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公开课教案:青玉案 元夕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1:13:01
文档

公开课教案:青玉案 元夕

公开课教案《青玉案元夕》班级:16机电(1)班授课人:陈沛华时间:2017、12、22【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背景,感受作品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 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 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教学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启示。【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推荐度:
导读公开课教案《青玉案元夕》班级:16机电(1)班授课人:陈沛华时间:2017、12、22【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背景,感受作品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 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 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教学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启示。【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公开课教案《青玉案 元夕》

班级:16机电(1)班    授课人:陈沛华   时间:2017、12、22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背景,感受作品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 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 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

【教学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启示。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布置课前预习:1.对照注解熟读本词,划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分组收集学过的或者熟悉的有关辛弃疾的名句,了解王国维的三个治学境界。 

二、新课导入     

1、导入:辛弃疾名句知多少?小组展示课外查询结果。 

2、朗读全词,说说印象最深的词句(学生解说,教师点拨)。 

三、师生互动,赏读文本 

1、解读文本。 

    这首《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名作,它以寻找情人为线索,用元宵节的盛况,烘托出一个孤高、忧郁的“那人”形象,表现出作者对这个形象的执着追求。 

2、问题设计 

(一)初读 

⑴读全词(播放配乐朗诵),说说你印象最深的词句(学生解说)。 

⑵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千古名句来看,也就是从字面看我们初步可以把这首词定位为咏史词还是爱情词?为什么? 

这是学生初读文本能够感觉到的印象,顺理成章提出这样的问题,为后面分析理解词中的千古名句以及该词风格蓄势。 

(二)品读 

⑶词句着力刻画的形象是谁?——那人。 

⑷“那人”是怎样一个人?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那人”是词人着力刻画的抒情形象,她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作者为什么要刻画这个形象,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理解。 

相关问题显示,让学生从阅读文本中去寻找答案。 

①诗人说“众里寻他千百度”,怎么寻?在哪里寻?时间地点有没有交代?请找出相关语句。 

②诗人当然是在人堆里寻。怎么写的?先写什么?请读出相关语句。 

学生回答,明确:元宵节的景象:夜、花、星、车 。

 元宵节的气氛:声、光、色、舞 。元宵节的人群:宝马雕车、雪柳黄金、笑语暗香 

③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花千树、星如雨”,把烟火比喻成花、星,形容烟花之盛。这写出了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 

⑤ “宝马雕车香满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含蓄而又生动。 

总结上片:元宵佳节的盛况——烟火璀璨、车水马龙、张灯结彩。(板书) 

⑥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上面我们看了热闹的景,下文中又出现了两类人,主角是谁?  

3.——“那人”。那人在哪里?在极尽狂欢闹元宵的人堆里吗?作者为什么要写极尽狂欢闹元宵的热闹场面?——渲染,烘托,反衬。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 

A.景越热闹,越见“那人”处境的寂寞与孤独。  

B.他人越高兴,笑语欢快,就越见“那人”的脱俗与淡泊。 

总之,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⑦请想象一下诗人寻找那人的焦急情态(学生思考回答) 

词人在火树银花的热闹人堆里寻:华丽的香车宝马来来往往,然而“过尽千帆皆不是”,诗人焦急的目光追随戴着亮丽饰物的美人们的脚步,她们个个面挂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曲中人尽,“那人”还是不见。词人简直要绝望了。正在伤心绝望之际,词人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人群稀疏的地方。  

此刻词人的心情——狂喜、欣慰。从词人寻他千百度的焦急里,我们不难看出词人对那人倾注了无限深情。 

⑧小结:“那人”是怎样一个人? 

——她是词人的意中人。她是一位高贵的女性。她与众不同、非同一般。她躲开了狂欢极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有一点孤独,又自甘寂寞,不同流俗。写出一位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 

⑩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最后点出“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 

(三)研读 

1、词人为什么对“那人”如此一往情深呢?这首词真是爱情词吗? 

启发:既然说“那人“与众不同、非同一般,那么当时众人、流俗又是怎样的呢?词人对这位冷美人如此倾心,有没有寄寓别的什么意思?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鉴赏呢?(难点之一,点拨)——知人论世品诗词。 

2、这首词作于什么时候?(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诵其词、知其人、论其事  

① 南归时期。曾率领2000多人抗金,后投奔耿京为首的抗金农民义军。 

② 辗转任职时期。南归后,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 

③ 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 作者寻找着知音。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有没有这个真实的“那人”存在?我们 只能猜测,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这也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在这首词中,诗人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社会现 实的批判。可惜作者生在朝野萎靡泄沓的南宋時代,报国杀敌雄心无法实现,只有借诗词以抒发愤慨愁恨,借“那人”表达自已不愿隨波逐流,自甘寂莫的孤高性格。 

    到此,我们终于明白,“那人”就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不同流俗、志怀高远。 

3、诵读小结: 

上片写元夕之景;下片写元夕之人。  

元夕之景:花——灯火;星——烟花;宝马雕车——车马。 

凤箫(音乐、花灯);玉壶、鱼龙——花灯  

元夕之人:盛妆艳服、笑语盈盈的美人;    灯火阑珊、孤独寂寞的那人。 

四、拓展延读 

⑽王国维读此词得到了什么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领悟作品以及作品以外的艺术魅力) 

学生展示课外分组收集的资料,师明确。 

    小结:联系辛弃疾的身世,我们知道了作者描写这样一位孤独者的用意,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词人被罢职闲居,政治上投闲置散,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通过“那人”显现,“那人”或者简直就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了千古名句。 

 五、课堂练习

1、《青玉案》描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情景。全词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上片写景,下片写人,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

2、词作中,作者用节日的喧闹来反衬“那人”的孤寂,刻画了一个孑然的女性形象。“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几句表达了词人清雅脱俗的感情,后人赋予它许多新的内涵,请你举出一例。

六、课堂小结

1、回顾这堂课的内容:这首词写了什么?请简要概述。(整体把握)  

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彻夜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沉醉于歌舞升平,不思复国。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人唯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格。 

 2、背诵本词,总结主旨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2、推荐阅读:梁衡《把栏杆拍遍》 

附:板书设计: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上片:热闹狂欢之所(倾城狂欢)——现实写照(世人)  

下片:灯火阑珊之处(独守寂寞)——自我写照(词人) 

“那人”形象:  自甘淡泊  超群拔俗

 (理想人格)   高雅孤独  志怀高远

文档

公开课教案:青玉案 元夕

公开课教案《青玉案元夕》班级:16机电(1)班授课人:陈沛华时间:2017、12、22【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背景,感受作品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 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 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教学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启示。【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