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观察事物
一、 课题由来:
小学生正处于注意力、观察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应及时抓住这一时期,引导、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同时,学生作业中有很多不应该犯的错误,这也跟他们平时对所学知识的观察不够仔细有很大关系。所以,我提出了读学生怎样观察事物进行研究。
一、 活动目标:
1、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看到甚至碰触到许多东西,但是他们不一定对身边非常熟悉的事物有过仔细的观察。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的习惯,做个有心人。
2、 让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和注意点。
二、 活动课时:
2课时
三、 基本设想:
(一)导入
师:在上课前,老师要给同学们提出几个问题,看看同学们是不是个有心人?你们愿意吗?
1、 问卷调查:你是个有心人吗?
(1) 你知道学校教学楼一楼到二楼有多少级阶梯吗?
(2) 你数过教室里共有几盏灯吗?
(3) 你的任课老师中有几个双眼皮吗?
(4) 你的铅笔有几厘米长,你量过吗?
(5) 你的书包里今天装了多少本书?几本大书,几本小书?多少本是作业本?
(6) 十五的月亮是圆的还是缺的?
(7) 今天数学老师穿的鞋子是什么样子的?
……
2、 通过问卷调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自己做完问卷调查后的感想。
学生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粗心,原来自己连身边很熟悉的事物都没有留心观察过。由此教师可以教导他们要留心,并且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教他们做一个有心人,
揭示课题:怎样学会观察
(二)教学生学会怎样观察
(1) 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师:下面老师给同学们读一段文字,认真听。
A给学生出示一段材料:
他高高的个子,头发不长,圆圆的脸上一双大眼睛非常有神。他的眼睫毛很长,还有点翘,更显得他的眼睛很漂亮。他的鼻子不高。他的嘴巴不大。他的耳朵很大,有耳垂。他的腿和长,所以跑步很快。
师:这段话描写的是我们班的一位男同学,你们猜猜他是谁啊?
由此引导学生观察一下班里男同学的特征,猜出材料里描写的男同学是谁。
B让学生在自己的心理选一位同学作为观察对象,对他或她的特征,对他或她正确的描述。要求描述要体现所选对象的特征,让别人一听就猜出你说的是哪位同学。
学生准备——学生进行描述
C让学生说说自己观察的对象,并对他们的描述作出适当的评价,让他们明确观察时一定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点,与众不同之处。
(2) 观察要用发展的眼光
要告诉学生观察事物时还需要注意事物的变化,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要让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事物。
A可以举例让学生了解事物的变化,如月缺月圆。
B请学生小组讨论,说说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了哪些事物的变化。
(三)让学生说说如何去观察一样事物。
(四)组织学生观察我们的校园,说说自己对校园的认识。
(五)布置给学生观察的课题:观察不同的包及馒头发霉
(六)让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的包
1、 不同的包
可以观察在路上背包的陌生人,也可以观察自己熟悉的亲朋好友的包。可以根据所给表格中的要点进行观察。要求所选的包要典型,观察要仔细,写下来的时候要抓住包的特点与众不同之处。
投影出示以下表格:
我观察的包
| 包的类型 | 包的形状 | 包的颜色 | 口袋的个数 | 背的方式 |
先让学生小组内互说自己观察的包。再集体交流。
2、 观察馒头发霉
师带一个放了一个星期的馒头,让学生观察,放在教室的瓶子里。让学生观察馒头发霉的过程中馒头的变化,即时做好记录。
变化中的馒头
| 记录时间 | 有无新生物 | 新生物颜色 | 新生物形状 | 新生物长度 |
| 第一天 | ||||
| 第三天 | ||||
| 第五天 | ||||
| 第七天 |
(七)活动成果小结
小组讨论,总结自己观察的心得:在观察中应该做到什么,注意什么。应该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多角度观察;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注意观察事物的变化,学会了怎样观察事物,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留心,积极主动的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
四、 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给学生出示的描写人物的话
关于馒头发霉变化过程的图片
五、 活动成果可能形式:
完成了一份问卷调查
学生通过对馒头发霉的观察填写了表格,并对其进行讲解
六、 活动设施相关要求:
观察书包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写下小作文,或者可以请学生把自己所描述的包拍摄下来。
在观察馒头发霉的时候,给学生充分观察的时间,及时做好记录,把新生物拍下来作为辅导资料。
怎样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习惯,是人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就要逐渐地培养自己观察周围事物的自觉性,持之以恒地做好观察活动。人们养成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就会更广泛地接触事物,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积累素材,为作文创造条件。
怎样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呢?
