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选择题(共15个每题2分)
1、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 B C D
2、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不包括()
A B C D
3、教育学作为一门的规范科学是以()为标志
A B C D
4、温故而知新
A B C D
5、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A B C D
6、期末考试
A B C D
7、
A B C D
8、
A B C D
9、
A B C D
10、
A B C D
11、
A B C D
12、
A B C D
13、
A B C D
14、
A B C D
15、
A B C D
二、判断题
1、义务教育就是普及教育 (×)
理由: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但当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称为普及义务教育
2、教师只要传授知识就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
理由:学生掌握知识并不一定能够提高思想。这里有一个态度问题,情感问题,由知识到思想的转化问题。要使教学中传授的知识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不仅要使学生深刻的领悟知识,而且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社会意义产生积极的态度,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受到熏陶与感染,形成自己的善恶观念,爱憎情感和价值追求。
3、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所以课堂上没有完成的任务可以在课外活动中完成。(×)
理由: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与活动。
4、个别教育工作就是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理由:个别教育包括先进生工作和后进生工作 详见教材148页
三、简答题
1、小学德育过程有哪些特点?
(1)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儿童的品德是由知、情、意、行等因素构成的互动体。其中,知是指儿童对一定社会政治观点、思想观点、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儿童通过认识形成的初步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和指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情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思想观点与相应情感支配下采取的外在行动。知、情、意、行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思想品德的发展,德育要注意发挥四者的整体功能。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同时要注意德育过程的多开端性和针对性。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以道德认知为基础,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为激励,发展到道德行为的整体运动过程。所谓品德结构就是指儿童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水平,表现为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的高低。
(3)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从而推动小学生品德的成长。这些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的不同作用以及学生的实践形式等。
(4)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能力所构成。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自我能力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觉调节控制自己思想与行为的能力。
2、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有哪些?
(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及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功用;
(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
3、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4、什么是启发性原则?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思考
③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
5、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有哪些?
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两者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1,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2、教师职业专业化必须具备的素养。
1,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
2,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五、案例分析题
,年轻有活力,工作积极。在教学中,情急之时会出口辱骂学生。的办公室经常随意摆放物品,乱放东西。但是不准学生说脏话,不遵守课堂纪律。使用各种惩罚手段,学生并没有多大变化。百思不得其解。
请结合德育理论分析上述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