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是怎样铺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对吧?
生:对。
师: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
生准备。
师: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听写?……有吗?……好,那位女同学。
女生走向黑板前。
师边递粉笔边说:在黑板上写,可以把字稍微写得大一些。月光曲这篇课文,少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讲的就是月光曲这个曲子是怎样写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点评黑板上写的字)一笔一划工整有力。
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其中的几个生字。先听后写:盲姑娘、蜡烛、琴键
生写词语。
师:这一组词语里面:盲、蜡、键,都是生字。
师:行。同学们抬起头来,和这位同学一起看,写对了吗?
生:写对了。
师:尤其是这个“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字是同一个偏旁:火字旁。其实它是……
师、生:虫字旁。
师:它原来的意思呢,是动植物的油。这个“键”是写对了,但是我观察了一下,笔顺不是很规范。左中右结构,最后写“建之”,明白吗?
生:明白。
师:最后一个词:清幽。
生写完后,
师:请入座。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月光?
生1: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然后,非常渺茫的那种感觉。
师:你非常善于联想。
生2:我认为清幽的月光应该是皎皎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宁静的,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师:给人感觉宁静的月光是皎洁的月光。
生3:我觉得清幽的月光应该是特别轻柔、柔和的,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的月光。
师:师老师课前还特地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三种解释。你们觉得这个清幽的“幽”,应该选取哪一种意思呢?
生:第二种。
师:第二种,清幽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同学们,这一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个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指黑板),说一说这个传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课堂游走)说一说……没事,放出声音也没关系!
生准备。
师:嗯,同学们,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1:贝多芬谱写月光曲时,被人们称为是一个传说。因为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因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所感染,没有蜡烛的时候,月光是清幽的,这也是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所以,他按起了琴键,让思绪随着月光飞扬,所以创下了这首不朽的乐曲——月光曲。
师:说得真不错,他说的时候强调了《月光曲》行成的原因和当时的情境。谁愿意再说说。把这个过程简单的讲一讲。
生:就是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无意的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而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那种感情所震撼了。于是他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就谱写了这首著名的《月光曲》。
师:是吗?
生:是。
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同学们,有一天傍晚,贝多芬走进了莱茵河畔的一间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
师生:《月光曲》。
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作《月光曲》这名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生默读课文。
师:有的同学很自然地拿起了笔,把句子划了下来。我相信有他的理由。他或许觉得这些句子描写的情境,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师:同学们,咱们先来交流:哪一段话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请你先读一读。谁先来读?
生1读。
师:这个同学读的这段话就是兄妹俩的对话,站在毛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咱们再往深处想一想,贝多芬读到哪一句时,被打动了呢?
生2读句子。
师:同学们,请你们按照你们自己的理解,自己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要能打动贝多芬的心呐!读一读!
生读。
师:嗯,谁再来读一读?……打动贝多芬的心。
生3读。
师:好的。她后面强调了“那该有多好啊!”读出了盲姑娘心里的那种“向往”,我相信贝多芬听了,心里会微微一动。谁再来读?
生4读。
师:同学们,他又强调了贝多芬自己。贝多芬突然从一个陌生姑娘的口中,清晰地听到了自己的名字,能不心动吗?我们一字一句都要读进贝多芬的心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个姑娘说……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贝多芬从这一句话里面,听出了什么呢?
生1: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贝多芬弹得曲子。
师:是啊。贝多芬听出了她内心满心的渴望。
生2:他还听出了这位小姑娘很喜欢音乐。
师:很喜欢音乐,你听出来了。
生3:贝多芬从这句话里,感受到了那个姑娘对音乐的追求。
师:“追求”,而不是仅仅是“喜欢”了。你从哪里感受到?
生3:我是从“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感受出来的。
师:通过朗读我也感受到了,这是他内心梦寐以求的愿望。
生4:我是从姑娘说的话中:“那该有多好啊!”这几个字感受到的。因为这是一个盲姑娘心中的渴望,是她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梦想。可是她却没有办法能真正听贝多芬弹一弹,因为在课下我知道了,贝多芬他的音乐只能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能做到这一点,我是多么幸福。从这一点就可以打动贝多芬的心,盲姑娘对音乐的这种执着和渴望就能打动贝多芬为她做一首曲子。
师:我感觉到了,你真正是以贝多芬的身份,是以音乐家的身份在体会啊!富有同情心的贝多芬从这一段话里面,还听出了什么呢?