(1)勤看勤听。我们的身边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它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只要我们勤看、勤听,就会获得许许多多的见闻和感受。勤看,就是经常看,有空儿就看;勤听,就是经常听,有时间就听。看,就要多看几眼,要从整体到局部,从外部到内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认认真真地看。听,就要多听一些,听广播,听录音,听自然界发出的各种声响,听各种人的不同见解,了解各种人的思想感情。通过这样的勤看、勤听,我们一定会有很大的收益。
比如,我们在家里、学校里、街道上,常常看到人们的一张张脸。我们勤看,认真看,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脸型:杏仁小脸、瓜子脸、圆鼓鼓的脸、方方正正的脸、肉团团的脸、大大方方的“国”字脸、长满胡茬的脸、刀削似的瘦脸、皱巴巴干枣似的脸……这脸型是多么丰富啊!有了这样的观察、积累,我们的作文还会千人“一面”吗?
多听,同样会使我们受益。我们可以从电视、广播中,获得许许多多的信息。如:
①地球上有10亿个物种,平均每年全世界会发现1.3万个物种。
②画人要不离骨,创作要不离源。
③抗美援朝时,美国钢产量是8000万吨,中国仅有61万吨。美军一个军有大炮1200门,中国一个军只有36门。但,美国失败了。
瞧,这些信息多好啊。勤听,会给我们带来各方面的知识。
(2)勤想勤问。勤想,指勤分析、勤回忆、勤联想,勤问几个为什么。勤问,指勤向别人请教,勤向别人提问题。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对勤听、勤看的内容有更深入地、更正确地认识。
有一个同学经常观察小动物。一次,他看到一只蜗牛在叶子上爬,就仔细地看。他想了几个问题向别人请教:
①蜗牛是害虫还是益虫?
②蜗牛鼻子、眼睛在哪里呢?
别人告诉他,蜗牛是害虫。蜗牛没有眼睛、鼻子,它的大触手有眼的作用,小触手有鼻的作用。这个同学没满足于别人给的现成答案,他又问自己:事实果真如此吗?他把白菜叶给蜗牛吃,发现事实果真是别人讲的那样,才信服了。他这样做,对事物的认识多深刻呀。
(3)勤记勤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见闻和感受,如果我们不把它及时地记录下来,天长日久,就会忘记。我们的手要勤,要坚持把自己感兴趣的,身边的事、眼前的景、熟悉的人、见过的物写下来。有时间时,可以多写一些,写细一些;时间少时,可以少写一些,写得简略一些。久而久之,我们的认识能力就会提高,写作材料就会丰富起来。
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并不难,关键在于:勤看勤听,勤想勤问,勤记勤写。
怎样写出内容具体的状物片断
“状物”指的是对物体的描摹。这里的“物体”范围很广,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植物、动物、静物(建筑物、日常用品)等等。状物的目的是使读者对所描摹的物体有一个准确鲜明的印象。这就需要我们把“状物”片断的内容写具体。
首先,状物要有顺序。状物的顺序通常有以下几种:
(1)从上到下,从前到后;或从下到上,从后到前。比如描写一棵树,你可以先写枝叶然后写干,最后写到它的根,这是从上到下的顺序,反过来就是从下到上。写一只猫,你可以先按头→脸→身子→尾巴的顺序写,这就是从前到后,反过来就是从后到前。上与下,前与后,先写哪个都可以,但绝不能忽上忽下,忽前忽后,否则就会把顺序搞乱了,使文章条理不清。
