念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
•5、1.两个或更多的概念被连结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判断。
•2.一个维度还是两个或多个维度可虑解决问题,反映了儿童判断的发展水平的低或高。
6、信息加工的阶段
•1.感觉登录:又称感觉贮存,是一种照相式的记忆。其特点是移去刺激后,记忆迅速衰退(即迅速遗忘)。
•对感觉信号的察觉是信息加工的第一步。
•尼塞尔使用“肖像式记忆”来描述视觉记忆或视觉印象的简短保持。
•(1)视觉记忆:斯潘林实验证实肖像式感觉登录的确存在。
•(2)听觉记忆:麦沙罗研究证实肖像式记忆大约持续1/4秒。
•2.注意:通常是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是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
•它是人的感觉(视觉、听觉、味觉等)和知觉(意识、思维等)同时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对其他因素的的排除)。
•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一些现象而离开其余对象。二是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
•注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有一系列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3.知觉:外界刺激作用于个体感官时人脑对外界的整体的反应。即对感觉刺激的察觉、识别和解释。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知觉的内容会更丰富。
•4.短时记忆:是一种暂时的、主动地和有意识的记忆。
•短时记忆是信息加工的核心单位,通过短时记忆,个体把直接来自环境的信息与来自贮存于长时记忆的信息结合起来。
•局限性:一是短时记忆一次所能包含的符号数量有限;
• 二是信息衰退速率快。
5.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从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它是对短时记忆反复加工的结果。
•与短时记忆相比,长时记忆的能量非常大。
7、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变化
•一般认为:
•短时记忆的变化主要是复述、元认知、加工水平和组织的变化。
•长时记忆的变化完全是由于代码(把信息放进记忆中)的变化及提取策略(信息的再恢复)的变化。
•1.复述;2.组织;3.元记忆:就是儿童关于记忆过程的认识;4.信息加工的水平;5.提取:是探究并得到记忆中信息的能力。
8、记忆测量
•测量记忆最好的方法有三:
•1.再认:能够识别一个客体。
•2.重组:恢复先前看到过的客体。
•3.回忆:是一种更复杂的记忆呈现。它有赖于心理映像和恢复来自长时记忆的信息。
9、元认知:是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1.计划
•2.激活认知规则和策略
•3.监控学习
•4.控制分心和焦虑
•5.评定结果
10、简评信息加工的认知研究 (P108)
第六章:语言
●1、儿童语言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的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这里主要指对口头语言中的说话和听话能力的获得)。
● 语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结构系统,按其构成成份来说,包括语音、语法、语义三个方面。
●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要使它有效地发挥作用,说者和听者双方都必须掌握一系列的技能和规则,这就是语用技能。
2、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1.可以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提供依据;
●2.为思维和语言关系的理论问题提供资料;
●3.为幼儿语言教材的编写和语言教学提供依据;
●4.可以作为诊断儿童个体语言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严格地说,语言发展是从儿童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地词开始,因而通常将词地出现为界将整个过程划分为语言准备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
语言准备期也称前语言期,可分产生和理解两个方面的准备。
3、儿童语言准备期(0—1岁)
●语言准备期是儿童语言的发生期,或叫前语言期
(一)语言产生的准备
1.反射性发声阶段:哭叫:未分化的(1个月内)和分化的(1个月后);非哭叫的声音(第五周起)
2.牙牙语阶段(5个月左右)
牙牙语:类似于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那些音节的重复。
(二)语言理解的准备
1.语音知觉
●不到10天的新生儿就能区别语音和其他声音,并对之作出不同的反应。
2.语词理解
●8、9个月:能听懂成人的话,但并非对语词本身的确切反应。
●11个月:语词作为信号引起相应的反应。
被动性语言:儿童对词义能理解,但不能主动说出的语言。
●1岁左右:主动性语言,标志着符号交际的开始。
4、语言发展期
●儿童在1岁左右讲出了第一批能被理解的词,标志着儿童进入了语言发展期。
一、语音的发展
二、词义的发展
●1.普通名词
在儿童早期词汇中普遍表现出的三种现象(2-6岁比较普遍) :
①过度扩展:词的使用范围的扩张
②扩展不足:词的使用范围缩小
③造词:自选的词
2. 形容词
●2-6.5岁儿童使用形容词数量虽年龄增长而发展,4.5岁左右增长较快。其特点是:
●⑴从物体特征描述发展到时间情境描述。颜色-味道-动作-情感与个性
●⑵从单一特征到复杂特征。
●⑶从方言到普通话口语到书面语言。
●⑷从形容词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