生5:从这段话里,他还听出了这位姑娘非常痴迷音乐。
师:你用另外一个词形容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
生6:贝多芬还体会到,这位盲姑娘之所以不能亲自听贝多芬弹的音乐是有苦衷的。所以,我觉得这个盲姑娘是在特别的压抑自己的情感。
师:她的苦衷的什么?
生6:她的苦衷的她的家境特别的贫寒,所以她没有能力去亲自听到贝多芬弹琴。
师:这位同学用了一个词,什么词?
师生:贫寒。
师:我们读整个传说,你从哪些细节当中感受到了盲姑娘一家家境贫寒?
生1:我从他们点的的微弱的蜡烛,住的是茅屋,姑娘用的是一架旧钢琴感受到他们家的家境非常贫穷。
师:种种细节让你感受到了。
生2:我从:那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
师:两个“太”字让你感受到家境的贫寒,生活的艰辛。
生3:我从正在做皮鞋看出她的家境很贫寒
师:是的,贝多芬听到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是她依然热爱音乐;虽然她家境贫寒,但是她依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生齐读。
师合作读:“是啊!可是……”继续读。
生读。
师: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到了什么呢?
生1:我感觉贝多芬听到了这个姑娘的善解人意。因为她一直有一个想听贝多芬弹琴的愿望,却对哥哥说是随便说说。
师:你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姑娘。
生2:贝多芬听出了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盲姑娘一直在压抑自己的内心。她十分希望听到贝多芬亲自弹一弹这首曲子是怎样弹的,但还专门说她是随便说说,实际上这种随便说说并不是真的随便说说,而这是她压抑了自己内心的这种情感。
师:你用“压抑”这个词,我倒还不至于。但我跟你同样的感受是,盲姑娘在努力的掩饰自己的愿望。明明是梦寐以求的愿望,她却说是随便说说,贝多芬还听出了什么呢?
生3:我觉得贝多芬听出了盲姑娘难以抉择的情感。一个是自己手足情深的哥哥,而另一方面是自己的追求的音乐。盲姑娘特别的善解人意,她还是选择了她的哥哥,因为她家特别贫困,她不想再给哥哥造成负担,所以她就一直在掩饰自己。
师:体会得真好,内心的感情非常复杂。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你读盲姑娘,我读哥哥。不读提示语了啊。
师与生3合作读。
师: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一段对话中听出了,贝多芬不仅十分热爱音乐,而且她十分懂事。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还有那些句子,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
生1:贝多芬自己也说过:他的音乐是为穷苦人服务的。而这个姑娘的家也是非常贫困的。(读描述贫穷的语句。)贝多芬不但听出姑娘热爱音乐,而且还有点痛心,没有实现他的音乐为穷苦人服务的愿望。
师:你是在以一个音乐家的心来体会这个曲子创作的心理。还有那些话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
生2:……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读了这段话,你有问题吗?
生1: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贝多芬还要再为盲姑娘弹一曲?
师:这是你的问题,我们的第一个问题。
生2: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贝多芬没有承认自己的贝多芬?
师:你的意思是,如果当时是你,你会怎么做?
生2:我会先承认我就是贝多芬,然后再说我再为你弹一曲。
师:这是第二个问题。还有吗?
生3:我想问的问题是: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姑娘的问题?
师:跟那位女同学同样的问题。
生4:贝多芬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为什么他还要称一个非常贫困的姑娘为“您”?
师:是呀!我的理解就是:既是处于礼貌,也是处于对盲姑娘的尊重。
生5:我还有一个问题是:贝多芬为什么还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师:就是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
生6:我的问题是,盲姑娘虽然看不见,为什么她一听就知道他是贝多芬?
师:这是你的问题,三个问题。我们边来交流边来思考这些问题。盲姑娘双目失明,为什么他能知道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生1:……而且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使她知道弹琴的就是贝多芬。
师:他强调了盲姑娘用心听,而且对音乐热爱,所以她知道弹琴的就是贝多芬。还有其他的理解吗?