(2)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如有位同学写《我的照片》,既可以先总的介绍一个所有的照片,然后再重点写其中的几张,也可以反过来,先写某几张照片,再总述所有的照片。怎样写更好,完全取决于这位同学对照片的感觉和对文章的安排。
(3)由外向里或由里向外。有些实物是可以有里有外的,比如建筑物,外形如何,内部结构陈设怎样;再比如水果,果皮是什么样子的,果肉又是什么状态的,对于这样的实物,在写作时就要把握好先写“里”还是先写“外”,然后按顺序写出来,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
第二,状物要“活”。就是把所描摹的物体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先说状写动物。一般说来,写动物,总要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但这个情不是靠一两句话直接说出来的,主要还是通过描状、刻画,让别人看了以后也觉得它可爱,这才达到了写作目的。怎样才能让所写动物形象变得可爱呢?首先,应该把动物神态刻画出来。下面这个片断写得挺好,你不妨看一看:
我家有一只鹅。它周身的羽毛洁白无瑕,那淡黄色的脚和扁圆的嘴像嵌在白玉上一样。头上那突起的疙瘩很有特点。它蹒跚的步子显得从容、沉着。它昂首挺胸、引吭高歌时,更表现出一副昂扬雄健的姿态。
再说状写静物。目前很多写静物的作文主要集中在摹仿小动物制成的各类静物上,比如:小金鱼、小猪、小猫等等。这些静物本身是不动的,但我们描写时,应力求让它们动起来,这样才会形象生动,才会体现作者的喜爱之情。例如下面这个片断:
爸爸出差回来,给我买了一件礼物。啊,是“小白兔”。
这只“小白兔”浑身的毛像雪一样;两只又细又长的耳朵竖着,仿佛在侧耳倾听;一双又圆又大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好像在观察周围的动静;三片嘴唇抿得紧紧的,好像要笑,却又笑不出声来;那条又短又小的尾巴,稍稍翘起,显得有些调皮。“小白兔”是坐着的,两只雪白的前爪托着下巴,好像在思考问题似的。我用手一摸,原来它是蜡做的。
你看,小白兔本来是蜡做的,是一个静物,而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白兔,这就把静物写活了。
要把静物写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细致地描绘其形。因为这是基础,外形写不准,写不细,写不像,活灵活现就无从谈起。所以,要观察仔细,写好细节。
二是要抓住主要部分细致刻画。上文写“小白兔”时主要抓住了它的耳朵、眼睛、嘴、前爪,从这几部分中体现出了生气。
三是要展开联想,运用一些修饰语言的方法。静物本身没有动作行为,如果照实写出来,写得再细、再像,它仍是静的,也不能招人喜爱。所以要展开联想,由静止的状态联想到与人或动物活动有相似点或有关联的那些行为动作,再加以描绘。上文对小白兔的耳朵、眼睛、嘴、前爪都是这么写的。
最后说状写植物。写植物要从形状、色彩、质地等方面入手,写出它的细微之处,避免笼统地勾勒。这里说的让植物“活”起来,是说让植物富有生气。如果只是一般地描写它的“模样”,那还不算成功。所以,要仔细观察,富于联想和想象。具体写作时,可用打比方或把物写成人的修饰语言的方法,这样写出的植物形象才能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才富有感染力。下面这段写桔子树的短文很成功,可作参考。
