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人教新课标版2010年中考第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比较阅读》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1:11:20
文档

人教新课标版2010年中考第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比较阅读》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2010年中考第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比较阅读》教案【考纲要求】理解必学文言课文以及程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中的重要句段的含义,恰当地评析其思想内容。1.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2.按要求(用原文中相关语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浅易文言文的主题、内容及作者的观点。3.分析文言文中的表达技巧。4.简要评析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5.针对文中的人物、事件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想,或对此作简要评析。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通览阅读内容,准确把握文言文的主题、人物形象及其作者观点。【知识点】1.断句2.实
推荐度:
导读人教新课标版2010年中考第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比较阅读》教案【考纲要求】理解必学文言课文以及程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中的重要句段的含义,恰当地评析其思想内容。1.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2.按要求(用原文中相关语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浅易文言文的主题、内容及作者的观点。3.分析文言文中的表达技巧。4.简要评析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5.针对文中的人物、事件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想,或对此作简要评析。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通览阅读内容,准确把握文言文的主题、人物形象及其作者观点。【知识点】1.断句2.实
人教新课标版2010年中考第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比较阅读》教案

【考纲要求】

理解必学文言课文以及程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中的重要句段的含义,恰当地评析其思想内容。

1.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

2.按要求(用原文中相关语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浅易文言文的主题、内容及作者的观点。3.分析文言文中的表达技巧。

4.简要评析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

5.针对文中的人物、事件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想,或对此作简要评析。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通览阅读内容,准确把握文言文的主题、人物形象及其作者观点。

【知识点】

1.断句

2.实词理解  

3.句子的翻译

4.要点概括(文章主旨理解,人物性格品质概括,事件前因后果分析)

5.概括中心及开放性试题。(评价、看法、感想、启示)

【考点分析】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又有有效的区分度。 

  文言文比较阅读文段的选取一般遵循以下原则:一、几个文段之间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二、比较阅读的各文段之间必定存在着“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三、课外选文与课内选文难易程度相当,均为浅易文言文。

【典例详解】

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009年杭州中考题)

(一)

    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日:“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①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②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③邪?”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④。”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二)

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至不救。临绝语勉日:“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而于此得疾而死,其命也。”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开封。书生兄弟赍⑤洪州牒⑥来,累路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注]①克:约定。  ②白:告诉。  ③审:确实。  ④乖违:做事不合情理。⑤赍(ji):携带。  ⑥牒:文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二人并游太学(一起)                        B.元伯具以白母(详细)

  C.因出囊金百两遗勉(给予)                    D.勉许为办事(赞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乃共克期日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请设馔以候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C.而于此得疾而死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将于北都求官                       欲报之于陛下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邪?

  ②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4.范式和李勉都看重友情,但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评析。(4分)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实词的意义,首先要答题理解整句话的意思,然后针对具体词语加以解释。D项中“许”应是“同意”的意思。因此答案D是错误的。

2.此题是对文言虚词的考查。A项中“乃“,一个是“于是、就”的意思,一个是“竟然”的意思。B项两个“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C项两个“而”都是表示转折的连词,“但是”的意思。D项,第一个“于”意为“在”,第二个“于”意为“对”。答案:BC。

3.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抓住关键词语。第一个句子中“结”“审”“邪”是理解翻译的关键。第二个句子中的“毕死事”的意思是料理完丧事。翻译完成后再放到句子中看看语句是否流畅。

4.此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联系实际,发表阅读体验的能力。要做好这倒题目,一要明确命题者的意图,纵观两篇文章,提炼核心要素;二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体验与感受。

答案参考:1.D  2.BC  3.①分别已有两年,千里外约定的话,你为什么对它这样确信呢?    ②你给我料理完丧事,多余的银两就送给你了。4.范式:履行两年前的探访约定,可见其言而有信。李勉:将朋友赠送的料理丧事多余的银两归还给朋友的兄弟,可见其不为钱财而重情义。

例2:(2009年福建宁德中考题)

[甲] 陈康肃公尧(yáo)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pǔ),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o)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⑴公亦以此自矜  矜:___________  ⑵康肃笑而遣之  遣___________

⑶夫没者岂苟然哉  苟___________  ⑷见舟而畏之    畏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⑴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用原文语句回答)

4.[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意义。回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句话的意思,如“公亦以此自矜”的意思是“肃公也因此自夸”,“矜”的意思是“夸耀”。第2题考查句子的翻译,第(1)小题在翻译时要抓住关键词“矢”“十中”的理解来翻译,第二小题要抓住关键词“日、道”的理解来翻译。第3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做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来确定答案。第4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材料的观点进行的比较分析。作词他首先把握比较文段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准确梳理出所比较文段的相同点,然后根据题意结合文章主题发表自己的阅读体验。

