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教是一种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至今依然影响着全世界近三分之二的人口。我国不仅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还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我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近20个少数民族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信仰宗教。当今社会,宗教借助各种信息传播途径不断扩大其影响,其影响波及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相当多的人对宗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充满激情、富有活力、热爱生活、思维活跃、勇于创新。他们是中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更是我们这个大国能否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屹立在世界之林的最大筹码。在整个社会都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思想正经历着重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这其中就有被各个阶层关注的“宗教热”。大学生作为求知欲较强的一个青年群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不免会受到宗教的影响。那么,到底该如何正确对待这汹涌而来的宗教热流,成了十分必要探究和讨论的问题。
我国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思想作指导是维系我们坚定社会主义路线的最基本的准则。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属于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人们的头脑对支配自己命运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虚幻的反映,其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类的物质生活过程,对历史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其消亡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历史过程。
仅以教为例,中国人民大学教课题调查组曾针对北京地区高校学生的教信仰状况展开调查,这项调查也受到国家部的高度重视。调查项目的负责人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慧林教授,调查涉及北京37所高校,在12404份有效问卷中有437份问卷选择了信仰教,即有3.52%的信仰者。
那么为什么可以说是从小受唯物主义教育的中国大学生群体中会出现这么多的宗教信仰者呢?我个人认为,当今大学生不仅在学习领域内可接触见识的信息不断增加拓宽,在人生追去和信仰上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同观点的影响。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已经不同于十几二十年前的学生,在越来越进步和变化的社会里,他们肩负着更大的责任,承受着更多的压力,面临着更多的诱惑。尽管已经成年,但正是容易迷茫的年纪。在经历一次次理想被现实打击后,心灰意冷,失望困顿在所难免。在毫无头绪和无人指导的情况下,空虚的内心极其需要一种慰藉,宗教便在这个时候扮演起了一个心灵寄托的角色。
我们不能完全说宗教之于大学生只能带来消极的影响,但一个曾经好不容易被教育出来的唯物主义者,一夜间摇身一变成了唯心论者,不能不说是对当今中国高校教育的一种讽刺。这其中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从大学生个人角度来讲,是否要将自己信仰十几年的唯物论彻底从人生中抹去,宗教是否真的能解开内心的疑惑,是一个值得严肃思考的问题。
从社会角度来讲,学校做好正面引导工作十分必要。可以通过开设宗教文化类的选修课和有关的讲座,正面介绍宗教知识,增强对宗教的感性认识,消除大学生对宗教认识的神秘感。
从家庭方面来讲,父母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业,也应多花时间了解孩子的内心疑惑迷茫。
总之,只有正确理解宗教信仰,正确运用宗教信仰,才能使的我们未来的路走得更坚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