春天,树枝上冒出一个个绿色的小芽,好像一个个刚出生的娃娃,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夏季,一个个花蕾含苞欲放,好像是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细看,是一朵朵白色的小花,齐密地挤成一团,好像是一些小伙伴。不久,花谢了,就像一颗颗宝石在轻轻摇晃。秋天来了,桔树上果实累累,一个个黄澄澄的桔子,好像一盏盏挂在树上的小灯笼。
.8什么样的作文才算是完整的记叙文
我们都知道,中年级阶段最重要的写作训练形式就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为什么说它重要呢?因为片断训练,是介于写话训练和写成篇的作文之间的重要的训练形式。加强了片断训练,就能为我们写成篇的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今后我们进行片断练习,要有意识地不断扩大容量,增加难度,以便逐步过渡到写简单的记叙文。
目前,有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已经初步具备了写简单记叙文的能力。不少同学可以写相当大的段落。这些相当大的段落,只要按层次分成若干小节,每个小节自成一段,再加上必要的开头和结尾,取一个恰当的题目,就是一篇完整的简单记叙文了。
例如,一位同学写了这么一段话:
朗朗同学画鼻子最有意思了。∥老师先用毛巾蒙上了他的眼睛,又轻轻地扶着他的肩,让他原地转几圈。他好像转迷昏了,摇摇晃晃地停了下来。只见他弯着腰,伸出双手,左摸一下,右摸一下。双脚小心地挪着步子,慢慢向前蹭着,还不停地用脚尖点来点去,好像在探路似的。突然,他碰到了讲桌,于是他一手扶着讲桌,一手仍旧摸来摸去。∥啊!朗朗摸到黑板了!只见他一手按着黑板,另一只手摸着黑板中间的缝隙,伸开拇指和食指量来量去。他抬起拿着粉笔的右手,刚要画,又停了下来,看样子,他还拿不定主意。大家都笑了,他没办法,只得在黑板上随意地一勾,大家笑得更欢了。朗朗扯下毛巾,仔细一看:哈哈!原来他把鼻子画到了小丑的耳朵上,小丑好像戴上了一枚怪模怪样的耳环。
这段话写得多精彩呀!写出了朗朗同学画鼻子“最有意思”了。可是,同学们看过以后还想知道: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呀?在哪儿发生的?都有谁参加?结果又会怎样呢?如果把这些内容写进来,做为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这件事的内容就更完整了,大家读过以后也会更清楚了。
比如在开头一段可以写上:今天的活动课,和我们班同学一起做了一个游戏——画鼻子。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了四个可爱的小丑,然后又让我们选出了四名同学,准备给小丑画鼻子。前三名同学动作很快,他们自己系好毛巾,纷纷摸到黑板去画。
在结尾写上一段:教室里笑声一片,有的捂着嘴笑,有的笑得前仰后合,有的都笑出了眼泪。再看朗朗,他也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笑着跑回了自己的座位。这个游戏可太有趣了。
这样,加上这两段话,再把原文中有双竖线的地方分段,最后再添上一个《画鼻子》做题目,不就是一篇很不错的作文吗?
通过上面的这个例子,我们知道了:一篇完整的记叙文,应该包括恰当的题目,有开头,有结尾,有完整的内容。弄清了这几个要素,会有助于我们写好一篇完整的作文。
.9怎样学写简单的记叙文
一般来说,记叙文包括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四种类型。不管是哪一种类型,一篇完整的记叙文,都应该有一个恰当的题目,有开头,有结尾,有完整的内容;一篇完整的记叙文,还应该根据它的内容,合理地被安排成几个自然段。
我们刚刚接触从写段过渡到写成篇的作文,那么怎样在写段的基础上写成一篇完整的作文呢?
