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看拼音,写词语。
1.在lái yīn hé( )畔,我遇到了一个tiān jìng( )的mò shēng( )女孩,她手里拿着一包là zhú( )。
2.qīng yōu( )的月光下,那动听的音乐正从qín jiàn( )流泻下来。
3.贝多芬jì lù( )下了那令人táo zuì( )的乐谱。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用“√”标出来。
1.微波粼粼(lín lǐn)的湖面上,漂着一只只小游船。
2.霎(chàshà)时间,狂风骤起,暴雨将要来临了。
3.他都快奔六十的人了,还在为生活四处奔(bēn bèn)波,还总对人们说:“生活有奔(bēn bèn)头儿就好。”
3、根据要求完成句子。
1.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改为转述句)
2.盲姑娘听得入了神。(改为反问句)
3.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听到了从一所茅屋里传来的断断续续的钢琴声。(缩写句子)
4、读读下面人物的语言,想想应分别读出怎样的语气。(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A.遗憾、内疚 B.迫切、渴望 C.诚恳、热情 D.赞叹、惊喜 E.体谅、安慰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么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
2.一个男人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卷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
3.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4.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
5.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你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
五、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主要写了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B.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盲姑娘随便说说的,并不是真的想要去听。
C.盲姑娘听出了弹奏者是贝多芬本人,可见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她就是贝多芬的知音。
D.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动了贝多芬,使得他即兴创作《月光曲》,并为之演奏。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知音
一把火,从他房后烧起,席卷了整个茅屋。他跑出来,只带了一把二胡。他没有回头,即使回头,也看不见什么,因为他是瞎子。从此,他漂泊异乡。陪伴他的,是一把破旧的二胡。二胡声,在他走过的地方流泻,如一声声低低的述说,细细的,蛛丝一样。他在走过的地方要一点剩饭,或者两个冷馒头。一般,他只吃一半,另一半放在自己歇宿的地方。第二天走时,留在那儿。有时,要少了,他不吃,把要来的东西都放那儿。
这日,一个雪天,他头晕眼花,倒了下去。醒来时,一个女孩的声音清脆地响起:“醒了,你终于醒了!”他点头,很是感激。他拿起二胡,闭着眼,手指颤动,一支乐曲婉约流淌。曲子停止了,一切都静静的。过了很久,女孩醒悟过来,赞叹:“你的二胡拉得真好!我去告诉师傅,你就跟着我们杂技团吧。”不一会儿,女孩进来了。他一笑,道:“不收瞎子吧?”是啊,一个杂技团要个拉破二胡的瞎子干啥啊?他笑笑,悄悄走了。
一日,在一个破庙里,他摸到有个人睡在那儿,奄奄一息,显然是饿的。他忙拿出讨来的馒头,喂他吃下。那夜,只他俩。他坐在神案前,手指轻弹,两滴乐音溅下,闪着晶亮的光。然后,二胡声悠扬,在静静地夜空响起,一会儿如一缕花香,拂过人心,一会儿如一丝清风,飘荡如纱。那人静静听着,末了,哑着嗓子一声长叹:“是《月夜鸟鸣》吧,真是人间一绝!”
以后,他拉二胡挣点小钱,养活两人,因为那人也是瞎子。夜里,他拉二胡,那人听。在奔波中,一天一天,他走向生命的尽头。那天,他吐了几口血,靠在一个草堆旁,对那人说:“你不是想得到《松风流水》的乐谱吗?今天,我给你拉。”
“你——怎么知道?”那人惊问。
“你是瞎子;你的右手食指有弦痕,是拉二胡的;在这个世界上,能欣赏我二胡的,只有两人,一个是个女孩,另一个是我的弟子。”他道,脸上有一丝温馨。
他微微一笑:“你多次向我讨要《松风流水》的乐谱,又悄悄放火烧了我的茅屋,不就是想逼我带着乐谱逃走,你好在中途盗取吗?①唉,世间最好的乐谱不在纸上,在心中。这些年,你跟在后面,我知道。没说破,是想让你跟着吃苦。
②说完,二胡声流出,始如蚊痕,继如流水,最后,如一地灿烂的春光。音乐声越来越低,流入地下,妙无音痕。
二胡落下,他也倒下。“你知道是我,为什么不恨我啊?”那人抱着他,号啕大哭。“你是我的弟子,我的……知……音……”他说着,带着一丝笑,咽了气。那人跪下,恭敬地叩下头去,然后,拿起二胡。月夜里,二胡声如水,波光闪闪,流泻一地。
1.文中画线句子②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作用是 。
2.老瞎子是个( )的人。(多选)A.热爱音乐 B.宽容大度 C.斤斤计较 D.技艺高超
3.谈谈你对句子①的理解。
4.你是怎么理解题目“知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