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凿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中国文化 D.扩大了唐朝疆域
2、据图可知,隋唐时期扬州、苏州、杭州经济发展的相同因素是( )
A.交通便利 B.海运发达 C.外贸兴隆 D.文化昌盛
3、东汉中期以后,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风起云涌
4、东汉刘秀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大一统 D.开元盛世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杜甫对唐都长安遭安史之乱破坏的悲怆情怀。他的诗,语言精炼凝重,艺术技巧高超,被后人称为( )
A.医圣 B.书圣 C.诗圣 D.诗史
6、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是(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7、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治理洪水,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创造了奴隶制国家,他还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这里的“他”是指( )
A.黄帝 B.舜 C.禹 D.启
8、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的是( )
A.墨子 B.孟子 C.孔子 D.韩非
9、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多年局面,使南北重新统一的是( )
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
10、我国汉代中医学家中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11、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褫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
A.杨坚 B.李世民 C.武则天 D.赵匡胤
12、“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是唐代诗人陆龟蒙对哪种瓷器的赞美之词?( )
A.唐朝白瓷 B.唐三彩 C.唐朝青瓷 D.冰裂纹瓷器
13、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的出现原因时,发现共同点有(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治世出现的前提 ②统治者善于用人,注重科举选才
③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减轻百姓负担 ④统治者推行垦荒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4、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下列情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可能生活在( )
A.秦国 B.韩国 C.楚国 D.燕国
15、战国末期,有位思想家提倡法治、主张改革。秦王嬴政读了他的著作后,赞叹不已,说:“我得见此人,死也甘心了。”被嬴政仰慕的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
16、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7、两汉文化看徐州。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这一事件发生在( )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1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是( )
A.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B.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
C.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D.安史之乱的爆发,标志着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覆灭
19、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反映了宋朝统治者推行的国策是( )
A.重文轻武 B.休养生息 C.重农抑商 D.重视教育
20、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塑造了一批人民检察官的形象。秦朝时,在设立了负责监察百官的(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21、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是指太平天国( )
A.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B.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D.没有彻底的精神
22、“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是(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直辖郡县开宏宇,文轨衡同定法章
C.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23、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治平了洪水。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 )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大禹
24、古人这样评价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从中可以看出大运河的走向及直接作用是( )
A.东西走向;巩固了隋朝统治 B.东西走向;加强了民族融合
C.南北走向;便利了南北运输 D.南北走向;促进了中外交流
25、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并作答:
材料一 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活动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为政以德”。
材料二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学派?
(2)根据材料一归纳“他”的历史地位,并列举出两条与“他”有关的教育方面的成就或主张。
(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试说明理由。
2、小明同学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进行了探究学习。他在探究学习中搜集整理图片如下,请你根据图片解决问题。
请回答:
(1)以上是小明同学搜集到的资料,请问哪些图片与本次探究活动的主题不相符?(填出序号即可)
(2)请根据题意填全相关内容。
| 朝代 | 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典型事例 |
| 唐朝 | 唐太宗把① 嫁给松赞干布 |
| ② 朝 | 设置宣政院,将置于的管理之下 |
| 清朝 | 确立册封③ 制度、设驻藏大臣 |
(4)通过本次探究活动,你有何感想或认识?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汪洙《神童诗》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1)材料一中的“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都与中国古代的哪一制度有关?该制度选拨的依据是什么?
(2)在这一制度创立过程中隋文帝和隋炀帝分别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参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C
2、A
3、C
4、B
5、D
6、B
7、C
8、A
9、C
10、B
11、D
12、C
13、C
14、A
15、D
16、C
17、D
18、D
19、A
20、B
21、C
22、B
23、D
24、C
25、D
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
1、(1)孔子、韩非;(儒家、法家。
(2)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创办 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3)孔子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教化百姓”,韩非主 张“法治”
2、(1)图1,图3。
(2)①文成公主;②元;③、班禅。
(3)册封、和亲、设立管辖机构
(4)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交往。
3、(1)科举制度;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2)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3)科举制提高了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创造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加强了集权﹔有利于增强国家机构的活力;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