首先,把一个相当大的段落细分成几个段,然后加上恰当的题目。例如下面这段话:
1935年冬天,敌人进行大规模抄山,想要消灭赵一曼带领的游击队。∥激烈战斗开始了。赵一曼带领战士冲锋,勇敢作战。战斗开始不久,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赵一曼腿上中了子弹,右腿被打断,露出了骨头。她一头栽倒在雪地上,失去了知觉,被敌人捉住了。∥残暴的敌人妄图用毒刑使她屈服,要她讲出抗日联军的情况。敌人用细钢丝把她吊起来毒打,钢丝勒进肉里,鲜血从她的手臂上流下来。赵一曼坚强不屈,痛骂敌人。疯狂的敌人拿竹签子朝她手指钉进去。赵一曼忍住剧烈的疼痛,不向敌人吐出一个字。钉过两根竹签,赵一曼昏死过去了。敌人呆呆地看着手里的竹签子,恐惧地说:“这人简直是块铁!”敌人哪里会知道,我们的党员、抗日联军战士,比铁还硬。∥1936年7月4日,赵一曼同志牺牲了。那年她只有31岁。
如果我们把这段话中所有双竖线的地方分段,再用《赵一曼》做文题,就成了一篇完整的记叙文。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给一个片断加上开头和结尾,然后再添上一个恰当的题目,也是一篇完整的作文,比如像前面提到的《画鼻子》。
需要注意的是,给文章加个恰当的题目,这里面也有学问。有的可以把文章中所写的事情做题目,如《捞铁牛》、《画杨桃》;有的可以把文章中的人物做为题目,如《李时珍》、《小珊迪》、《黄继光》;有的可以用文章中所写的物做题目,如《赵州桥》、《打碗碗花》;还有的以事情发生的地点做题目,如《绿色的办公室》、《海滨小城》……无论以什么做题目,都要从文章内容上来考虑,因为题目与文章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
了解了上面讲到的一些方法,你就可以试着写一篇简单的记叙文了。
.10怎样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我们在造句和作文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有明显错误的句子。这样的句子,或是意思模模糊糊,或是用词疙疙瘩瘩,或是词序别别扭扭,或是表达意思不合事理,叫别人琢磨不透你到底想说什么,甚至产生种种误解。如果在一篇文章中出现好几个病句不加检查,不会修改,语句就会不通顺,文章就会不连贯,文意就会不清楚,这样的文章怎能算是一篇好文章呢?由此可见,修改病句对于我们写好作文有多么重要!
病句的类型很多,中年级阶段,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大致有以下五种,我们分别来分析、修改。
第一种类型:成份残缺。
①走进公园,看见了花。
②我校掀起了学雷锋。
③王老师带病坚持工作的精神。
第①句没有说明是“谁”走进公园看见了花。也就是说,句子中缺了“谁”这部分,只有“怎么样”。可以补充上缺少的部分,如“我”、“他”、“小明”等。改为:走进公园,我看见了花。第②句没有说明我校掀起了什么,“学雷锋”不能同“掀起”搭配。全句中缺少一个和掀起搭配的词。应在末尾补充上“热潮”。改为:我校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第③句只说了“什么”,缺少“怎么样”。应改为:王老师带病坚持工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三句话,都因为缺少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使表达的意思不完整,补上残缺的部分,病句就可以“出院”了。
第二种类型:搭配不当。
①人们的眼睛都集中在那块钻石上。
②这个星期天的活动是我们紧张而愉快的一天。
③战士们冒着细雨和泥泞的道路前进。
第①句“眼睛”与“集中”搭配不当,“眼睛”是不能“集中”的。应改为“眼光”。第②句“活动”怎能是“天”呢?二者在意思上不搭配。应改为“这个星期天是我们紧张而愉快的一天。”第③句“冒着”与“道路”搭配不上,可在“泥泞”前面去掉“和”,加上“踏着”,句子就通顺了。
这一组句子,病因是句子的有些组成部分在意义上不能配合。因此,需要调整它们之间的搭配关系。
第三种类型:用词不当。
①他朗读的声音明亮。
②我们要积极行为起来。
③一辆大卡车停在路中间,阻止了我们上学。