生2:因为盲姑娘非常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她知道这首曲子确确实实就是贝多芬在弹。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里出现了一个词:知音,知音。上一篇课文《伯牙绝弦》也是一个传说,传说里说到,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因为他十分喜欢听俞伯牙弹琴,而且能从他的琴声里面听到高山,听出流水。那这里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呢?
生3:因为她平时就非常喜欢听贝多芬的曲子,所以她一听就知道。
师:因为她熟悉贝多芬的音乐。
生4:因为前面写到盲姑娘弹的琴声是断断续续的,可以看出盲姑娘不但是喜欢贝多芬的音乐而且非常想弹贝多芬的音乐,从这里可以看出,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
师:你联系上文谈了自己的理解。
生5:我是从盲姑娘只听贝多芬弹了一遍就能听出来贝多芬谈得非常纯熟,也投入了非常多的感情,这里也说明了盲姑娘就是贝多芬的知音。
师:这是你的理解。
生6:我觉得盲姑娘是听贝多芬弹了一遍,就能弹出那种感情。她非常理解贝多芬,所以她是他的知音。
师:盲姑娘非常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难怪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为她弹奏的,也难怪此时此刻她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盲姑娘内心的那一份激动。……放出声音读。
生读。
师:自己读,谁来读一读?
生1读。
师:我能听出,盲姑娘内心十分激动。谁来读一读?
生2读。
师:我能感受她内心万分激动。为了读好这句话,咱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为什么只听了一首曲子,这么激动呢?
生1:我觉得因为盲姑娘梦寐以求的愿望就是能……她心中实现了这个梦想,所以她才回这么激动。
师:一个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突然实现了,她会怎样说这句话呢?请你再来读这句话呢?请你再来读一读。
生1读。
师:她这么激动,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2:因为贝多芬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音乐家,他却为一个盲姑娘弹奏……她感到难以置信,所以很激动。
师:你从这个句子里的哪个词感受到她的难以置信?
生2:我从两个“您”字感受到的。
师:第一个“您”表示猜测,你可以拖得长一点儿,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2读。
师:贝多芬在一间茅屋里遇见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一定和盲姑娘一样的,内心十分的激动。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我相信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啊!对吗?
刚才有的同学还提了一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我相信个人有个人的理由,谁来回答?
生1:贝多芬默认了。
生2:我觉得贝多芬觉得盲姑娘是他的知音,他就不想再说自己就是贝多芬。
师:我想起一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让他们心有灵犀的就是这:“音乐”。
生3:我记得上一课学的“俞伯牙所念钟子期比所致”。他们两个也是知音,所以没必要再说明了。
师:联系上文,再次证明了:音乐可以打通了两个人的心。
生4:我觉得盲姑娘已经知道了是贝多芬弹的了,他们已经心灵相通了。所以没必要再说自己就是贝多芬。
师:最后一位了啊!
生5:我觉得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所以他不想用其他的语言来表达,只是用音乐这种行为来表达自己对盲姑娘的感谢。
师:老师们的掌声说明了,你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家。有成为艺术家的潜质。
师:好!同学们,贝多芬这时候决定为盲姑娘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屋内的兄妹俩,有所触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在想什么呢?请再次拿出作业纸,联系上文,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
生练笔。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吧!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1:他心想: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多么痴迷音乐的姑娘;多么深的手足情,让我再献上一曲吧,让我再谢谢自己的知音吧!
师:三个多么说明贝多芬此时此刻百感交集。他此时此刻在想什么呢?
生2:贝多芬心中想:知音难觅,能听懂音乐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听懂我内心的又有几人?虽然我没有力量治知音的眼睛,让她重见光明,可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照亮,这时,我最幸福!
