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17全国二卷)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期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了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生命追求。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体现了思乡爱乡的家国情怀,具有旷远的意味。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体现了追求一流的高洁志向。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体现了“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胸襟。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体现了文化人的筋骨与清醒的自我意识,不盲从于社会,为中华民族鼓与呼的使命与担当。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揭示了人应该有远大的精神理想,需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来观照现实生活。
作文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无非是提示考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感触,对有内在联系的诗句进行组合,从而体现一种思想精神。但总的立意方向还是如何“树人”,是侧重于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如①③的组合,可以论述如何内修品德,外行奋斗;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了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生命追求。;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体现了文化人的筋骨与清醒的自我意识,不盲从于社会,为中华民族鼓与呼的使命与担当。若是①⑤组合,则可以论述自强不息,敢作敢为;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体现了思乡爱乡的家国情怀,具有旷远的意味。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体现了“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胸襟。若是②④组合,则可以书写家国情怀,社会责任;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了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生命追求。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体现了追求一流的高洁志向。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体现了“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胸襟。
若是①③④组合,则可以大谈注重内在修养,提升个人境界,树立担当意识;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体现了“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胸襟。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体现了文化人的筋骨与清醒的自我意识,不盲从于社会,为中华民族鼓与呼的使命与担当。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揭示了人应该有远大的精神理想,需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来观照现实生活。
若是④⑤⑥组合,则可以探讨个人修为与国家的关系,并谈及民族使命等。这些组合的情况不一而足,一要看诗句本身的含意,二要看考生对诗句的解读与相关性的把握。当然,若要成功地组合并且提炼好立意,则需要费一番思量。这里用时要多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天一大联考)
①常格不破,人才难得。 (包拯)
②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胡瑗)
③择之以才,待之以礼。 (苏洵)
④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⑤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司马光)
⑥才之用,国之栋梁也。 (王安石)
宋代有关“才”的名言很多,发人深省。读了上面六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天一大联考
写作提示
本次作文参照2017年全国卷Ⅱ的模式,选用与论述“才”相关的六个宋代名言组成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材料关注“人才”这一社会热点话题,贴近学生实际。题目要求从六句宋代名言中任选两三句,并合理引用,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导向,也融入了传统文化。
写作前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理解这些名言的具体内涵;二是找到所选名言的相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
①常格不破,人才难得。 (包拯)
②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胡瑗)
③择之以才,待之以礼。 (苏洵)
④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⑤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司马光)
⑥才之用,国之栋梁也。 (王安石)
第一句体现了人才难得,选拔人才要不拘一格;第二句体现了人才的重要性——治国平天下,以及成才之道在于教化;第三句体现了选拔人才坚持的原则和对待人才的态度——礼待人才;第四句体现了才与志的火系,才与志的结合更能成大事;第五句体现了才与德的关系,相互影响,德为根本;第六句体现了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这些名言既充满深刻的思辨性,又具有时代的价值导向性。
没有围绕“人才”这一话题来写的视为偏题、跑题。选句不符合写作要求或没有合理引用要酌情扣分。
根据选取名言的不同,立意角度也有很多,列举几种,以供参考:
①常格不破,人才难得。 (包拯)
②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胡瑗)
③择之以才,待之以礼。 (苏洵)
④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⑤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司马光)才与德关系密切,在二者关系中,德占主导地位
⑥才之用,国之栋梁也。 (王安石)
(1)以①③为基础,论述对待人才的态度;
(2)以①③或①⑤或③⑤或①③⑤为基础,谈论人才选拔任用的标准;
(3)以②⑤为基础,论述对人才的培养在于教化、德育;
(4)以②⑥为基础,说明教育和培养人才对国家的重要价值;
(5)以④⑤为基础,表现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及追求;
(6)以六句中任两句或三句为基础,结合宋代的社会实际来写如何育才、选才、用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