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小古文阅读,完成小题。
(二)凿壁偷光
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②大姓③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④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匡衡:西汉经学家。 ②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③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④ 佣作:被雇佣劳作。
[1]下列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及、到) B.衡乃穿壁引其光(穿过)
C.主人怪(奇怪的) D.遂成大学(终于)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B.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C.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翻译下列句子。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匡衡克服困难,终于成为一个有学识的人。你还知道哪些古人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请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学弈
弈秋,通国①之善②弈者也。使③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④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通国:全国。②善:擅长。③使:让。④鸿鹄(hóng hú):天鹅。⑤弓缴(zhuó):弓箭。⑥弗若:不如。
[1]与“专心致志”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援弓缴而射之”中“援”的意思是( )
A.支援 B.拉 C.引
[3]弈秋教了两个学生,这两个人各是怎样学弈的?
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在学习时,( )很重要。
A.学习态度 B.经验 C.智力 D.基本功
3. 课文回音壁。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写出加点词的意思。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
③遽契其舟,曰( )
④求剑若此( )
(2)这个故事的题目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故事中的楚人“求剑若此”,能得到剑吗?为什么?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乐园。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róng rǒng)七岁,尝与诸(chǔ zhū)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jìng jǐng)走取之,唯(wèi wéi)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此时,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儿竞走取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古文阅读训练。
文徵(zhēnɡ)明习字
文徵明临①写《千字文》,日②以十本为率③(lǜ),书遂④大进。平生于⑤书,未尝⑥苟且⑦,或答人简札(zhá),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⑧精妙⑨。
(注释)①临:临摹。②日:每天。③率:标准。④遂:于是,就。⑤于:对,对于。⑥尝:曾经。⑦苟且:随便,马虎。⑧愈益:愈加,更加。⑨精妙:精致巧妙。
[1](理解字词)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以十本为率(用) B.书遂大进(书写)
C.或答人简札(有时) D.故愈老而愈益精妙(因此)
[2](感知句义)写出画“ ”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确选择)能说明文徵明练书法练得多的是( )。
A.日以十本为率 B.书遂大进
C.平生于书,未尝苟且 D.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4](正确选择)文徵明“愈老而愈益精妙”的原因是( )。
A.有兴趣,肯用功 B.练得多,人聪明
C.练得多,不随意 D.不随意,有耐心
[5](评价人物)读了短文,你觉得文徵明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课外阅读。
自护其短
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方。席上啖菱[3],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
[1]北人:北方人。
[2]仕:做官。
[3]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1]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2]。”
注释:
[1]比:连续,接连。
[2]贾:同“价”。
[1]我们可以从《自护其短》中获得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价十倍》中的“伯乐效应”使你联想到了什么生活现象?你是怎样看待今天的这种社会现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与理解。
已死的母熊
猎人入山,以击母熊。中要害,端坐不倒。近视之,熊死,足抱巨石,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猎人感动,遂终身不复猎。
(注释)①选自《护生画集》。②以;用,使用。③视:看。④遂;就,于是。⑤复;语,又。
[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猎人入山,以击母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省略的人物。
例:(猎人)中(母熊)要害
(1)(__________)端坐不倒 (2)(__________)近视之
(3)(__________)戏于水 (4)(__________)死而不倒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母熊之所以抱着巨石死而不倒,是因为怕石头落下伤了自己的孩子
B. 猎人终身不打猎,是因为他被母熊那伟大的母爱感动了。
C. 因为母熊的三个孩子正在石头下的水中嬉戏,所以它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猎人的子弹
[4]给故事换个题目,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母爱的姿势 B. 端坐不倒的母熊 C. 猎人入山
[5]展开想象,写写母熊被击中的瞬间,它的神态和心里想法分别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小古文阅读。
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临①写《千字文》,日②以十本为率③,书遂④大进。平生于⑤书,未尝⑥苟且⑦,或答人简札(zhá)⑧,少⑨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选自《书林纪事》
(注释)①临:临摹。②日:每天。③率:标准。④遂:于是,就。⑤于:对,对于。⑥尝:曾经。⑦苟且:敷衍了事,马虎。⑧简札:信件,书信。⑨少:同“稍”,稍微。易:改换,更换。愈益:愈加,更加。
[1](字词理解)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文徵明临写《千字文》”中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玉树临风 B.兵临城下 C.身临其境 D.唐临晋帖
[2](句段理解)对下面这句话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A.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就越发精致巧妙。
B.因为他越来越老了,所以书法更加敷衍了事。
C.因此,愈老的书法水平更加精致巧妙。
D.因此,他的年纪越大,《千字文》就背得更加熟练巧妙。
[3](提取信息)文徵明之所以“愈老而愈益精妙”,是因为他( )
A.有兴趣,肯用功。 B.人聪明,练得多。
C.练得多,不随意。 D.不随意,有耐心。
[4](分析判断)下列句子中不是文徵明勤奋刻苦习字的具体行动的一项是( )
A.日以十本为率 B.书遂大进
C.平生于书,未尝苟且 D.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5](评价人物)读了这篇小古文,你觉得文徵明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短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尝与诸小儿游(_________)A.经常 B.曾经 C.尝试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_______)A.曲折的树枝 B.折取树枝 C.压弯树枝
[2]面对多子的李树,其他小朋友都争着去采摘,王戎却无动于衷的原因是:___________ 。
[3]王戎说“此必苦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面对同一件事,王戎的表现和其他小朋友很不同,而且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这充分说明王戎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
10.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意思。
1.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1]此句中“尝”的意思是( )
A.尝试 B.曾经
[2]请在此句中用“/”标出朗读停顿。
[3]《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通过本学期开展的历史人物故事会,你还了解的历史人物故事有《______》《______》。
12. 课内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下列加点字与“竞走”中的“走”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走私 B.行走 C.奔走相告 D.走亲访友
[2]下列加点的“之”字各指代的是什么,请写下来。
(1)人问之。(____) (2)取之,信然。(_____) (3)诸儿竞走取之。(____)
[3]翻译下面的语句。
(1)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___________________。
(4)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课内阅读。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这段话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出自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溺:______________ 返:______________
故:______________ 堙:______________
[3]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翻译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