师:是呀!同学们,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什么比找到知音更感幸福的呢?还有什么比为知音弹一首,更感幸福的呢?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3:我认为他会想:兄妹俩是如此地热爱音乐,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要为他们而创作,圆他们的梦想。真正的音乐会,为知音开的音乐会。
师:是的!很多听写都已经强调了。贝多芬一生立志要为贫苦人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
贝多芬自己也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释放了自己,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月光曲伴奏,师朗读: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涌过来……)继续听(只是音乐)。
师:同学们,这就是《月光曲》的片段。贝多芬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贝多芬的内心。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对课堂中一个男生的回答印象特别深刻:作为一个音乐人,音乐就是他的生命。所以贝多芬选择用音乐作为语言来表达自己。我觉得,这句话同样非常适合于这堂课的老师,蒋军晶老师: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他每一个朴素、扎实的课例都表达着他自身,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
《月光曲》教学实录2
第 一 课时
(上课铃声落,师生问好之后,片刻,教室里响起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声音由弱到强,由强到弱。)
师:(深沉地)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月光曲》。(板书:月光曲。稍片刻,琴声渐止。)《月光曲》怎样谱成的呢?这,还有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请打开书,读读课文。读过之后,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说给家听听。读的时候,要字字入目,把内容记住。能“过目不忘”才好呢!(板书:字字入目,过目不忘)
(学生自由读全文,个个神情专注。)
师:看懂了吗?记住了吗?
生:(齐)懂了,记住了。
师:好。我要求大家先概括地讲,就是说,只把这个传说的大意讲出来。概括地讲比具体地讲恐怕还难,请你们再读书,思考一下该怎么讲;想过了,自己小声练习练习。
(学生默读,思考,各自练习。)
师:哪位同学先说?(一男生站起来)其他同学要仔细听,要会听,能听出优点和问题。
生: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一年秋天,他来到莱茵河一个小镇上演出。一天晚上,他在一条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地从一所茅屋里传来钢琴声。弹得正是他的曲子。他走到门口,听到屋里有两个人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要是能听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该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惜入场券太贵!咱们买不起。”贝多芬听了很激动,走进屋,为兄妹俩弹了姑娘刚才弹得那首曲子。姑娘一听弹得这么好听,问:“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回答,又为他们弹了一首曲子,嗯,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师:他讲得怎么样?
生:老师要求讲传说,开头那句话可以不要。就从“一年秋天”开始讲。
师:你很会听。(对全班学生)同学们,大家都要像他这样,要专心地听别人讲话。(对发言的同学)你请坐。
生:我还没有说完呢!(笑声)
师:对不起,请接着说。
生:兄妹俩的对话,我觉得不可能你一句我一句地说。
师:你的意思是——
生:我觉得这样说就不符合您的要求应该这么说:“贝多芬走到门口,听见里面有两个人谈话。从兄妹二人的谈话中,他知道,他们非常喜欢音乐,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票。
师:(非常高兴地)你真是好样的!把对话改成叙述,多简洁!——你说完了吗?
生:说完了。(笑声)
师:请坐。(笑声)谁还有意见?
生:后半部分说得比较好。不过,姑娘说的那句话,那句“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也不应该要,可以去掉。
师:说得有道理。
生:我觉得贝多芬回客店记曲子还得要,不然的话……
师:你们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说下去。别紧张,想一想,我知道你心里很明白。(不少学生举手要求替该生说。)
师:很多同学想帮你,但是,这次机会我还是想留给你。
生:(该生终于想好了)不然的话,这首曲子人家会觉得早就创作好了。
师:(高兴地)你听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月光曲》是贝多芬即兴弹奏的,是他为穷兄妹二人的精神所感动,面对清幽的月光,激情来了,而弹出了的,不是事先有的。是他回到客店才把弹的曲子整理出来的。因此,“贝多芬回客店整理”这一点必须交代清楚。总而言之,刚才这位同学说得还是比较简洁的——谁再说一遍?
(指名简要复述“传说”;这次基本克服了第一位学生的缺点,做到了简明扼要。略。)
师:这个传说感人肺腑,谁能具体地、生动地讲一下?
(学生纷纷举手)
师:为了讲得具体而生动,大家再把课文读一遍,把生动的情节、细节记住。看过的东西要努力记住,记住了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有用。
(学生细心读课文。有的读读说说。)
师:谁来详细地把这个传说说一说?
