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与道教关系论略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1:13:19
文档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与道教关系论略

摘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傩文化,是宗教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的特殊表现形式。论文详细考察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的道教神祗,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的道教元素,以说明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中的浸润影响。认为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与道教的相互融摄,是历史上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所致,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政治格局下文化涵化的结果。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道教;傩祭;神仙中图分类号:B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10)02-0162-08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古
推荐度:
导读摘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傩文化,是宗教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的特殊表现形式。论文详细考察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的道教神祗,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的道教元素,以说明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中的浸润影响。认为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与道教的相互融摄,是历史上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所致,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政治格局下文化涵化的结果。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道教;傩祭;神仙中图分类号:B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10)02-0162-08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古
  摘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傩文化,是宗教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的特殊表现形式。论文详细考察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的道教神祗,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的道教元素,以说明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中的浸润影响。认为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与道教的相互融摄,是历史上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所致,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政治格局下文化涵化的结果。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道教;傩祭;神仙

  中图分类号:B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10)02-0162-08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古朴神秘的传统宗教,蕴涵着丰富的神灵信仰与祭祀仪式。西南少数民族的傩文化,是宗教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的特殊表现形式。由于秦汉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形成,西南少数民族的傩文化受道教影响甚深,傩文化中保持着浓厚的道教色彩。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与道教的关系,庹修明、邓光华等都有前期的研究,道教史上诸宗师致力于,道化四夷,其弘扬大道济世度人的道家思想,促成了道教文化在西南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对道教与傩文化中的相互融摄渗透的关系,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视野进行考察分析。

  

  一、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的道教神祗

  

  道教作为生长于中华本土的传统宗教,历来都注重在少数民族中传播大道。早在东汉张陵于蜀中传教的时期,就奠定了在少数民族中传道的格局。张陵倡行的教化四夷的思想,为后代道门人士所遵行,在历代道教的经典中,都有关于吸纳少数民族入道的教义。唐宋时期科仪经书的出官仪格,都有请出四夷神将吏兵的内容,说明在道教的神仙系统中包括少数民族的神祗。唐代道经《元始洞真慈善孝子报恩成道经》有治化中国,旁摄四夷之说。明代道经《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六十六说:凡人世四夷八蛮、九州十道、六戎五狄之人,都在道教的救度范围。明代张宇初《岘泉集》,亦立有道化四夷品。道经中所谓的四夷,其实是沿袭儒家的说法,用以泛指中原周边各少数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被合称为四夷。

  西南少数民族傩坛供奉的神祗,历来是儒释道三教和民间土俗神同坛共祀的格局,但傩坛神祗具有明显的道教化特征。以贵州湄潭县抄乐乡的傩坛香位谱为例,香位谱是代替三清图等神案的牌位,其中供奉有元始天尊、玉皇、太上老君、三清大道、五岳五天、张天师、真武、三元将军等道教神祗,还包括东九夷、南八蛮、西

六戎、北五狄等道教神兵。而据邓光华整理的傩坛谱系图示,居于傩坛神谱最高的是玉皇大帝,其下第二系列的道教神祗有李老君、张天师、紫微大帝。历史上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是少数民族傩坛道教化的根本原因。

  傩坛的祭祀以祈求丰产为目的,民间的冲傩还愿是为求子、除病、祈寿举行的宗教民俗活动。傩坛迎请五猖兵马镇坛驱邪的祭猖,沿袭道教请神科仪请四夷兵马的仪格,要统领东方青帝九夷兵、南方赤帝八蛮兵、西方白帝六戎兵、北方黑帝五狄兵、黄帝三秦战鼓兵马一切神祗,降赴法坛,证盟和山酬神功德。哺北朝道经《天上秘要》卷五十载:斋醮科仪的出官仪格,就要请出东九夷胡老君,南八蛮越老君,西六戎氐老君,北五狄羌老君,三秦伧老君。贵州湄潭县傩祭仪式开坛、差兵发马的招兵,仪式中要招请的五方四夷兵马,与道教斋醮请神招四夷兵马的科仪如出一辙。