3.时间词
●⑴表示时间阶段(3-6岁):
●年 天(较早发展) 早中晚
●⑵表示时间次序的词:
●现在 过去 将来
●4.空间方位词:3-4岁发展最快
●5.指示代词:这、那
●6.人称代词:我、你、她(他)
●7.量词:
(三)句子的发展
1.句子的产生
不完整句 完整句 复合句
●不完整句(2—6岁范围内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单词句(1—1.5岁) 电报句(1.5—2岁)
●完整句(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简单句 复杂句
5、语言的产生:
反射性发声(未分化的哭叫 分化的哭叫 非哭叫的声音)
牙牙语 语音 词义(名词 形容词 事件词 空间方位词 指示代词 量词)
句子(不完整句 完整句 复合句)
6、儿童话语发展的特点
●⑴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⑵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
●⑶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7、句子的理解
●理解策略:
①事件可能性策略(2、3岁)(可以考名词解释)
②词序策略(5、6岁)
③非语言策略
8、(四)语用技能的发展
●语用技能指交谈双方根据语言意图和语言环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包括说者和听者两方面的技能。
1.说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
2.听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
9、幼儿期语言的发展
(一)词汇的发展
●词汇数量不断增加
●词类范围逐渐扩大
●词义逐渐确切和加深
(二)句子的发展
●从简单句发展到复杂句
●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从不完整句发展到完整句
(三)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从对话言语发展到独白言语
(四)内部言语的发展
●内部言语:是为自己用的言语,是一种不出声的隐蔽的言语,是一种简略的、压缩的言语。
●内部言语的特点:
1.隐蔽性
2.与思维的相关性
3.简约性
●在产生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自言自语”的现象,皮亚杰称为“自我中心言语”
10、语言获得理论
●环境论
●先天决定论
●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11、环境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
12、模仿说
1.传统的模仿说——阿尔波特
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2.选择性模仿说——怀特赫斯特
认为儿童学习语言并非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有所创造、有所选择的。
13、强化说——巴甫洛夫、斯金纳
●认为环境因素对言语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4、先天决定论否定环境和学习是语言获得的决定因素,强调先天禀赋的作用。
(一)先天语言能力说——乔姆斯基
●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模仿和强化得来的。
●儿童具有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即先天具有普遍的语法知识,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
●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的规则系统。
(二)自然成熟说——勒纳伯格
●生物的遗传素质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
●语言以大脑的基本认识功能为基础
●语言的获得有关键期
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15、(一)认知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认为儿童的语言能力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
●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而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社会相互作用论
●认为儿童和成人的语言交流是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因素。
●儿童和他的语言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儿童在这个整体系统中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参加者。
16、幼儿期儿童语言的培养
●重视对儿童发音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富于刺激性的环境是儿童言语发展的重要条件
●借助儿歌、谜语、快板、故事等形式培养儿童的言语能力
●教师和父母的语言修养,是促进幼儿言语发展 的重要条件
第七章:智力发展
1、认知活动的核心成分——智力操作活动中的个体差异,包括差异的测量、造成差异的原因以及从差异来预测其它场合的工作成就等方面的问题。
•一般可以通过认知活动的过程和认知活动的产品来了解认知活动的水平。
•评价认知产品最普通的方法是通过实施标准化智力测验。
IQ是随年龄的变化,受经验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测验种类和测验实施条件这样一些事实 。
2、智力的一般理解