第①句中“明亮”不能说“声音明亮”,可改为:“他朗读的声音宏亮”。第②句的“行为”是写事物的名称的,显然是不恰当的,换成“行动”才准确。第③句中的“阻止”是我们停止行动,不能再往前走的意思。可是,卡车停在路中间只能使我们不能顺利通过。因此,“阻止”用得不恰当,应用“阻碍”。这一类病句,一换上恰当的词语,病就除了。
第四种类型:重复啰嗦。
①我觉得这是想得不对的想法。
②我生怕弄坏了这美丽、漂亮的画卷。
③陈赓同志深情地谈起过去的一件往事。
第①句“想法”里有“想想”的意思,前面的一个“想得”就是多余的,应该去掉。第②句中“美丽”、“漂亮”是意思相同的词语,应该去掉一个。第③句“往事”就是过去的事,前面再用“过去”就重复了。这一类病句的病因是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堆砌在一起,只要选定一个恰当的,把其余啰嗦的词语去掉,病句就“恢复健康”了。
第五种类型:自相矛盾。
①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②花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红花,真是美丽极了。
③会场全坐满了,只有后面还有几排座位空着。
第①句说“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我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国有了,世界上就有了。应改成“我国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万里长城”。第②句中“五颜六色”与“红花”是矛盾的,应把“红”改成“鲜”。第③句前面说“会场全满了”,后面又说“还空着几排座位”,前后矛盾。应该改成“会场前面的座位都坐满了人,只有最后几排还空着。”这三句话,得的都是“自相矛盾病”,我们要先找出矛盾,然后解决矛盾,使句子的意思前后一致,符合事实。
通过分析以上几种常见的病句,我们在今后的造句和作文当中,检查句子是不是有毛病,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干”,看看组成“主干”的部分有没有残缺和多余的,它们之间搭配的是否合适。然后再看看句子的意思前后有没有矛盾?句子有没有毛病?在治病时要对症下药。
.11怎样在看图中展开想象
想象就是根据事物的某些特征,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如果没有想象,就没有飞机的上天;没有想象,就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没有想象,我们的作文更会显得干干巴巴、枯燥无味。
对于看图作文来说,它所提供的画面是静止的,所表现的内容只是某一事件的主要情节。所以,当我们写作前,在认真仔细观察图画,抓住画面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后,就必须对这一事件展开合理的想象。
请看图5.1《小马虎错把袜子当手绢》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图中那个拎着袜子的小男孩就是“小马虎”。再联系题目仔细观察图画,我们又了解到图画中讲的是在值周的那个小女孩检查大家是否带手绢时,“小马虎”错把袜子当手绢,闹了个笑话的故事。弄清了图意之后,我们就要对画面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加以充分、合理的想象,使“死”的画面“活”起来,写成一篇内容具体的故事。
怎样进行想象?一般可以用“瞻前”“顾后”“想中间”的办法。
“瞻前”,就是想象一下,画面上的那件事发生的原因。以《错把袜子当手绢》为例,就可以通过下列问题展开想象。1.小马虎为什么拿出了袜子?2.小马虎昨天是不是睡的很晚?今天是不是又起的很晚?3.小马虎以前是不是做事总是马马虎虎。
“顾后”,就是想象一下,画面上的那件事会有怎样的结果?《小马虎》这个故事,就应该写出:小马虎拿出袜子后,大家会表现怎样?从这件事以后,小马虎本身会有什么变化?
“想中间”,就是想象一下,画面上的那件事的经过。对于这幅图,可以这样问问自己:值周的女孩是怎么检查小马虎的?小马虎是怎么把袜子拿出来的?他会怎么拿?怎么说?怎么想?脸上会露出什么表情?当他发现自己错把袜子当手绢,他又会有什么表现?