  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中傩祭的坛场,是少数民族传统宗教的又一种表现形式,傩坛以面具祀神和傩戏表演为特征。中国西南地区的土家、仡佬、布依、苗、瑶、侗、水、彝、佤、白、壮、哈尼、纳西、门巴、基诺、藏等民族都保存着傩祭习俗。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的傩坛,其教派传承有玉皇教、元皇教、麻阳教、河南教、湖南教、梅山教、茅山教等,这些教派都和道教有着渊源关系。根据思州傩坛科书《历代名师录》、《法流千古》、《师门会兵科》、《足坛科》的记载,思州傩是源于山东泰山、江西龙虎山、河南开封、湖南麻阳玉皇教等流派。而傩坛法师口传的师派传承记忆,同样宣称是源于明代的江西、山东、河南、湖南等地,这些有关傩源流的说法都隐喻着道教的影响。我们透过贵州傩坛的民族志资料,不难看出傩与道教的密切关系,可谓是傩坛法师心性中积淀的历史记忆之反映。

  西南少数民族的傩坛俗称为桃源洞,民间有所谓安洞柱,插洞条,俨成三洞之说。举行傩祭要在事主家中搭设坛场,法师们称之为彩插桃源,建立泰山胜景。桃源洞是掌坛师祭祀行法的场所,其实道教的坛场也有洞的意蕴,因为道教的洞天就有坛的含义。道教著名的洞天往往是教派的宗坛,如正一派设于龙虎山的正一宗坛,上清派设于茅山的上清宗坛,灵宝派设于罔皂山的元始宗坛,是道教最具影响,传续最久的坛场。桃源洞指祭坛的飞檐挑角式三孔拱门,此三孑L拱门将桃源洞分为上、中、下三洞,每洞中又分八小洞,上中下三洞共有二十四小洞,二十四小洞象征祭祀法事的十二阴十二阳。

  湘西凤凰苗族傩坛中

门直匾上书云岳宫,左右拱门的横匾分别书写桃源、仙洞。但湖南邵阳向家坛的中门上书桃源洞,左门上书圣真仙境,右门上书紫府大殿,无论何种匾额都体现出傩坛的道教色彩。西南少数民族的傩坛是一个象征体系,其布局象征桃源洞内立起五府六殿排筵设坐,洞外立起五楼四寨停兵歇马,仪式展示出一派五彩缤纷、香烟缭绕的傩坛气象。西南少数民族宗教傩坛大致都按此布局结构而设立,不同处仅在傩坛布局的繁简上有所区分,或在形制和材料上具有各民族的地域特点。

  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的龙厅宝架具有道教特色,龙厅宝架又称三清殿、金銮殿,俗称花坛。三清殿前置放三清图神案,三清图是各民族傩坛必挂的神案。三清是道教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贵州德江的三清殿左边为灵官殿,右边是元帅府,中间为华山宫。有的傩坛将三清殿三个殿分别称为玉皇殿、王母殿、老君殿,三清殿的布局俨然是道教的神仙境界。西南各民族傩坛三清图的100多位神祗不尽相同,其中属于道教的神祗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南极仙翁、北极紫微、三元将军、五岳大帝、真武祖师、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三元盘古、赵公明、张天师、王灵官、马元帅等。傩坛法师举行傩祭仪式,必须先请道教的三清、太上老君,经三清、太上老君按职授权后,法师才能在仪式中驱使神将鬼兵。贵州省岑巩县侗族的傩坛,其大门的对联就蕴涵道教神仙信仰的元素。 #p#分页标题#e#