•1.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2.智力是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3.智力是个体学习的能力。
•4.智力是智力测验所测的能力。
•5.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3、智力的特质结构理论(可以考简答、论述、名词解释,重点)
•二因素说——斯皮尔曼
•多因素说——塞斯顿
•三维智力结构理论——吉尔福特
•层次结构模式——阜南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卡特尔
•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斯滕伯格
4、智力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每个原则都可以考名词解释)
•1.测验项目的选择
•2.标准化
•3.常模的制定
•4.测验的信度
•5.测验的效度
5、几种常见的智力测验
•1、B-C量表(比纳-西蒙)
•2、S-B量表(斯坦福-比纳)
•3、WISC量表(韦克斯勒)
•4、婴儿智力测验量表
•⑴格塞尔发展程序量表
•⑵贝利婴儿发展量表
6、智力的成长曲线
7、智商的稳定性问题
8、关于智力发展的因素分析
•1.智力发展的因素分析离不开年龄维度
•2.如何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智力
•3.因素数量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4.因素比重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5.在一定因素结构中,因素内容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9、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问题
1.智商的稳定性存在着较大的个别差异
•智力成长变化有以下几种模式:
•聚合式
•发散式
•交叉式
10超常儿童行为特征
——心理与身体特征
——在游戏方面
——家庭背景、性别、出生次序
——成人对智力优异儿童的态度产生的影响
第八章:情绪
1、什么是情绪
2、情绪的组成成分:情境、身体状态、情绪表现、情绪体验
3、1.情境:⑴当前的事件、回忆、思考,甚至先前的情绪体验,都能引起儿童的情绪。
⑵引出4-7岁儿童情绪的原因:①材料性质②食物③动物④幻想⑤人际的⑥环境事件⑦成就
⑶引出4-7岁儿童情绪的规律:①各种情绪都可以由人际的或环境事件引起;②伤心与愤怒情绪于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最为密切;③高兴和惊奇常常由材料性质引起;④想象和幻想常常与儿童的害怕相联系;⑤7岁儿童与四岁的相比,由人记得以及成就引起的情绪更多。
⑷儿童情绪发展规律:①随着年龄增长,引起儿童情绪的原因也在变化;②引起情绪的刺激与儿童的认知水平有关。
•2.身体状态:表现为躯体的、神经的和生化的变化。不同的情绪体验伴随着不同的身体状态,但二者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如测谎仪
•3.情绪表现:脸部表情、身体运动和声音。情绪表现与情绪有先天联结,但这种先天联结可以在后天改造。每种文化都有合适的表情显示的规则。
•4.情绪体验:有意识的情绪体验在一个人知觉到情绪或说得出情绪名称时发生。语言是情绪体验产生的关键。
4、婴幼儿的情绪
1.先天的情绪表达能力:
•⑴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的观点: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怕。
•⑵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观点: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⑶伊扎特的观点:婴儿出生时已具有五种面部表情迹象:惊奇、苦恼、厌恶、微笑、感兴趣。
5、简述我国学者孟昭兰的婴儿情绪分化理论。(略)
6、2.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
克林勒特和坎波斯的观点:
儿童运用面部表情和分辨他人情绪表情的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并区分出四种水平:
水平1 :无面部知觉(0-2个月)
水平2 :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个月)
水平3: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个月)
水平4:在因果关系参照中应用表情信号(7-10个月)
7、3.婴儿的微笑
•婴儿的笑是第一个社会性行为。鲍尔贝、斯罗夫和瓦特斯等研究认为,婴儿的笑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发地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儿童微笑意义
•1. 儿童积极情绪的表达与认知成熟度有关;
•2. 儿童对那些引起发笑的刺激做出越来越主动地反应。
7、4.婴儿的害怕——哭泣
第一阶段:生理——心理激活(出生~1个月)
第二阶段:心理激活(1个月左右)
第三阶段:有区别的哭泣(2个月~22个月)
8、几种主要的儿童情绪的获得理论:学习理论、知觉再认理论、社会认知理论
9、学习理论
•1、无条件刺激引起情绪反应;
•2、情绪反应是通过经典条件作用而产生的;
•3、建立了操作条件反射;
•4、观察学习也是引起情绪反应的重要来源。
10、知觉再认理论
该理论把儿童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机体,并试图用已经形成的结构或工具来影响输入的刺激。
11、社会认知理论
该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儿童对社会世界、对自己和别人、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12、儿童情绪可以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或应答条件反射)获得。华生和雷诺做了怕是学习获得的经典实验。