总之,“想象”是写好看图作文的关键。想象的越丰富,文章才能越具体、越生动。当然,“想象”必须合情合理,决不能离开画面胡思乱想。
.12怎样在观察事物中展开想象
文章如果没有想象就会失去魅力,别人看了也很难产生如见其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果我们在作文中把见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又能恰当地加进自己的想象,文章的语言就会更生动、活泼,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强烈。
在观察事物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要以对事物的具体描写为根据,脱离了事物本身的特点去想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就会给人言不由衷、空泛而谈的感觉,所以,首要的条件是一定要抓住事物的特点。特点抓住了,展开想象也就会合情合理。如,描写蜡烛点燃后的具体情景,再展开想象,讴歌它的“点燃自己,照亮别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在观察中展开想象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拟人修辞法的想象。这种想象的方法,是把事物的特点拟人化,然后进行描写表现出来。如写“小闹钟”“叮铃铃地叫起来”,“招呼我按时起床”,“关照我上学不要迟到”。这就是把闹钟能报时的特点拟人化了。再如写“雪花”“落在我耳边”“和我说着悄悄话”“钻进我的脖子里和我捉迷藏”。这就把雪花落下来“沙沙”的声音以及落在脖子里马上融化了的特点拟人化了,这也更突出了作者对雪花的喜爱之情。这样写来,不但使内容充实了,而且还给人以活泼有趣的感觉,留下鲜明的印象。
(2)比喻修辞法的想象。这种想象的方法,是把事物的特点通过打比方的手法表现出来。如写“桃花粉红粉红的,一片一片地开遍山野”的特点,想象成“像飘在山腰的一朵朵晚霞”,把“花蕊细长细长的,顶端还有小黄点儿”想象成“像一群淘气的孩子争先恐后地探出头来。”
再如,写小红跳长绳时“时而单腿儿跳,时而蹲下来,时而又转圈跳”的样子想象成“像丹顶鹤在翩翩起舞,像一只蝴蝶躲进了花丛里,像小蜜蜂在跳圆圈舞”。这样一写,就把小红跳绳时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了,比单单说她如何如何跳要生动形象的多了。
(3)幻想式的想象。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用了这种想象方法。由点燃火柴看到小小的光亮,幻想坐在大火炉前,看到了烤鸭,看到了圣诞树,看到了奶奶,最后被奶奶带走了。这些幻想是根据火柴点燃后发出的光和热的特点来展开的。当然,火柴的光和热是微不足道的,小女孩终于死掉了。这段幻想由于以事物特点为根据展开了想象,因而使人感到真实可信。有位同学写《吹泡泡》,在结尾时就展开了幻想式的想象。他写到“天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泡泡飞来飞去。看着看着,我忽然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小泡泡了。一阵轻风吹来,我和伙伴们在空中互相追逐嬉戏,无拘无束地玩耍着……”他写得多么美呀!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觉得他是那样热爱生活,渴望无拘无束。
想象的内容十分丰富,要想运用自如,一要靠平时多读书,多积累。知识丰富了,展开想象也就会丰富起来。二要养成大胆想象的习惯,经常自觉地在观察事物中展开想象,必定会熟能生巧。
.13写作文为什么要先列作文提纲
到了小学四年级,同学们在写作文时,就要学习列作文提纲了。提纲是写文章的依据,如同图纸那样重要。盖楼房,有了图纸才能施工;写文章,有了提纲才能下笔。提纲是文章的缩影,从提纲可以推想文章的情节来,如同看过图纸可以想象出楼房的模样。楼房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造计划,画图纸;文章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构思巧,提纲妙。
列提纲,就是组织材料,把有用的内容,即有助于表达中心思想的材料,用简要的文字拟定一个概括的、合理的纲要。会写文章的人,哪怕是大作家,不管是写长篇大套的巨著,还是写几百字的短文,都非常重视列提纲这项工作。有了提纲,下笔时才能胸有成竹,顺着提纲写下去,就可以一气呵成。列提纲的过程,就是构思的过程。一篇佳作的问世,往往是取决于构思的努力。构思,就是确定写作思路,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写什么”,也就是选定材料;二是决定“怎样写”,也就是理清文章的思路,考虑写作顺序和表达方法。