  上联是:牛角吹动玉神仙,惊天动地二神仙。

  下联是:请得神仙当中座,坐在当中领香烟。㈣

  傩坛的龙厅宝架象征为神祗修屋建楼,用竹篾和彩色剪纸扎成宫殿型三叠牌楼,放在堂屋正中傩公、傩母的木雕像前。傩坛神案位于桃源洞后,分为上、中、下三层,又称之为三坛。傩坛张挂神案则表示礼请诸神到位,上坛左右分别设傩公、傩母神像,中间则供奉玉皇、星主牌位。中坛供奉三霄五岳牌位,下坛供奉南郊大王,北郊天子、管坛刘太保、住坛杨子云等神位。

  傩坛的布局规制根据事主财力而定,最简易的傩坛也必须供奉傩公、傩母的神像,高悬绘有傩坛诸

神的总坛图,复杂的傩坛主要体现在桃源洞的布局。无论傩坛的繁简布局有何不同,都会体现出仙傩的意蕴。如傩坛拱门书写的桃源仙境、华山宝殿、金阙云宫等坛匾,湘西苗族、侗族傩坛张挂五色纸的吊挂,上写牛角一声山岳震、金牌三下邪魔慌、道在先天作法主、老君传授广宣扬等,明确显露出傩坛的道教化色彩。

  湖南瑶族有固定行傩祀神的五岳

坛,五岳坛的道教色彩同样很浓厚。如湖南江永县松柏乡王家村的五岳坛,当地将五岳坛分为上中下三坛,上坛正中立真武神像,两旁分供五岳诸神、五方将军;中坛供奉盘古神、钟馗、小鬼、杨戬、雷震子等诸神面具;下坛供五方雄兵等神位。神案左右两侧东墙下,分设土地神和文昌神牌位。此类傩坛被瑶人视为一方圣地,因朝拜者多而终年香火不断。

  贵州岑巩县仡佬族傩坛的过职仪式,俨然是道教正一派授箓传度仪式的移植。过职仪式的坛场分为内坛和外坛,内坛设有宝台、值坛土地台、先祖台、香炉师台、锣鼓师台、七洲五庙台。宝台桌案的正面围一张红布桌围,其绘有两仪太极图,桌案升米上面插有香案牌,写证盟上司三十三天昊天尊金阙玉皇大帝位。宝台上方悬挂的神像图中,有三清图、王灵官神案。内坛大门上方悬挂三张吊额宝条,中间是传授新法,左边是老君传法遍天下,右边是弟子拜法走十方。顶悬挂宝台宝盖,分别书写的五岳圣帝名称为:东岳真天仁圣帝、南岳司天赵顺帝、中岳昊天重圣帝、西岳金天顺圣帝、北岳安天九圣帝。据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三十九,道教的五岳圣帝名称是:东岳天齐仁圣帝、南岳司天昭圣帝、西岳金天顺圣帝、北岳安天元圣帝、中岳中天崇圣帝。仡佬族崇奉的五岳圣帝来自道教,五岳神名的差异是辗转传写所致。《师门请神下马科》中请五岳的唱词说:鼓打一槌到东岳,迎接东岳府君王。东岳府君绘坛殿,金甲将军镇乾坤;人人打起逍遥鼓,三天门外接神仙。

  贵州省晴隆县中营镇新光村硝洞苗族的庆坛仪式,其坛场设置同样具有浓郁的道教色彩。苗族的祭坛建有祖师台、三清台、五岳台、城隍台、下坛土地台,傩坛张挂的总圣图上绘七排数十个神灵,有三清、玉皇和祖师。道教神祗包括玉皇、三清、真武、五岳、三桥王母、四值功曹、五通、城隍土地、判官等。仪式中有四值功曹奏问奏状,迎玉皇诸神下凡,祭神还愿、判官勾愿。唱科中有道教始祖李老君、五岳府君、五通神的传说,神马有五营兵,阴阳兵,都是道经中常出现的兵马。

  贵州道真为仡佬族、苗族集居之地,当地称傩坛主体为傩楼。堂屋设立的供案画有各种符箓。湘西傩坛有一种长卷画轴,当地习称此神像图为长沙箓。画轴以一龙首木船为主体,随后有另一小龙船,上载敲锣击鼓之巫,大龙船载人、禽、兽计六十余众,以表现傩祭事神的场景。