13、儿童对情绪的识别,大部分来自于父母对情绪行为的标志。
14、每个社会,每种文化,都有约定俗成的“情绪表达法则”。
15、尽管每个儿童都具备发展感情的先天基础,但由于生活处境不同,情感表达的方式、情感丰富性和发展速度也不同。
16、社会认知:(名词175)
17、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通常为怯生。
18、影响怯生的原因:
•①父母是否在场
•②环境的熟悉性
•③陌生人的特点
•④抚养者的多少
•⑤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
•⑥婴儿接受的刺激
19、儿童害怕的年龄特点(简述178)
20、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
1.对抗性条件作用: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2.系统脱敏法:指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渐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强度,然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3.模特塑造法:模特或榜样不仅能使儿童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还能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情绪。社会学习理论家班图拉等人用实验证实了模特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观点。
4.认知疗法:通过认识和改变不适当的思想来达到改变行为和情绪的目的。
21、儿童期的一些情绪障碍:1.沮丧2.社会退缩3.焦虑反应4.青少年抑郁症
22、简述儿童道德感的发展规律。
23、简述儿童理智感的发展规律。
24、简述儿童美感的发展规律。
25、论述根据儿童高极情感的发展规律,在培养儿童高极情感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九章:个性发展
1、名词解释:
个性(190)、自我同一感(198)
2、社会化是个体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体系的过程。
以下为简答论述题:
◆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3、对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比较。
◆4、个性形成的生物学因素。
◆5、儿童最初呈现的个性或气质类型。
◆6、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家庭。
◆7、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十章:性别角色社会化
1、名词解释:性别角色、性别同一、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角色同一)
⏹1、儿童性别定型化的过程。
⏹2、性别定型化的几种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性别图式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心理人类学理论
⏹3、结合实例分析生物学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
⏹4、现代心理学对儿童性别定型化的研究的三个显著变化。
⏹5、性别差异产生的社会因素分析。(229)
⏹6、简述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2、简述男女性别的认知差异。
3、谈谈双性化人格的优势对教育的意义。
第十一章:交往的发展
1、名词解释:(婴儿的)依恋、
⏹1、依恋发展的过程。(233)
⏹2、婴幼儿形成依恋的不同类型的原因。(234-235)
⏹3、依恋形成理论的基本内容。分别为:习性学理论(237)、心理分析理论(238)、社会学习理论(即罗猴实验)(238)、认知理论(239)
⏹4、哈洛“罗猴实验”的主要过程和结论。(238)
⏹5、简述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6、(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简述缪勒和白莱娜的婴儿交往三段论(244)
⏹简述赛尔曼儿童发展的五个阶段。(245)
⏹7、试论述同伴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241)
⏹8、简述赛尔曼角色采择的四个阶段。
⏹9、简述几种主要的游戏理论的基本内容。
⏹10、简述交往技能的训练。
⏹11、简述游戏的作用。(可以不用)
斯托曼曾用实验的方法检验了角色扮演的活动对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影响。
第十二章:道德发展
⏹1、皮亚杰对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的发展情况的研究。
⏹2、皮亚杰对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执行的发展情况的研究。
⏹3、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4、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5、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道德判断转化的因素。
⏹6、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7、控制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8、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9、自我控制的几种训练方法。
⏹10、自我控制的测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