(指名说,略)
师:传说动人,这位同学说得也动情。故事会讲了,课文是不是会读了?能不能读出感情来?下边请一位同学读读试试。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看书,注意体会体会关键词语的意思和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名读。)
师:(学生读到“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时)请停一下。从“断断续续”这个词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板书:断断续续)
生:因为离得远,有时听得见,有时听不见。
师:是这样吗?再读读,再想想。
生:从这个词中,我们可以看出琴弹得不熟练。因为下面说了,姑娘“总是记不住怎样弹”。
师:这位同学的读书方法值得学习。他不是孤立地理解词语,而是从全篇考虑,联系上下文理解。
(学生继续往下读。)
师:(学生读完兄妹二人的对话后)请注意,你从“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板书:随便说说)这句话看出来什么?——“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生:从这句话我看出这位姑娘很懂事。
师:是的,她很懂事。“懂”什么“事”?他是随便说说的吗?
生:不是的,她很想去听音乐会。
师:应该说,她很想去参加音乐会。很想去,但是又说是“随便说说”,什么意思?
生:她怕哥哥难过,安慰她哥哥。
师:体会得多好!读书就应该这样读,通过字词句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继续读下文。)
师:(当学生读到“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时)
请停一下。同学们,读书要仔细,字字入目。请注意这两句话中的“座”、“坐”二字。前面的是座位的座,是表示名称的词;后面的是坐下的坐,是表示动作的,记住它们的区别,用的时候别混淆了。
(学生接着往下读。)
师:(学生读到“格外清幽”时)大家注意“幽”字的写法,先中间,后两旁(边说边在黑板上示范)当中一竖写长一点,下边的“三框儿”,要写得上宽下窄,否则难看。请大家练一练。
(学生练完,继续指名读下文,直至读完。)
师:从“苏醒”这个词儿你能看出“陶醉”是什么意思吗?
生:听入迷了,什么都忘了,连贝多芬走了都不知道。‘
师:不错,陶醉在本课就是这个意思,一看下文就明白了。同学们,8、9两节写得最美,最动人,贝多芬的美妙琴声仿佛把兄妹二人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下面请听一听贝多芬的《月光曲》,我想大家一定也会有和兄妹俩同样的美妙的感受。听过之后,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有感情。
(老师放《月光曲》片段。学生静静地听着。)
师:多么优美的曲子!大家听过之后,一定会把8、9两节读得声情并茂。
(学生试读,指名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这位同学读得真好,感情很投入。大家都被她的有声有色的朗读陶醉了,忘记了下课。(笑声)这节课拖了近5分钟,现在休息。
第 二 课时
师:听了《月光曲》,有了感受,又进行了练习,同学们确实读得很感人。不知咱们班哪位同学胆子比较小,不大敢举手,平时很少在班里站起来读课文?
(全班同学推举出一名个子较矮的女同学。)
师:(走到她跟前,抚摸着她的肩)我小时候,上课不敢举手,不敢读课文;后来老师鼓励我,慢慢地敢发言了。今天,我给你一次机会,读读8、9两节。你不要紧张,以实际行动告诉同学和老师:我不怕,我会读!来,试一下!
(该生读得基本流利,知识声音有点小。)
师:今天,你当着100多名老师和50多名同学的面,能读得这么正确、流利,很不简单!好好练习,今后一定会读得更好!为了帮助大家读好这两节,请听一听播音员朗读的。大家听了,一定会受到启发。
(放配有《月光曲》的朗读磁带。示范后,全班学生练读,再指名读,读得更为出色。)
师:这两节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一定有人熟读成诵,也就是说,能背下来了吧?
(无人举手。)
师:是不是不相信自己?自己背背试试;这么美的文章,该背下来。
(学生积极地背、读,不到7分钟,多数学生举手,表示会背;老师指名背,背得居然不错。)
师:同学们,请看小黑板上的一句话。(出示小黑板)
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师:屋子里真的披上了银纱吗?
