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看后悔)
一、考情介绍
1.题型题量:共4题,每题10分,总分40分,约占试卷总分数的26.7%
2.难度等级:难度较低,题目来源以常规知识点为主
3.出题角度:历年考试中,常见考查类型有:规律、原则类、措施、功能类、观点、主张类、影响因素类等
4.评分标准:采点给分,多答不扣分
二、精选理论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二)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三)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四)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它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教育目的强调了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它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从二者的联系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从二者的区别来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五)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女
1.主观依据
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2.客观依据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2)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3)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六)教科书的编排要求☆☆
1.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2.教科书的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
3.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断美观;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
七)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非常重要)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3.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八)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3.直观性教学原则
4.启发性教学原则
5.循序淅进教学原则(又称为系统性原则)
6.巩固性教学原则
7.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
8.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九)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特别重要)
1.备课
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一一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结构合理;(5)语言艺术;(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8)态度从容。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十)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十一)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学生、社会及学科特征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十二)课程内容☆☆☆
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教材。
(十三)新课改下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3.探究学习。
(十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十五)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1.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力的领导集体。
3.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與论与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十六)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十七)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
3.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十八)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十九)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集体与良好的班风
(ニ十)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及方法☆☆
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ニ+一)个别教育工作
1.优等生的个别教育
2.对中等生的教育
3.后进生的个别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二十二 )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其中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2.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3.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4.恒常性: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就叫知觉的恒常性。
(二十三)短时记忆的特点:
A.时间很短:不会超过1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
B.容量有限:一般为7士2个组块,平均值为7。
(在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过程叫做组块。)
C.意识清断:短时记忆是服从当前任务需要,主体正在操作、使用的记忆,主体有清断的意识。
D.操作性强:有人把短时记忆称作工作记忆。
E.易受干扰。
(二十四)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二十五)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记忆的容量日淅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2.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形记忆要优于词语。
3.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能够学会依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由自己提出恰当的记忆任务,主动选择良好的记忆方法。
4.理解记忆称为主要记忆方法
5.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二十六)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