答案:1.(1)夸耀   (2)打发  (3)随便、随意   (4)畏惧、害怕  2.翻译下面句子。(1)(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2)(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3.甲文: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乙文:生不识水。(不学而务求其道)4.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

【方法指津】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题型主要有词语解释题、选择题、句子翻译题、问答题,和单篇文言文阅读的题型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其考查内容涉及到两个文言文语段,尤其是填空、选择题和简答题,一般是对两个文言文语段从语句、语言、内容、人物、写法、主题等方面进行比较。 

  1.解释词语题。 

  一般可从两方面切入,一是先了解整个句子的大意(必要时联系整个段或篇),然后用换词法揣摩加点字的意思;二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辨析文言实(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然后依照句意确定词语含义。 

  2.翻译题。 

  翻译题的题量为1~2个,有两个译句的题目,有的要求2个句子都翻译,有的要求选择其中一个进行翻译。译文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译文要通畅顺达,富于表现力。 

  3.选择题。 

  先仔细读题,认准所要选择的项的具体要求,然后根据这一“要求”辨析所给的各项,找出最切合“要求”的项。 

  4.简答题。 

  求同型题目要通过对不同阅读材料的分析,找到几者间的“联系点”;求异型题目关键是找准有助解题的指向性词语,以免跑题。 

  ①求异型: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②求同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③互解型: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④综合型:前一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

【精题演练】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安徽省芜湖市)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案;17.(4分)①交错相通 ② 通“邀” 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18.(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19.(3分)记叙(描写) 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各1分)20.(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争,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得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老虎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对即可)。

二、(福建省三明市)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10~12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0.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有仙则名(         )       (2)妻子不觌(        )

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12.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 “      ,        ”,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                     ”;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       ,       ”来表达。

答案:10.(1)出名(著名)(2)妻子和儿女(子女)11.(4分。每题2分)(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12.(4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分)  信乎其似巢也(1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分)

三、(福建省厦门市)

阅读两则与“赏荷”有关的文言文,完成6—10题(15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2分)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②余以为妙绝(          )

7.《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2分)

A.读xiān,活鱼。  B.读xiān,新鲜。  C.读xiān,鲜艳。  D.读xiǎn,少。

8.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晋陶渊明独/爱菊        B.世人/盛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          D.余忆年/少时

9.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10.读文赏荷:(5分)

(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用原文填空)(2分)

(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6.(2分)①亲近而不庄重②美妙到了极点(或:奇妙到了极点;奇妙极了等)7.  D (2分)8.  B (2分)9.(4分)要点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每句2分。①句: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或:像我一样爱莲的,还有谁呢?)②句: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10.读文赏荷:(5分) (1)(雨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雨后:鲜妍明媚,袅娜多姿 (2)  例一: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例二: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例三: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四、(广西贵港市)

[甲]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②汝之不惠  惠:    

  ③帝感其诚    感:                ④越明年    越:    

10.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9.①用箕畚  ②通“慧”,聪明  ③被……感动  ④到、及  10.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把/因为  D.都是“去、往”的意思。)  11.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12.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13.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1分)

【2010年考题预测】

阅读下列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乙: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某(我)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录讫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sì,竹箱)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xiāo空腹,指毫无学问),不如予之约(简要,精练)取而实得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造饮辄尽:                         ②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③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                 ④掩卷闲步: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因以为号焉             B.以乐其志

C.每见务为泛滥者         D.略得影响而止

3.在下列句中任选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② 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

4.甲文中多处运用否定句式,体会否定句式的运用给文章带来的效果。(3分)

 

5.甲、乙两文的主人公在读书上各有怎样的目的及方式?你更欣赏谁的做法?为什么?(5分)

五柳先生:

叶奕绳:

我的看法:

答案:1.①往,到  ②辈,同类   ③的   ④合上书本  2.B  3.示例:①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②每当读一本书,遇到所喜欢的内容,便摘录下来。  4.示例:文中多处运用否定句式,能突出作者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做法,突出作者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也使文章笔调诙谐,增添阅读兴趣。 5.示例: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叶奕绳:读书贵在学得精要、记得扎实,为此通过摘录、多读、熟背,保存等方式,持之以恒,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

文档

人教新课标版2010年中考第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比较阅读》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2010年中考第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比较阅读》教案【考纲要求】理解必学文言课文以及程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中的重要句段的含义,恰当地评析其思想内容。1.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2.按要求(用原文中相关语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浅易文言文的主题、内容及作者的观点。3.分析文言文中的表达技巧。4.简要评析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5.针对文中的人物、事件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想,或对此作简要评析。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通览阅读内容,准确把握文言文的主题、人物形象及其作者观点。【知识点】1.断句2.实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