老舍先生写文章前,总要认真地在头脑中理清思路,即便是写极短的文章,也要预先列写作提纲。英国大诗人雪莱曾谈过他有一部书“虽说写作只花了六个月功夫,构思过程却长达数年之久。”唐朝诗人王勃写诗前,总要躺在床上大“睡”一阵,很好地想一想一首诗怎样写出为最好;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喜欢独自漫步在大森林中去构思他的童话。
从作家、诗人的写作事迹中,我们应该知道,写文章前好好列个提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有了提纲作向导,目标就明确了,知道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用什么方法写,详略段用多少笔墨。这样,既能避免提笔“没话说”,也能避免写时“走弯路”,还可以防止因对某些内容感兴趣就任意发挥,信笔写去,收不住笔而“偏离主题”的现象发生。
可是,有的同学认识不到列提纲的好处,每次作文,见到题目,不经任何思考,便拿起笔来,想一句,写一句,一句一句地从“肚子里”往外挤,好像挤牙膏一样。“牙膏”本来就不满,都挤出来,才勉强凑够几百字,硬着头皮“交了差”,老师看过作文后又给退了回来。想走“近道”,图省事,结果走了“弯路”;怕麻烦,结果带来了更大的麻烦。
.14怎样列作文提纲
列提纲之前,首先要考虑,如果是命题作文或按要求作文,就先认真审题,读要求,分析要求,分析“题眼”,在此基础上,把中心思想确定下来;如果是自觉作文,就要先考虑,要反映一个什么问题,说明一个什么道理,选择哪些材料最切合自己的意图,要把这些材料的来龙去脉搞清、理顺,按一定顺序排好队,分好段,并考虑段落的详略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作文提纲要简明、具体。内容包括: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每段又分几层,还要写出层意。
作文提纲要体现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段要适当分层(分出几个条目),选择的材料一定要典型而有说服力,内容一定要充分而不空洞。非重点段,选择的材料一定要简明、扼要。
作文提纲要有一定的顺序。可以按时间顺序编写(早、午、晚),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编写(开始、经过、结果);也可以按人物活动过程编写(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还可以按照空间方位的变化编写(家里、学校、公园、影剧院)。
请先看两份不合格的提纲。
第一份
题目:记一次劳动
段落:(1)开头。
(2)劳动经过。
(3)结尾。
这份提纲过于简单,毫无价值,推想不出文章的内容和情节,因为一般文章都有开头、中间、结尾三个主要部分。
第二份
题目:他进步了
中心思想:通过写小冬做的两件好事,反映他进步了,小冬勇于改错的精神。
段落大意:(1)以前小冬常常打架骂人(详写)。
(2)最近小冬做了两件好事(略写)。
①为学校栽了两棵小树。
②放学路上拾到一个钱包,交还失主。
(3)在班会上,老师表扬了他(详写)。
这份提纲的明显毛病是详略不当。重点应该写小冬“进步的表现”,而提纲中把“以前”的表现和老师的“表扬”确定为重点。如果照着这个提纲写下去,中心思想是无法反映出来的——从哪里可以反映出小冬有“勇于改错”的精神呢?
再请看一份比较好的提纲。
题目:我的外公
中心思想:用三件事说明年近古稀的外公是个珍惜时间、酷爱学习的人层次安排:
(1)开头:写暑假中我随妈妈去看望三年来未见面的外公(略写)
(2)中心部分:
①外公立体利用时间——在一段时间内完成了看书等四件事(以描写亲眼见到的动作、神态为主——详写)。
②外公把妈妈寄来买皮袄的钱买了书(以描写亲耳听到的语言为主——略写)。
③外公教育我从小要认真读书(以描写语言、神态为主——略写)。
(3)结尾:写外公与领导人的合影和他所得到的奖状,进一步抒发我对他的热爱和尊敬(采用侧面描写)。
这份提纲列得比较好。第一、中心思想明确、集中,有教育读者的作用;第二、选材新颖,各段内容都紧紧围绕中心思想,而且层层深入地写了外公不仅自己爱学习,还教育“我”从小认真读书;第三,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有详有略,写法多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