生:不是,这是比喻,把月光变成银纱。
师:这是由月光引起的联想。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再加上适当的联想,文章的内容会更充实,更深刻,更感动人。(板书:联想)联想部分一般都是用“他想”、“好像”、“仿佛一类的词引出来,这是个很重要的标志,当然也有没有的。请读读第9节,看看哪些地方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
(学生默读第9节,边读边划。然后指名读划出的联想部分句子。)
师:找的很对。同学们,慢慢升起的月亮,月光下波涛起伏的大海,大海波涛发出的阵阵涛声,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
生:是由贝多芬弹的《月光曲》引起的。
师:对。如果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只要实实在在的事物,那,这段文字就失去了99%的美。不信请看(出示小黑板)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那睁的大大的眼睛。
师:大家读了觉得怎么样?还美吗?
生:不美了。
师: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写文章的时候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我们读文章的时候,分辨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可以帮助我们搞清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这里有一篇短文,现在发给你们,请认真阅读,划出联想的句子,再想一想,如果去掉了这些句子会怎么样?加上去有什么好处?(发印好的短文。短文如下。)
大公鸡
大公鸡的头通红通红的,就像醉汉的脸。高高耸立的红鸡冠就像用红宝石制作的皇冠。脸下面两片鲜红的肉,红得透亮,亮得喜人。眼睛圆圆的,炯炯有神。身上的羽毛有金黄色的,有红色的,有墨绿色的,闪闪发亮。两只金黄色的粗壮的腿,拖住它那肥大的身躯,走起路来像个威武的将军。尾巴弯弯的,高高翘起。
它每天按时打鸣,唱起那令人振奋的《早起歌》:“天明了,快起床!”一遍又一遍。每当听到它的歌声,我就不由得想起二年级学过的《美丽的公鸡》那篇课文。是呀,它不光外表美丽,还能帮助人们做事,多可爱呀!
(学生认真阅读全文,划联想的句子。)
师:谁能把划下来的联想的句子读一下?
(学生读,互相补充,略。)
师:如果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怎么样?
生:如果去掉了“就像醉汉的脸”、“走起路来像个威武的将军”这些联想的句子,公鸡给人的印象就不深了。
生:如果去掉了“唱起《早起歌》”和“想起二年级学过的《美丽的公鸡》”这些话,公鸡也就不会那么可爱了。
师:体会得非常好!阅读的时候,分辨出事物和联想,对文章的理解就更深刻了。同学们,我这里还有一篇短文,写得不错,我想如果能适当加点联想,文章就会更美。请你们看看,能不能加以补充。
荷花
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一片荷叶后面,一只蜻蜓在上边飞来飞去。
(发短文,内容如下。)
(学生认真读,认真修改,老师巡视。)
师:大多数同学修改好了,有的修改得相当出色。谁来读一读?
(于老师请了三个同学读修改过的短文,一篇比一篇精彩。下面是第三篇,现实录与下。)
荷花
夏天的一个中午,我来到荷花池塘边观赏荷花。
碧绿碧绿的荷叶像一把把撑开的伞,把池塘挤得满满的。花儿从荷叶的细缝中伸出来,白的,红的,全开的,半开的,婀娜多姿,竞相开放。一阵风吹来,花儿摇动起来,我觉得荷花变成了小姑娘,荷叶变成了她的绿裙子,为我翩翩起舞。
一朵刚刚绽开笑脸的花骨朵,像一个怕羞的小妹妹,躲在荷叶的背后,一只蜻蜓在它上边飞来飞去,一会落在上面,我不由得想起四年级学过的《小池》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
(该生读完这篇短文时,教室里想起了一片掌声。)
于老师让学生评论文中哪些是联想,从而更进一步知道写文章适当加上联想的好处。于老师指出:把蜻蜓改为落在刚刚长出来的还没有舒展开的尖尖的叶子上,就更符合诗句的原意了。下课前,于老师又将印好的一篇短文发给学生们,要求他们在作文课上,将它认真修改一下,补充上联想的语句。短文如下。)
又是一个“优秀”
作文发下来了。我打开一看,又是一个“优秀”!“优秀”二字后面还加了一个大大的叹号!
张老师批改作文可细了,连一个用错的标点都不放过。我在写人物对话时,由于粗心,少点了一个引号,张老师在旁边用红笔写道:“后边的引号怎么不见了?是谁偷走了?”看了这句话,我顿时觉得脸发烧。
张老师从来不吝啬红墨水,总是在好词好句上画上波浪线和圆圆。看着那红色的波浪线,我心里无比激动和兴奋。