  《国语楚语下》说:坛场之所,上下之神,傩坛坛场是区分神圣与世俗的圣地,是象征神灵所聚集的神圣境界。西南

少数民族傩坛布置的宗教意义,是以艺术的形式创造一个神圣空间,以传达神秘的宗教教义、观念和情感,吸引和感化信徒与观众。

  在西南各民族傩坛的神案中,常见的有三清图、师坛图和功曹图。三清图是绘在纸上的三轴彩画,每轴画上绘着一位主神和若干小神,三位主神是道教的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故西南少数民族傩坛名为三清图。师坛图是历代祖师的神位图。师坛图下面书写本傩坛历代祖师的传承表,师坛图的上面则绘有驱鬼行傩的场景,绘有赵侯圣主傩公大法老师、三十六代天师、行兵祖师、度关王母、三曹将军、引兵土地、统兵圣母、翻坛小三和五猖等神祗画像。正一道以符箓驱鬼著称,师坛图列三十六代天师,旨在借助张天师法力驱鬼行傩。功曹图又称为七洲五庙图,功曹图有19个神像,共分为5层。功曹图中主要有四值功曹,就是道教的值年、值月、值日、值时四位值班天神。道教斋醮科仪中有四值功曹负责呈送上奏天庭的文书,傩坛的功曹同样承担傩祭仪式中传达天庭神灵的职责。傩坛的功曹图张挂于傩坛外侧,以表示将傩坛文书及时传送天庭的意蕴。黔东北傩戏有《跑功曹》的戏目,内容是崔、卢、邓、窦四值功曹送牒文迎请诸神。

  在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的神案中,供奉着少数民族信奉的儒释道三教和民间土俗神的神灵,其中属道教的神祗占有一定比例。贵州岑巩县仡佬族傩坛的神案有三清图、圣公图、圣母图、祖师图、王灵官图、马元帅图、七洲五庙图。有的傩坛甚至以单幅道教神仙图,张挂于傩祭坛场以增强神圣的气氛。贵州岑巩县侗族傩坛的张挂的七幅神案,是玉清图、太清图、上清图、马元帅图、王灵官图、师坛图、七洲五庙图。贵州岑巩县苗族傩坛张挂九幅神案,分别是王灵官、证明上师、观音、太白金星、玉皇、李天王、李老君、马元帅、雷神。王灵官与马元帅本是道教的监坛之神,但又转化为少数民族傩坛的守护神。贵州岑巩县河南派苗族傩坛供奉的神像,有玉皇、李天王、太白金星、李老君、观世音、证明上师、王灵官、马元帅、雷神。

  1991年10月20-25日,湘西吉首市召开中国少数民族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其间笔者参观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该馆珍藏着一幅土家族梯玛傩祭还天王愿的神案。此清道光年间(18211850)绘制的神像画长109公分,宽65公分,最上层为三清神像,玉清元始天尊居中,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分列左右。三清左右上侧分别悬挂日月光轮,象征伏羲八卦阴阳交合的易学意蕴。三清下方有一

层迷雾缭绕的混沌世界,依稀可辨玉皇、王母、天官等神灵。道教诸神居于还天王愿神案首位,显示土家族傩坛神案强烈的道教色彩。 #p#分页标题#e#

  

  二、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的道教元素

  

  西南少数民族傩坛与道教关系密切,无论是何地起教的傩坛,都自称属江西龙虎山张天师的正一派。道教神仙信仰与科仪法术深深影响傩坛,傩坛科仪的许多仪节都蕴涵着道教文化的元素。西南各民族傩坛的科仪法事中,道教的玉皇、三清被列为尊崇的地位。德江傩戏《和会交标》科仪,法师在仪式中唱到:

  稽首皈依奏玉皇,玉皇常放白豪光。

  亮光照见周沙界,沙界之中焚宝香。

  宝香焚起天神降,天神喜降到傩堂。

  道场今酬愿。酬愿之家保安康。

  香烟冲天天赐福,一朵祥云捧玉皇。

  而贵州湄潭县傩祭仪式的开坛,就说打马玉皇宫中去,迎接圣公一尊神,在开坛、申文、交牲、回熟、喊茅等仪节,都有三清台前请太清,玉皇殿内请老君的唱词。nq

  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科仪的许多仪节。都显示出法事中强烈的道教色彩。道教神灵占据傩坛的主导地位,傩坛科仪仪节展示的道教神仙信仰,是道教长期浸润影响西南少数民族的结果。

  以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祭五猖科仪为例,追魂捉鬼的五猖神本为道教神兵。傩坛的五猖是掌管五路五营阴司兵马的凶神,傩坛有关于其来源的传说,五猖家住湖北武昌府竹阳县,母亲是上界神仙女,父亲是下界张三郎,大哥是有名的东岳主,二哥是管理蛮王的赤帝,三哥是有名的西岳主,四哥是管理蛮兵的白帝。其名号有东方青五猖张大郎、南方赤五猖张二郎、西方白五猖张三郎、北方黑五猖张四

郎、黄五猖张五郎。而黄五猖张五郎居于最高地位,傩坛常以张五郎代表整个五猖神。五猖十六岁开始读书,后来去茅山学法。五猖在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神图中位列最下,是供神仙调遣负责追魂捉鬼的小神。傩坛专门设置有五猖台,悬挂五猖千军万马图。

  明代道经《道法会元》卷二百三十五《正一玄坛飞虎都督赵元帅秘法》将班有:五方猖兵主将:东方主将刘元达,南方主将张元伯,西方主将钟士季,北方主将史文业,主将范元进。贵州思南傩坛的唱词,列举地傩会上的神灵,其中有:

  东方青帝五猖,南方赤帝五猖,西方白帝五猖,北方黑帝五猖,黄帝五猖,上坡倒行五猖,下坡倒走五猖,御毛脱血五猖,拿人三魂五猖,还人七魄五猖,胡言乱语五猖,五路五猖。

  《道

法会元》卷二百四十酆都禁鬼法,列举咬伏恶鬼的五方猖兵是东方青虎猖兵,南方赤虎猖兵,西方白虎猖兵,北方黑虎猖兵,黄虎猖兵,而役邪鬼法则声称:

  东方青虎猖兵出为擒下某鬼,南方赤虎猖兵出为擒下某邪,西方白虎猖兵出为擒下某邪,北方黑虎猖兵出为擒下某邪,黄虎猖兵出为擒下某邪。役邪鬼法中法师吸气,念云:五方五虎猖兵入吾身中,驻劄立营。可见傩坛的五猖确乎源自道教,而所谓上坡倒行等五猖,则是傩坛对道教五猖神的民族化演绎。

  傩祭仪式中有请五猖、差发五猖,送五猖神等科仪。黔北傩戏《秦童挑担》唱词就说酬奉主,参拜神,参拜五路五猖神。贵州湄潭县抄乐乡的傩坛香位谱,供奉正玄皇会上启教罗公五通赵侯圣主部下五路五猖飱司马香位。湖南桑植土家族傩坛启师开坛科仪请神的奉请五猖有:

  东路五猖,南路五猖,西路五猖,北路五猖,中路五猖,五五二十五路五猖。兵来不等生生吃五猖,兵去不等熟熟吃五猖。吃肝吃肺五猖,吃毛喝血五猖,含矛吐剑五猖。

  在傩坛科仪的唱词咒语中,宣称五猖是在茅山学法,因而神通广大甚高强。

  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的道教元素,在傩坛法师的面具上也有体现。傩坛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在瑶族传统的度戒仪式中,师公和师男要戴称为神头的面具。

