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3期
摘要: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文学界就兴起了一股“散文热”。散文曾经一度成为广大文人青睐的写作体裁。三毛、余秋雨、贾平凹、王安忆等独创了属于自己的散文风格,使散文逐渐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本文首先对余秋雨文化散文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并对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做了赏析。
关键词:余秋雨;文化散文;赏析
前言: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创作完成,其对于我国文坛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快,余秋雨也成为大家关注的文化名人。余秋雨的散文出现,是对平庸和苍白的时代的挑战。曾经有人这样形容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所带来的影响:“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在星光灿烂的中国散文的天空里。其中的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可以这么说,余秋雨被为上个世纪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一点为不为过的。虽然后人对余秋雨的散文有褒有贬,但是其散文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和其文化底蕴是值得我们深度解读的。
1.余秋雨文化散文产生的背景分析
我国新时期散文创作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这也就表明我国新时期中国文学出现了新的转型。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散文侧重于艺术特质,到了八十年代,散文逐渐倾向于寻找主体性或者记录个人生活,但是对文化历史的思考往往不深刻。在这个时期,余秋雨通过创作独特的散文,找到了一种知识分子焦灼的消解方式。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观念的革新,人们开始对思索的路径进行转变。在重新对思想进行定位之后,人们开始对生存状况进行考虑。正是因为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知识分子的价值得到重新确立。广大文人通过寄情于山水,创作一篇又一篇经典文化散文。
在改革开放的十几年后,人们对于阅读的多样性产生了需求。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越来越追求阅读需求和方式的多样化。当时,过去不太受欢迎的作家比如周作人和张爱玲的散文逐渐受到了人们的追捧。这些作家创作的世俗化的作品符合人们世俗化的方式,使人们重新发现了文化的兴奋点。直到今天,他们的作品还是被无数的读者所欣赏。但是,人们企盼出现新的散文大家,在这种文化期盼之下,余秋雨的散文带给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余秋雨作品集《山居笔记》《文化苦旅》《霜冷长河》《行者无疆》《借我一生》等给世俗社会带来了新的活力。
余秋雨文化散文产生的主观条件是他本人对文化生命的深刻感悟。余秋雨在进行散文创作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全身心投入。它几乎是用自己整个生命热情去拥抱和感悟对象。另外,余秋雨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优秀的文化散文,这跟他对文化史颇有研究,从而具备了深厚的文化修养所分不开的。余秋雨散文的境界非常高,而且其散文的内涵也是很有深度的。
2.余秋雨文化散文赏析
当代散文往往从读者的角度去解构散文本身。然而,由于读者群非常广泛,读者的文化层次也各不相同,这样必定会使读者对散文有不同的理解。《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余秋雨创作的散文,代表着当代文学中新文文体意识开始形成。 余秋雨在创作散文的过程中,突出了散文的主体地位,强调了个体对客观价值的剖析,以个体生命体验来探求时代文化的命运和道路。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记》,体现了他对人文山水的个性化感悟与价值性发现,而这种对历史文化的个性化感悟与价值性发现是他创作散文的出发点和追求的目标。事实上,余秋雨在写这些文章的时候,虽然有考虑过文体,但是最主要的目的是追求倾吐文化感受。在散文创作的过程中,余秋雨非常注重自己内心的体验,表现了一种文化精神。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文化故乡”和“精神故乡”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余秋雨的文化之旅进行深度解剖,我们可知这是一次文化价值和文人人格的呐喊之旅。在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他经常表现出了对现实文化现状的担忧,一直带着沉重的悲观情绪,而且他也通过理想主义来慰藉自己的心灵。余秋雨先生认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逐渐出现了空虚,这种空虚可以通过文化来填充。一个时代如果没有文化精神,那么这个时代就是缺乏内涵的。
在世俗的价值选择下,我国文化出现了一片千疮百孔的景象,文化被推到了堕落的深渊。其中,不乏一些不争气的文人的出现,这些文人所创作的作品难免会使人们的心灵被污蚀。余秋雨在其散文中表现出来的彷徨情绪,正是说明了其是一个有正确价值取向的文人。他对文化复归的呐喊,对于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无疑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的。余秋雨的散文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体现了文人的使命感。
《一个王朝的背影》是余秋雨对于承德避暑山庄的人文文化、山水风光的一些所见所闻所作。在余秋雨的散文《一个王朝的背影》中,作者谈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这句话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文化的兴起和衰落的深切感悟,并且体现了文人的人格和精神。在余秋雨的散文中,还有不少这样通过语言来体现人文精神的语句。
3.小结
余秋雨的散文,体现了文人的历史悲剧意识。也许只有广大文人具有了这种悲剧意识,才能推动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余秋雨先生认为,文化如果仅仅是人们茶语饭后谈资或者诗人作家们寄怀的对象,那么这对于文化的理解是片面的。文化应当成为塑造人精神的推动力量。因此,余秋雨的散文得到了越来越多读者的认可和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