  神头多用纸板制作,常见的二十多种神头,上绘各种道教神和土俗神。例瑶族度戒面具有三清神头,师公请三清神时带在头上跳神行法,道教上元、中元、下元神头也是度戒仪式重要的面具。各种傩神面具的道教化,是西南少数民族宗教受道教影响的结果。

  西南少数民族傩坛供奉的盘古,是与道教的盘古真人相融摄的神灵。傩坛的神祗山王天子,传说是盘古王的三化身,傩面具的山王两耳各刻有一个抱耳神,以此象征盘古王的三化身。东晋道士葛洪撰《眈中书》,始将南方少数民族盘古神话纳入道教。少数民族崇拜的盘古成为道教的盘古真人,道教尊称为元始天王。宋代道经《云笈七籤》卷三《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说:神人氏出生,其状神异,若盘古真人,亦号盘古;自斯盘古以道治世,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载,白日升仙上昆仑,登太清天中,授号日元始天王。道教不仅将西南各族群的盘古尊为盘古真人,而且还视盘古为老子化身之一。

  西南各民族傩坛赖以递代传承的过职仪式,是正一道授策传度仪式移植于傩坛的结果。贵州织金县庆五显傩班的传承系谱,就完全沿袭道教三山滴血派的系谱。庆五显傩戏班从武岗起教的唐法通、唐法魁

魁传度第一代起,其传授系谱是:

  守道明仁德,全真福太和,志诚宣玉典,忠正衍金科,洞焕超玄令,包含尚大罗,武当余心胜,湖海涌洪波。

  法派系谱民间习称为字辈,彭行明法名为彭余真,属第三十三代余字辈。伫国唐宋时期道教的三山指茅山、閤皂山、龙虎山,自元代龙虎山张天师统领三山符策后,明清时期的三山指龙虎山、茅山、武当山。三山滴血派的传授系谱是:

  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元蕴,高宏鼎大罗,三山愈兴振,福海启洪波。

  受箓道士即按此系谱取法名,如传法至三十代罗字辈,此辈受篆道士的法名中间一字就是罗字,根据法名就可知其辈份。所谓三山滴血派,其实就是统领三山的龙虎山张天师正一道。清代全真道祖庭北京白云观保存的《诸真宗派总簿》,第三十七天师张真人正乙派:

  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志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玄蕴,高宏鼎大罗,三山扬妙法,四海涌洪波。 #p#分页标题#e#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的禹步,俗称为踩九州、踩八卦、走罡、步罡。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的踩九州,相传共有九九八十一盘,八十一种踩法。贵州德江县傩坛罡步据说有72种,常用的有推磨罡、八字罡、跪拜罡、绕堂罡、北斗七星罡、天门步坛罡、踩九州、十字罡、丁字罡、五步拜鬼罡等。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禹步的法术原理,同道教经书中所述禹步原理相同。它借用道教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与中宫九个方位,以象征汉代荆、兖、雍、青、冀、徐、豫、扬、梁九州的地名,作为禹步走罡的周旋之地。湘西傩坛法师的舞谱口诀说:

  脚踏冀州第一坎,离二九离共南阳,震三左脚震青州,兑四右脚兑西凉,乾五乾上雍州地,巽六巽向徐州行,坤七坤八荆州界,艮八艮为兖州城,伏人中富立,豫州点军兵。西瑶族傩坛科书《世传秘本》所谓清风足下生,丁罡步步朝,是傩坛法师与神灵沟通的重要方式。

  傩坛法师的踩九州的禹步,罡步的八卦也和道教神仙相联。傩坛唱词认为有道教的八位法主、八位老君分别坐管九州八卦的八门。八位老君是:

  灵宝老君管乾门,玉皇老君管坎门。永喜老君管艮门,护佑老君管震门。高求老君管巽门,善恶老君管离门。太阴老君管坤门,太阳老君管兑门。弟郎年少身材小,他今坐管豫州城。

  道教步罡踏斗所蕴涵的宗教功能,坛场的踩九州象征法师飞行九天之上,旨在摆脱五行相生相克的制约,踩九州的法术以表示禁制鬼神万物。西南少数民族

踩九州的唱词,使禹步更加通俗化、形象化。在傩坛踩九州的禹步表演中,法师心中有无形的八卦图,结合神唱口诀的八卦九宫方位,存想祭坛化为九重之天,按斗宿魁罡之象,九宫八卦之图而踏之,便象征可飞神敷奏,伏邪破鬼。在法师们看来步罡有神韵才能感动鬼神,以禹步踩九州大地才能通达神祗。傩坛有动步为罡,举手为诀、提香为讳、手书是符箓之说,摊坛法师的罡步、手诀、法讳、符箓,都是道教江南正一道行用的法术。

  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的传承,有一套拜师学艺的规矩。一般的程序主要有:拜师、学艺、秘传、过师法、封牌、谢师。弟子入坛以后,须遵守本坛的坛规,包括礼节、操行、保密、语言和饮食禁忌等,并在俗名之外另起法名,按照传承系谱确定字辈。如贵州安顺么铺镇张氏庆坛的系谱:

  朝廷登正治孝友余家春

  其坛门的本宗成员目前为孝、友两辈,便取法名作孝华、孝富、孝能、友宏、友祥。

  根据坛门字辈书写的谱系图,就是傩坛的师坛图,举行祭祀仪式要供奉在坛场上。传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道教,沿袭道教各派的师承系谱,此法对西南少数民族必有影响。贵州道教各派都有传承系谱,人道者按系谱字辈取法名。贵州道教龙门派系谱是:

  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元明,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惟懋,希

微衍自宁,住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阎

  贵州民间传承的龙门派系谱,是全真道龙门派在西南地区传播的结果。根据清代北京白云观保存的储真宗派总簿》,第九《龙门派》系谱为:

  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惟懋,希微衍自宁。住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金木姓相逢,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实新。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先生,万古续仙号,三界都是亲。

  龙门派道士按照这个谱诗取法名,法名是按字排辈,世代师徒相承,法名第一个字为系谱里的字,以此区分师徒间的辈份。

  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的另一种取法名方法,是该法坛不以字辈取法名,每一代的法名都是法字。贵州德江土家族傩坛法师张金辽,法名张法兴,其祖父张祖祯,法名张法高;父亲张羽清,法名张法广。该傩坛由梅山起教师祖张法娘起坛,已传承至第27代张法兴。

  贵州松桃苗族田五斤傩坛自称已有50代,第一代掌坛师代法清,传至第9代田法应,以后均为田姓传承,法名都取法字为标

志。该傩坛从启坛祖师开始,各代法名都是法字,但通过傩坛司坛图上的坛榜,就可以看出该坛的传承关系。贵州省岑巩县仡佬族杨国鼎傩坛也是以法字传承,该傩坛的传榜谱表为:

  杨法显姚法胜张法乾谢法用周法旺周法胜廖法清刘法通陈法兴陈法先许法通周法灵周法行李法兴吴法兴吴法高郑法旺李法齐吴法祖陆法洪李法深刘法明李法洪李法开唐法万吴法兴吴法经扬法景杨法灵杨法胜旧

  杨法胜即第30代传人杨国鼎,此仡佬族傩坛属于元皇教派。1992年农历二月初三至初六,贵州省平庄乡凯本乡凯空村仡佬族老艺人杨国鼎傩坛,为萧光华举行了抛牌过职仪式,经傩坛过职仪式的道法传授,过职弟子萧光华得以取法名为萧法开。

  清代贵州的《百苗图》第34幅为土人(土家族),是村外小桥旁有六人在演唱傩戏的图像,是傩文化在贵州各族群流播的真实写照。贵州沿河土家族掌坛师王天佑的司坛图,从起祖师杨法明至以下列代师祖:

  起祖师杨法明李法兴印法胜马法珍马法群马法旺马法云杨法清杨法奎杨秀大张建勤陶法胜彭法雷田法蛟杨法兴杨法仙石法洲迪法通蒋法灵龙法蛟田法灵田法亮田法海田法生田法收田法珍田法政余法黄田丰六朱法文沈云高王法全杨法华余法船。

  该傩坛从起祖师杨法明到余法船,共传承34代。掌坛师王天佑法名王法全,是该傩坛第32代传人。值得注意的是:该傩坛第10至11代杨秀大、张建勤,第29代田丰六,第3l代沈云高,并没有按照法名的法字传承。

  傩坛系谱还有一种法名传承方式,即综合了字辈与法字取法名方法。如贵州思南起祖师为马法纪的傩坛,马法纪传太上老君上坛法,称之为玉皇教正法,因授教于茅山,又称茅山教。据贵州思南县溪底乡掌坛师崔德泉保存的司坛图,该傩坛的传承系谱是: #p#分页标题#e#

  起祖师马法纪庹道玄刘道臣金法魁罗法灵梁道灵梁常旺梁道贞谢登良谢法臣李法臣陈法先邓法官沈法万陈法圣崔会神周玉宣徐先圣李洪太冉忠灵冉法灵谢法云余氏师娘邓法云何法元崔道玄张德明崔法典田法云张德灵崔德泉。

  该傩坛还有师叔陈道灵、何法灵,阴传田应亨,阳传张忠云。从起祖师马法纪到张忠云,共传承33代。法名中的法、道、德等字,取自于道教经典中的字义。

  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Redfield)在《农民社会与文化》

  (Peasant Sociedty and Culture,)一书中,最先提出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文化分析模式。以中国社会来比照其理论,所谓大传统,指以士大夫阶层为主导的文化;

  小传统则指乡村社会普通民众

的文化。人类学家李亦园对大传统与小传统,从宗教仪式的角度进行了有趣的阐释。李亦园《人类的视里矜认为:宗教祭仪是不同传统层次最易见分野的部分。大传统的上层士绅文化着重于形式的表达,习惯于优雅的言辞,趋向于哲理的思维,并且观照于社会秩序伦理关系上面;而小传统的民间文化则不善于形式的表达和哲理和思维,大都在日常生活的所需为范畴而出发,因此是现实而功利,直接而朴质的。

  从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分野说来看,学界占强势的中国文化观,以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文化。由于儒释道三教长期影响中国社会,研究精英文化者一般偏重于大传统,而有意无意地忽略小传统的影响。儒释道三教无疑属于大传统,西南少数民族的傩祭则属于小传统。但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的神祗系统,供奉儒释道三教和民间土俗神,各族群将大小传统的神灵成功汇聚一堂。因此我们可以说,西南少数民族的傩祭是多元文化浸润影响的结果。

  

  三、结语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深受道教影响,是历史上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所致,是在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下文化涵化的结果。秦汉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的发展衍变有了广阔空间,中华民族凝聚为一体的统一政权,客观上有利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是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与道教相互融摄的前提条件。而在西南少数民族傩坛法师看来,傩坛法术都是太上老君所传,因此傩坛的三教以道教为首,傩祭与道教的关系最为密切。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西南少数民族的傩祭仪式,影响着西南各族群的思维方式、生产活动、社会关系。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与道教的密切关系,从人类学文化传播的理论视野可以得到正确阐释。而西南少数民族傩祭傩文化,当下在地方民族文化开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方面,更有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代意义。

  

  (责任编辑:颜 勇)

文档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与道教关系论略

摘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傩文化,是宗教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的特殊表现形式。论文详细考察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的道教神祗,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的道教元素,以说明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中的浸润影响。认为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与道教的相互融摄,是历史上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所致,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政治格局下文化涵化的结果。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道教;傩祭;神仙中图分类号:B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10)02-0162-08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古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